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伊波灣對峙與灰色地帶衝突升級的因素
2019.07.01
瀏覽數
122
壹、新聞重點
伊朗繼2019年6月13日襲擊兩艘航經阿曼灣(Gulf of Oman)的國際油輪,造成國際油價上大幅上漲,於6月20日再擊落一架美國RQ-4A「全球鷹」(Global Hawk)無人偵察機。美伊雙方對於偵察機是否侵入伊朗領空及攻擊事件的責任歸屬各執一詞。雖然川普總統宣稱在最後關頭取消原訂的軍事打擊報復,但將加大對伊朗的制裁力道,並透過網路攻擊等手段打擊伊朗的關鍵軍事設施。德黑蘭則以「美國航艦已在導彈射程範圍內」強硬回應。美國繼5月初增派B-52轟炸機及「林肯號」(USS Abraham Lincoln)航空母艦戰鬥群,再向中東加派1000名兵力。美國聯邦航空總署(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亦發布緊急命令,禁止美國航空公司進入伊朗週遭空域。隨著緊張情勢不斷升高,美伊軍事衝突有一觸即發的可能。[1]
貳、安全意涵
一、主觀因素決定灰色地帶威脅是否引發軍事報復
由於美國主導近四十年的制裁與禁運,嚴重削弱伊朗的經濟與傳統軍事發展,德黑蘭在中東只能以不對稱、非傳統的方式,例如暗地支助葉門、敘利亞、黎巴嫩等國的內戰,造成區域的不穩定以挑戰美國所建立的秩序。此類不對稱手段通常由民兵等非軍事組織或代理方執行,並刻意將強度控制在觸發美國對伊朗軍事打擊的門檻下,故又被稱為「灰色地帶威脅」(gray zone threats)。
自2018年5月川普退出與伊朗的核協議(Joint Comprehensive Plan of Action, JCPOA),並加強經濟制裁力道之後,德黑蘭便升高對美國的灰色地帶挑戰,如聲明不保證荷姆茲海峽(the Strait of Hormuz)的航行安全,通過附近海域的油輪面臨水雷攻擊的風險。當華盛頓公布伊朗襲擊國際油輪的影像證據後,德黑蘭方面則是以直接擊落美國無人偵察機作回應,官方更公開承認犯行。過去的研究與分析認為,「灰色地帶威脅」之所以棘手,在於「歸因」(attribution)的因難及衝突強度未達到傳統戰爭門檻。客觀條件上,目標國缺乏進行直接軍事報復的理由及有效應對措施。[2]然而,此次伊朗擊落美國無人機的舉動,就客觀而言,已經打破灰色地帶的模糊空間,可說是正式的軍事攻擊行動。川普雖曾下令對伊朗軍事打擊作為報復,但在最後時刻以不符比例原則為由取消任務。由此可知,客觀條件的滿足尚無法觸發軍事報復,主觀層面的「政治判斷」才是決定灰色地帶威脅是否已超過臨界點(threshold),必須進行直接軍事打擊作回應的關鍵。「是否造成美軍人員傷亡」是影響川普主觀政治判斷的重要因素之一,當然盟友是否支持對伊動武、正在處理對中貿易戰及朝核問題等而不宜節外生枝,也是影響川普決策的因素。[3]
二、無人載具讓衝突升級的風險評估複雜化
儘管正面衝突看似一觸即發,美、伊雙方皆試圖控制風險升級。例如雖然對德黑蘭進行「最大施壓」(maximum pressure)策略,全面封鎖伊朗的石油出口,但川普表明並不希望與伊朗爆發戰爭,施壓的目的不在於尋求「政權更替」(regime change),而是「政策改變」(policy change),希望德黑蘭放棄發展核武與支助恐怖主義,並在最後一刻踩剎車,決定不值得為一架無人機對伊朗進行軍事報復。伊朗雖然不斷以灰色地帶的攻勢對美國及週邊國家施壓,但德黑蘭方面仍然保持一定理性,選擇不攻擊載有美軍機組乘員的P-8偵察機,僅以擊落無人機表達立場。
從近期美伊的互動來看,無人載具似乎成為雙方對峙升級為正式軍事衝突的緩衝區(buffer zone)。華盛頓可以在不付出實際傷亡的情況下,繼續對伊朗軍事動態有第一手的掌握;而德黑蘭則可以軍事手段反制美國,滿足國內強硬派,卻又不會因為造成美軍的傷亡,而引發與美國的全面軍事衝突,等於雙方都有台階下。但正因為無人載具的「零傷亡、零戰術風險」特性,美軍接下來一定會繼續使用,伊朗則極可能會繼續挑戰美無人機。倘若美軍無人機再次被擊落,川普是否還能頂住壓力而不以軍事手段還擊?倘若美無人機一再於伊朗鄰近空域進行偵搜任務,伊朗軍方是否還能保持相對理性,不攻擊美軍的有人載具?因此,無人載具的使用為美、伊對峙的升級投下更多不確定性。
參、趨勢研判
一、責任歸屬將取決於實際擊落地點
目前美、伊雙方對於無人機被擊落的地點各執一詞。根據伊朗外交部長查瑞夫(Mohammad Javad Zarif)提供的資料,美國的全球鷹無人機是在北緯25度59分43秒、東經57度2分25秒的位置,即伊朗的領海上空被鎖定擊落,並已尋獲部分殘骸。德黑蘭將把此案提交聯合國,指控美國侵犯伊朗主權。根據1944年所簽訂的《國際民用航空公約》(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締約各國須承認彼此「對其領土之上的空氣空間(air-space)享有完全的和排他的主權」,且「任何無人駕駛而能飛行的航空器,未經一締約國特許並遵照此項特許的條件,不得無人駕駛而在該國領土上空飛行」。[4]由於美、伊兩國皆為該公約的締約國,倘若德黑蘭所提供的資料屬實,則伊朗的動作為合理防衛。美國唯一能爭論的點在於,擊落無人機前伊朗是否有進行驅離警告。根據美國國防部於2015年發布的準則,在攔截進入領空的他國航空器時,給予「明顯可見的」驅離警告是必須的程序。[5]以日本而言,安倍政府為了因應日漸增加的中國無人偵察機進入釣魚台列嶼事件,於2013制訂擊落侵犯日本領空的外國無人載具的政策,規定在擊落前必須給予驅離警告。然而,以色列於2014年及2017年分別多次擊落哈馬斯的無人機,印度於2019年3月擊落一架入侵領空的巴基斯坦無人機,都沒有證據顯示以、印兩國曾執行「驅離警告」的原則。因此,「驅離警告」是否已成為國際上處理無人機入侵領空的慣例,還有待商榷。
