民主國家在全球「資訊戰」下可有的策略
2023.05.26
瀏覽數
2105
壹、新聞重點
2023年5月3日,美國國會以全球資訊戰為題召開聽證會,針對俄國、中國等威權政府投注大量資源輸出假訊息與宣傳敘事,型塑對其有利的資訊環境以實現其政治目標,提出可行的對抗策略。[1] 資訊操弄是威權國家擴張影響力的武器,對此民主國家多半聚焦在掌握威脅的來源、態樣與影響規模,並做出回應。此次聽證會的重要訊息,是主張民主國家面對全球資訊戰應採取更主動的策略,不僅為反駁威權國家輸出的假訊息,更要向世界有效傳播以「事實為基礎」(fact-based)的民主價值敘事。在此脈絡下,美國官方資助的獨立媒體機制——「美國國際媒體署」(The United States Agency for Global Media, USAGM)及其附屬組織,在全球「資訊戰」下扮演積極角色,成為這場聽證會討論的重點。[2]
貳、安全意涵
一、民主與威權國家對負責全球資訊戰的媒體有不同發展策略
全球資訊戰下媒體為重要的戰略資源。從戰略競爭的角度來看,美國內、外部的閱聽眾如何理解中共,影響著拜登政府中國政策的正當性,因此「美國國際媒體署」及其轄下的《美國之音》(Voice of America)與《自由亞洲電台》(Radio Free Asia)等媒體易成為政治角力的目標。「美國國際媒體署」過往並非毫無爭議,例如《美國之音》曾發生中國海外流亡人士郭文貴的專訪節目遭斷播事件,引發政治干預新聞自由的爭議;[3] 川普政府任命親信派克(Michael Pack)為「美國國際媒體署」執行長,也遭質疑喪失新聞的獨立性。[4] 可見此一機制有其戰略地位,不僅是政治關注的焦點,更是中共欲介入施壓的對象。
「美國國際媒體署」與中共外宣系統的傳播目標在表面上似有雷同之處,皆著眼於擴大全球閱聽市場、強化與在地媒體合作,並利用數位科技掌握目標閱聽眾的需求,製作具有吸引力和影響力的內容。然而,兩者在本質上有顯著差異:從機制來看,前者受民主程序的監督,例如本次聽證會「美國國際媒體署」執行長班奈特(Amanda Bennett)受邀國會作證,而後者由中宣部等單位直接領導,貫徹中共的政治意志;就任務來說,前者為促進資訊和表達自由,突破威權國家的資訊壟斷,後者則透過一系列審查、封鎖與宣傳,打造有利中共的國際輿論環境;以訴求而言,前者強調以事實為基礎,凸顯民主治理模式的優勢,提供國際閱聽眾替代方案,後者則以假訊息與宣傳等多重手段,強力維護和灌輸單一價值與論述。
二、民眾對威權政府的信任不足是民主國家發展攻勢作為之契機
正因前述的差異性,威權國家對全球開展壓迫性的資訊戰攻勢,型塑片面且偏頗的資訊環境,同時也創造了民主國家主動出擊的契機。例如「美國國際媒體署」針對威權統治、資訊封鎖與脆弱的民主國家強化資訊供給,製作「以事實為基礎」的原創性內容,提供事實揭露與事實查核的管道,並透過旗下技術支援機構「開放技術基金」(Open Technology Fund, OTF)開發網路封鎖的突破技術,支援民眾「翻牆」的工具。[5] 「美國國際媒體署」執行長班奈特證實中國民眾在重大事件發生並對中共政權產生不信任時出現向外尋求資訊的需求和現象。在此情況下,若能適時提供中國民眾被封鎖的資訊,揭露中共治理失能的事實,將可能影響中國內部的民意和輿論。
