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總統歷年(2000-2019) 國慶演說的文字探勘
2019.11.01
瀏覽數
160
壹、新聞重點
2019年10月10日我國總統蔡英文於雙十國慶大會,以「堅韌之國、前進世界」為題發表演說。[1] 和歷屆總統的國慶演說相似,蔡總統的演講立刻引起諸多不同的評論。有些從兩岸的角度切入認為總統國慶演說旨在拒絕一國兩制,凸顯民主台灣和威權中國的差別;有些則以國家認同的觀點,細數台灣和中華民國兩詞在講稿中出現的次數。[2] 無論如何,總統國慶演說之所以是各方注目焦點的原因在於,民主國家中,國家領導人於固定時間、場合的公開演講,對內不僅在回應當前國內外政經情勢的發展,宣示施政方向;對外同時也在向世界各國傳遞外交意圖與戰略訊號,其重要性不言可喻。[3] 有鑑於此,本文運用文字探勘技術分析我國總統歷年(2000-2019)國慶演說全文,從中挖掘總統歷年國慶演說之關鍵,並根據重要詞彙出現頻率的跨年變化提出相關之趨勢研析。
貳、安全意涵
總統歷年國慶演說使用最頻繁的詞由高至低包括台灣、民主、兩岸、經濟、人民、國家和中華民國。儘管這些詞反覆出現,但未必是國慶演說的核心要旨。透過關鍵字提取演算法(tf-idf),[4] 圖1彙整我國總統歷年國慶演說前三重要的關鍵詞。研究發現總統國慶演說主要回應國內外政經局勢以及提出未來施政方針。
圖1、我國總統歷年國慶演說的關鍵字
資料來源:李冠成製圖。
一、陳水扁演說凸顯中國威脅、回應政局時事、推動入聯公投
綜觀陳水扁總統任內的國慶演說,除了2000年強調新政府上任及2001年以美麗島詩句勉勵國人之外,其餘年度的演說大多以凸顯中國武力威脅和回應政局時事為主。舉例而言,2002年陳前總統呼籲中共撤除所有台海沿岸的飛彈,2003年主張中國應放棄對台灣的武力威脅以開啟兩岸的和平之門,2005年國慶演說以選制改革國會減半等憲政工程為題,強調建構政治秩序之重要性。2006年因倒扁紅衫軍鬧場,陳水扁在簡短的國慶致詞中僅以北韓核武試爆和朝鮮半島緊張局勢為例,呼籲國際社會對台海安全寄予相同的關注。最後,陳水扁總統2007年的國慶演說重點則是推動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的公民投票。
二、馬英九演說應付天災人禍、細數執政績效、強調維持現狀
在馬英九總統任內八次的國慶演說中,有四次首要的關鍵詞在回應當年突如其來的天災人禍;例如2008年的全球金融風暴、2009年的八八風災、2010年強調改善防災體系與落實災後重建、2014年著重政府的食安政策,杜絕黑心食品。此外,馬前總統也傾向在國慶演說中盤點政府執政績效,像是2010年強調司法改革與推動十二年國教,2012年國慶演說講究民主法治與廉能政府。2015年馬英九卸任前的最後一次國慶演說,重申兩岸維持現狀不變的基礎在於「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之原則。
三、蔡英文演說宣示新南向、透露國際變局、拒絕一國兩制
回顧蔡英文總統從2016年至今國慶演講的關鍵詞,其第一任的演說旨在闡述新政府上任的作為、改善年輕人的處境與維持現狀之承諾。2017年蔡總統利用國慶演說的場合推動反毒、加強與新南向國家的連結,並致力於建立以質精為導向的國軍部隊。面對美中貿易衝突,蔡總統2018年的國慶演說向國人透露國際政經局勢的變局,並提出我國在外交、國防和經貿等面向上對應的戰略布局。值得注意的是這兩年的國慶演說各提到6次國防及數次國軍(2017年8次;2018年2次),展現政府提升國防戰力的決心。2019年,蔡總統的國慶演說則是以正處於失序邊緣的香港為例,說明一國兩制的失敗,拒絕中國提出的一國兩制台灣方案,並期許同胞發揮台灣人民的韌性克服挑戰。
參、趨勢研判
除了眾所周知的「台灣」和「中華民國」詞頻會隨政黨輪替有高低起伏之外,本文另根據其他幾個重要詞彙出現頻率的跨年變化(圖2)提出以下兩點趨勢研判:
圖2、總統國慶演說重要詞彙出現頻率的跨年趨勢(2000-2019)