至於五角大廈所公布的飛行路徑圖顯示(見附圖),擊落的位置在北緯25度57分42秒、東經56度50分22秒,與伊朗最近海岸的直線距離約34公里(18.35海里),無人機係在國際水域上空飛行執行任務。若美方的資料屬實,雖然一台無人機的損失不足以觸發《聯合國憲章》第51條所賦予的,在禁止使用武力的原則下,為了自衛而不得不訴諸武力的合法例外,但在國際水域上空惡意擊落美國軍用載具,確實給予華盛頓以軍事手段回應的理由。
圖、美國全球鷹無人機於阿曼灣巡航路徑及被擊落地點
資料來源:http://tinyurl.com/y4d2wdvq
註:右方紅線為伊朗的領海界線; 左方紅線為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及阿曼的領海界線。
二、以灰色地帶手段還擊是美國最佳策略
雖然美國對伊朗採取直接軍事打擊的可能性仍存在,但華盛頓的戰略重心已從中東轉向印太,目前忙於處理對中國的貿易戰與北韓無核化。更重要的是,撤軍中東是川普當年的競選承諾之一,因為軍事打擊伊朗而陷入另一場中東泥沼,不會是有連任壓力的川普所樂見。因此,對美國而言,最佳的策略將是同樣以灰色地帶、非傳統的手段,如加強制裁與封鎖,讓伊朗經濟更進一步惡化,並透過網路攻擊癱瘓伊朗的指管通資情監偵系統(C4ISR)等,削弱伊朗發動灰色地帶攻勢的能力。而目前華盛頓於伊朗週邊的傳統武力部署,如航艦與B-52轟炸機等,主要係為了嚇阻伊朗,讓德黑蘭不會跨過「襲擊美軍人員」的紅線,造成美軍傷亡從而引發美國國內政治風暴,而非發動對伊朗的軍事入侵。
即便進行對伊朗的軍事打擊,華盛頓也會採取有限規模介入,能快速脫身的方式。過去為了避免人員傷亡影響國內支持度,從歐巴馬時代開始,美國對外軍事行動越來越依賴以無人機所執行的「鎖定獵殺」(targeted killing)。小布希8年任內總計發動了57次無人機刺殺任務,歐巴馬則下達了563次,足足多了近十倍。川普也不遑多讓,從2017年至今准許了超過300次無人機攻擊任務。[6]可以預見未來若川普發動對伊朗的軍事行動,無人機鎖定獵殺的角色會更加吃重。
[1] “Trump says he aborted retaliatory strike to spare Iranian lives,” Reuters, June 20, 2019, http://tinyurl.com/y344fyn7
[2] John Rain, “War or peace? Understanding the grey zone,” IISS, April 3, 2019, http://tinyurl.com/yytbnsq3; Hal Brands, “Paradox of Gray Zone,” FPRI, February 5, 2016, http://tinyurl.com/y4s6pzfp
[3] “Pompeo Warns Iran about trigger for US military actions,” The Washington Post, June 18, 2019, http://tinyurl.com/y35ovauz
[4] 《國際民用航空公約》,https://reurl.cc/EleNR。
[5] DOD Instruction No. 4540.01: Use of International Airspace by U.S. Military Aircraft and for Missile and Projectile Firings,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June 2, 2015, http://tinyurl.com/y6cyqz5l
[6] Abigail Gage, “Drone Strikes Remain Unchecked in the War on Terror,” Diplomatic Courier, August 21, 2018, https://www.diplomaticourier.com/drone-strikes-remain-unchecked-in-the-war-on-terror/; “US Strikes in the Long War,” FDD’s Long War Journal, https://www.longwarjournal.org/us-airstrikes-in-the-long-w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