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爭端評析
2018.06.29
瀏覽數
117
壹、新聞重點
美國政府於6月15日宣布對價值500億美元來自中國的商品徵收25%的關稅。該徵稅產品的清單涵蓋1,102個項目,第一階段清單針對818個,總價值340億美元的項目徵稅,時間從7月6日開始;第二階段則是對284個,總價值160億美元的商品徵稅,將於徵詢公眾意見後再實施。中國發布了同樣額度的反制措施作為回應,而川普總統威脅將以更多的關稅制裁來報復中國的反制。美中貿易戰有全面升級的風險。
貳、安全意涵
首先,川普政府對中國的貿易報復並非著眼於單純的貿易赤字,而是有更深的國家安全考量。華盛頓希望扭轉中國長期以不合理,甚或非法的手段獲取美國先進技術,造成美國在高科技領域優勢逐漸消失的態勢。從更大的戰略角度來看,美中貿易戰是美中霸權爭奪的必然產物。川普政府在首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將中國視為「經濟掠奪者」,再加上這半年來對中國在貿易上所展開的強力反制,亦獲得國會兩黨普遍的支持,這代表了華盛頓內部對於中國的辯論已經底定,即中國是美國在全球地位的最大威脅,不再認為美中貿易是雙贏的賽局。華盛頓必須在領先優勢消失之前,針對北京的「中國製造2025」與「千人計畫」等項目進行打擊,以扼制中國的挑戰。
其次,華盛頓在川金會後隨即發佈新一波對中關稅制裁,並揚言北京若不改善其經濟掠奪行為,反而採取關稅反制,美國將會加大打擊力道,不惜全面升級貿易戰。川普政府向北京領導人釋出一個重要的訊息,即美國已經建立與北韓直接的對話管道,過去中國那套以協助施壓北韓來換取美國在其它議題上讓步的模式已經行不通。
此外,由於台灣對美國貿易順差於2017年創下自1987年以來新高,是美國貿易赤字的第13大來源國,台灣在美、中高科技產業鏈亦有千絲萬縷的關係,我國高科技產業不可避免會受到美國保護主義的衝擊。但危機也是轉機,台灣企業可以藉此轉型加入美國在地產業鏈體系,增加台灣與美國的創新連結,並加強與新南向國家市場的聯結,最終跳脫對中國市場的依賴,擺脫過去單純代工的薄利模式。
參、趨勢研判
一、自由貿易體系將進一步弱化
過去不論是實務界或學界都有一種聲音,即「經濟互賴越緊密越好,可以降低衝突的風險」,美中貿易戰可說是對此論點的一大挑戰。貿易非旦不能減少對抗的可能性,反倒是造成美中衝突的根源。隨著美中貿易衝突日益升高,再加上美國與其它重要貿易夥伴,如歐盟、加拿大等之間的爭端亦未緩解的跡象,過去以美國為首的自由貿易體系有進一步弱化的趨勢。
二、美中貿易戰有長期化的趨勢
由於中國的經濟掠奪模式造成美國在高科技領先優勢的流失是此次美中貿易衝突的根源,川普政府將不會滿足於貿易赤字的縮減,而是如同當年簽署美日結構協議,要求日本系統性開放鋼鐵、電信、醫藥、半導體等市場,尋求從結構上改變美中貿易關係,迫使中國停止尋求在高科技領域取代美國產業的企圖。然而,從美日貿易爭端的歷史來看,兩國從1950年代末到1990年代中期,至少發生了六次的貿易戰,每次貿易爭端的解決,短則5年、長則15年。日本是二戰戰敗國且在安全上仰賴美國的核保護傘,當年美國尚需花費如此精力,才迫使日本全面性改變其對美貿易模式。因此對於美中是否能盡速達成解決貿易衝突的共識,吾人不應過於樂觀。
三、川普將繼續看似反覆的談判手法,以求打破對中交往的框架
川普在過去這半年以來對中國的貿易談判手段,雖然看似反覆無常,但其背後的用意是要向世人宣示,過去華府建制派那套「美國遵守規範、循序漸進解決爭議、願意向中國妥協以維持穩定的美中關係」的模式,已不再適用。就川普團隊的觀點,這套互動模式只是讓美國陷入被動局面,不斷被中國佔便宜。要扭轉美中經貿不公平的結構,在談判上就必須跳脫這種框架。因此吾人可預計川普會繼續這樣的談判策略。
四、中國會繼續其對核心科技的競逐
中國高科技產業對美國制裁毫無招架能力,突顯了高科技是中國崛起過程的阿基里斯腱,仍極度依賴美國的技術輸出與市場。但就北京的角度來看,這也正說明了「中國製造2025」與「千人計畫」的必要性,因此中國不會放棄其在核心科技追趕美國的野心,但北京可能改變高調宣傳在高科技領域取代美國地位的計畫。
五、中國預計將以加強內需及加速一帶一路計畫以突破經濟圍堵
針對美國的貿易圍堵,可以預期北京將以加強內需經濟及加速推動一帶一路計畫,來降低對美國的依賴並消化過剩的產能。然而,由於長期缺乏社福制度造成消費信心不足,再加上中國企業在國外掠奪資源所引發與當地國的衝突時有所聞,這兩個方案是否能有預期的效果,值得觀察。
六、華盛頓對北京的經濟圍堵有可能為歐洲的競爭者增加優勢
雖然川普能單方面切斷中國與美國的高科技產業連結,以防止美國的技術繼續流失,但中國對於輸入先進科技與進入相關市場的需求仍然存在,有可能促使歐洲的高科技產業適時填補空位,藉由中國市場的挹注而提升其與美國產業競爭的優勢。過去也曾發生過類似的案例,當柯林頓政府決定將衛星科技視為「戰略武器」嚴格審查相關產品的輸出,以封鎖中國取得發展衛星技術的管道。其結果就是歐盟的科技廠商適時填補美國的空位,除了滿足中國對衛星產品與技術的需求,也藉中國市場擴大自身的競爭力,中止了過去美國在衛星產業市場的獨佔地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