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與挑戰
2019.05.21
瀏覽數
151
壹、新聞重點
據《新華社》報導,習近平於2019年4月28日出席「2019年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式表示,生態文明建設已納入中國國家發展總體布局,建設「美麗中國」成為中國人民的奮鬥目標。習近平亦提出「五個追求」(追求人與自然和諧、追求綠色發展、追求熱愛自然情懷、追求科學治理精神,及追求攜手合作應對),並提及4月27日閉幕的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表示「一帶一路」是一條開放發展之路,亦必須是一條綠色發展之路。[1]本文整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主要內涵,及簡述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所遭遇的挑戰與回應。
貳、安全意涵
一、保障生態文明就是保障環境與政治安全
習近平一直以來都非常強調生態文明建設,2012年上台後更將其列為「五位一體」(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戰略布局。2018年5月,習近平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表示,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要確保綠水青山常在、各類自然生態系統安全穩定。同時,習近平也認為「不能一邊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邊生態環境品質仍然很差,這樣人民不會認可,也經不起歷史檢驗」。[2]總結來說,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目的在於「保障民生」,透過保護環境來持續滿足人的生態需要與維護人的生態安全,這也反映了當代中國面臨過往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經濟發展,造成人民非但無法享受經濟發展帶來的紅利,反而要承擔環境惡化所帶來的後果。習近平擔心人民對現狀不滿的積累,進而導致對政府產生不信任感。故此,習近平企圖逐步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的頂層設計與法治建設,並且不斷宣示要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讓人民產生「獲得感、幸福感與安全感」,確保中共統治的績效合法性。
二、中國生態治理與地方經濟發展相互矛盾
據中國國務院於2019年4月21日發布的《國務院關於2018年度環境狀況和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的報告》表示,中國全國地級市及以上城市PM2.5濃度繼「十三五」以來下降22%,地表水、海水等水質皆超出年度改善標準,森林覆蓋率達到21.66%,是同期全球森林增長最快與最多的國家。雖然目前中國的生態治理看似取得部分成效,但觀察2016年起習近平的相關論述,除持續強調綠色發展外,更不斷提及各級幹部必須要「堅決摒棄破壞環境的發展模式,不能以破壞環境換取經濟增長」,2019年「兩會」期間甚至表明「不能因為經濟發展遇到一點困難,就開始動鋪攤子(擺地攤式無序投資)上專案、以犧牲環境換取經濟增長的念頭」。這顯示中國的環境治理進入「陣痛期」,亦即地方政府維持既有經濟發展思維,對中央下達的制度「做選擇、搞變通、打折扣」。如4月17日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發布報告稱,即便中央發布了《土壤汙染防治法》等法規,但中國大部分的省市對土地財政的依賴相當高,立法趕不上土地出讓的速度。[3]中央法令的權責劃分未完善,且提供的發展基金遠少於維持既有經濟發展模式帶來的利益,造成地方官員面對經濟成長與施政績效雙重壓力下,往往對破壞環境的開發項目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使生態文明建設淪為政治宣傳口號,生態文明實際上是「生態不文明」。
三、國際社會詬病「一帶一路」破壞沿線生態
國際社會對中國處理環境問題的能力與決心亦抱持懷疑態度。近期隨著中國推行「一帶一路」,更加劇外界對中國為了資源開發造成環境破壞的質疑。《法新社》於2019年1月報導《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刊文指出,「一帶一路」恐在全球層級帶來原生物種滅絕的生態浩劫;環保組織Third Generation Environmentalism(E3G)於4月公布針對印尼、巴基斯坦等6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燃煤電廠計畫很不受歡迎。2019年4月9日,哈薩克媒體報導在該國境內阿特勞地區(Atyrau)的烏拉爾(Ural)河上出現大量死魚,當地居民指責罪魁禍首係在該地區進行探勘和礦業開採的中國公司;同月22日,數千名緬甸人走上街頭,抗議緬甸政府計劃重啟有中資背景的密松水電站項目。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批評,逐漸從已開發國家蔓延到「一帶一路」的沿線開發中國家,對中國持續推行「一帶一路」形成衝擊與挑戰。