資料來源:李冠成製圖
一、持續提及「兩岸、現狀」但談「主權」傾向更頻繁
在歷年的國慶演說中,總統幾乎不約而同地都會提及「兩岸」與「現狀」。其詞頻的趨勢平滑曲線相對於台灣或中華民國等字詞也較為平坦,長期而言,總統國慶演講大致都會穩定談論兩岸和現狀。但值得一提的是,「主權」一詞使用頻率的趨勢大約從2016年開始增加。若以國慶演說每篇1,000個詞來說,平均而言,主權一詞在2019年的演講中會比2015年約多出3次。在中國持續挖角我國友邦並打壓我國際空間的情況下,我們預期總統未來國慶演說可能會更頻繁地捍衛我國主權。
二、不安的國際政經格局讓「安全、威脅、挑戰」的詞頻攀升
另外,在總統歷年國慶演說中,圖2也觀察到「安全」、「威脅」、「挑戰」等詞有明顯攀升的趨勢。其中,「安全」和「威脅」兩詞在總統國慶演講稿中出現的頻率從2016年起增加,並約莫回升至陳水扁政府時期的程度。這兩個詞彙頻率上升的趨勢,顯示兩岸對抗逐漸轉強的信號。此外,較為特別的是總統在國慶演說中使用「挑戰」的頻率,2000到2015年總統鮮少在國慶演說文稿中提及挑戰一詞,但近幾年總統越來越頻繁地談論挑戰。這反映了美中貿易戰大幅增加國際政經環境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在充滿挑戰和不安的國際格局中,台灣面臨的潛在威脅及安全需求遞增。
[1]蔡英文總統2019年雙十國慶演說全文,請見〈堅韌之國 前進世界,總統發、、國慶演說〉,《總統府新聞》,2019年10月10日,https://reurl.cc/NaljOQ。另外,本文分析之總統國慶演說全文(2000-2019)皆下載自《總統府新聞》,https://reurl.cc/D1l9Dj。總統府新聞網公開的歷年總統國慶演說全文最早可追溯至1992年,但因李登輝總統時期的演說全文較短(8次演講平均約851個字),因此未納入分析。作者感謝上述機構的資料提供,文責由作者自負。
[2]相關報導請見,〈台灣雙十節:蔡英文稱拒絕「一國兩制」成台灣最大共識〉,《BBC中文網》,2019年10月10日,https://reurl.cc/aldrE3;翁明賢,〈翁明賢:蔡英文建構的兩個台灣共識〉,《蘋果日報》,2019年10月10日,https://reurl.cc/EK67Wm;楊文琪,〈蔡總統國慶演說拒絕一國兩制〉,《聯合新聞網》,2019年10月11日,https://reurl.cc/Rde48g;林良昇、鍾麗華,〈吳敦義:蔡英文國慶致詞有講中華民國,分數及格了〉,《自由時報》,2019年10月11日,https://reurl.cc/pDvdoQ。
[3]Jena McGregor, “Presidents’ Inaugural Speeches Reach Far Beyond ‘My Fellow Americans’,” The Washington Post, January 20, 2017, https://reurl.cc/9z3Eyd. 除了國慶演說之外,總統就職演說也等同重要且有相似的功能,請見,林正義,〈馬總統就職演講的大陸、外交、與國防政策意涵〉,《戰略安全研析》,第38期(2008年6月),頁6。
[4]關鍵字提取演算法(term frequency-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簡稱tf-idf)是文字挖掘常用的加權統計方法,主要用來評估一組文件集中一個字詞對於某份文件的重要性。字詞的重要性隨著它在某一文件出現的次數增加,但跟它在一組文件中出現的頻率成反比。簡言之,一個字詞出現在A文件的頻率越高,且出現在其他文件(非A)的頻率越低,該字詞越可能是A文件的關鍵詞。相關的數學定義與計算方式請見,Julia Silge and David Robinson, Text Mining with R: A Tidy Approach (Sebastopol, C.A.: O’Reilly,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