以2022年中國「白紙革命」為例,「美國國際媒體署」的「開放技術基金」增加了中國民眾接收其他資訊的機會,旗下媒體《自由亞洲電台》與《美國之音》成為當時中國民眾在中共政治封鎖下主要的資訊來源。根據「美國國際媒體署」執行長班奈特的證詞,《自由亞洲電台》對「白紙革命」的即時報導創造了巨大的網路流量與社群媒體參與度,例如在此期間《自由亞洲電台》的谷歌(Google)搜尋流量增加233%,推特(Twitter)帳號激增75,000名追蹤者,其發布的一條抗議活動影音觀看數超過400萬次。[6] 由此可見,中國民眾不滿於中共壓迫性且不完整的資訊空間,開始主動向外尋求更多資訊,而民主國家提供即時的報導、有效的技術及開放的平台,將有助於揭露與傳遞事實,打擊中共欲結合內、外部力量的資訊戰攻勢。
參、趨勢研判
一、民主國家強化以事實為基礎的傳播策略
從前述分析來看,民主國家以「事實為基礎」的理念參與全球資訊戰,是直接且具說服力的策略。在概念層次上,民主並不強調單一觀點,或將不同意見皆視為假訊息與別有用心,如同「美國國際媒體署」執行長班奈特在聽證會強調其努力重點不在於反駁,而是提供有別於威權國家所過濾和扭曲的資訊,呈現基於事實的替代方案;在操作層次上,面對威權政府以人工智慧科技升級的資訊戰攻勢,民主國家除了強化監測能量,或將提升敘事能力,具體方案包含:擴充和連結國際媒體平台、管道與意見領袖,以圖像和影音等形式即時傳遞與更新事實資訊,呈現對抗威權侵略的民主價值敘事。
二、台灣在全球資訊戰下可扮演積極角色
沿此脈絡,面對中共持續強化的資訊戰攻勢,台灣雖首當其衝,但仍具主動性優勢。其一是地緣因素,近年中共強力打壓境內外國記者,以致外媒紛紛自中國出走而移駐台灣,[7] 這不僅提升台灣在全球資訊戰中的戰略地位,台灣的現況與意見也得以充分地向世界傳達;其二是語言條件,在歷史與文化相通的背景下,台灣在理解中共語意,或與中國社會的溝通上皆具優勢,這吸引「美國國際媒體署」洽談合作,例如《美國之音》釋出與《中央社》合作的訊息,推動共享新聞內容、協力報導與事實查核等合作計畫。[8] 綜上所述,台灣可善用以事實為基礎的傳播策略,培養具公信力的對外發聲機制,提供中國民眾與全球閱聽眾即時報導與替代方案,以更積極的民主夥伴角色參與全球資訊戰。
[1]〈全球資訊戰: 美國會關注如何對抗中俄虛假資訊〉,《自由亞洲電台》,2023年5月3日,https://reurl.cc/65Vz7y。
[2]〈美全球媒體總署負責人:全球資訊戰處於「拐點」〉,《美國之音》,2023年5月4日,https://reurl.cc/EGOpjn。
[3]〈郭文貴斷播事件調查出爐 美國之音解雇採訪主管〉,《中央社》,2018年11月30日,https://reurl.cc/WDpD4y。
[4]〈川普人馬掌美國國際媒體署 旗下媒體恐失獨立性〉,《中央社》,2020年6月19日,https://reurl.cc/ykx68D。
[5]“USAGM STRATEGIC PLAN 2022-2026,” USAGM, June 22, 2021, https://reurl.cc/8q1O5g.
[6] “THE GLOBAL INFORMATION WARS: IS THE U.S. WINNING OR LOSING?” Foreign Relations Committee, May 3, 2023, https://reurl.cc/d7Kvq2.
[7]〈駐台外媒75家 外交部:兩年來增幅逾三成〉,《中央廣播電台》,2022年5月17日,https://reurl.cc/AdGaaK。
[8]〈美國之音訪中央社 盼推動3項合作計畫〉,《中央社》,2023年3月29日,https://reurl.cc/3OdWR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