參、趨勢研判
一、習近平將持續以生態文明為藉口加強黨的領導
5月5日中共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組公布第一輪督察第二批「回頭看」的結果報告,發現大部分省市沒有徹底落實整治改革。[4]同月7日,《人民日報》發布評論文章,批評少數地方搞起「土政策」,必須及時阻止,還應嚴肅問責、追責,對在政策落實過程中打折扣、搞變通、亂加碼的行為「零容忍」。根據生態環境部資料表示,截至2017年底,已經有超過18,199位官員因環境治理執行不力與管理不到位等問題遭到問責。該部表示,預計2019-2021年執行中國全域的例行督察,再用一年時間完成第二輪督察「回頭看」,並將配合衛星遙感、紅外線識別與無人機等高科技技術,持續監督地方政策落實情形。未來中共中央將加大對地方政府的控制,維持派遣各類中央督察組與紀檢組「下巡」的模式,透過黨的力量約束地方政府,確保其與中央政策保持高度一致。
二、中國生態環境治理威脅台商生存
雖然本次中央環保督察組主要監督對象為東北與內陸10個省市,並非台商較為密集的上海、江蘇、福建與廣東等沿海地區,但隨著中央監控範圍與力度增加,勢必迫使地方政府加強執法。據生態環境部統計,2019年1-2月在環境行政處罰與配套執法案例數量上,廣東省及江蘇省名列前茅。各地政府也紛紛發布更為嚴苛的公告,針對不符合相關環保規範的企業祭出重罰,讓中國的台商備感壓力。特別是珠三角一帶的台商,仍有多數從事鞋業、紡織等傳統產業,造成的衝擊更大,如2018年1月《商業周刊》報導,中國昆山、天津、廣東等地,接連傳出因汙染超標,工廠被無預警勒令停工。被要求停工的270家昆山企業中有118家為台商,該事件甚至波及台灣股市。[5]未來隨著中國所有地區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官員的績效指標從GDP轉變為空氣品質指標(Air Quality Index, AQI),台商可能無法如過往「避風頭」等待時機,僅能增加成本以符合法規規範,或甚至關廠離開中國,對台商形成巨大挑戰。
三、北京對外宣傳生態文明建設成果
習近平表示,生態文明建設有助於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反之則會成為「別有用心的勢力」攻擊中國的藉口。因此,習近平屢次在國際場合中展現中國在生態環境治理上的成果。北京透過二軌外交,積極參與國際生態交流合作,亦從體制內部影響國際環境政策及爭取國際組織的要職。近年來,北京更企圖將有中國特色的生態文明理念與具體作為,透過「一帶一路」傳遞給沿線各國。雖然現今中國面臨外界強力抨擊,但其推展「一帶一路」的腳步並不會因此停止。中國在對外回應與政策推行上將會更加精緻化與小心謹慎,並將透過各種手段增加在全球環境治理體系中的影響力,消弭國際社會的疑慮。
[1] 〈習近平在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式上的講話(全文)〉,《新華社》,2019年4月28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4/28/c_1124429816.htm。
[2] 〈習近平出席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2018年5月19日,http://www.mod.gov.cn/big5/shouye/2018-05/19/content_4814579.htm。
[3] 中國省會城市對於土地出讓金的依賴嚴重,絕大多數省會城市土地依賴度屬於中度依賴(20%-35%)和高度依賴(35%以上)。且在公開的174塊汙染地中,僅2成完成修復,2成5已出讓,其金額高達人民幣1049.6億元。〈中國城市汙染地塊開發利用中的問題與對策〉,綠色和平,2019年4月,https://tinyurl.com/y4xhjwy8。
[4] 〈首輪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即將結束,整改將持續〉,《新京報》,2019年5月5日,https://news.sina.com.tw/article/20190505/31171460.html。
[5] 〈中國環保追殺令 終結台商〉,《商業周刊》,第1574期(2018年1月10日),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magazine/article_page.aspx?id=34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