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烏地與俄羅斯石油談判的對抗分析及美國的角色
2020.04.24
瀏覽數
275
壹、新聞重點
自2020年2月以來,以沙烏地阿拉伯為首的石油輸出國組織(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以下簡稱OPEC)開始與俄羅斯及其他產油國商談減產事宜,以因應武漢肺炎所帶來的石油需求減少。在俄沙雙方對抗僵持下,國際油價在3月初狂跌至每桶25美元附近,創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新低。當來到前次減產協議期限的3月底時,油價逼近20元整數關卡,美國石油業開始出現倒閉與債信危機,再加上美國新的戰略石油儲備(Strategic Petroleum Reserve)興建未果,使得石油業者無處可儲油危機陡升,川普(Donald Trump)立即加入減產協調。3月24日他派柯茲女士(Victoria Coates)為能源特使前往沙烏地阿拉伯並揚言對石油進口課予高關稅;3月30日致電普欽(Vladimir Putin)。4月2日川普推文表示沙、俄將達成每日減產1,000萬桶的協議。4月10日的G20能源部長會議只達成「矢志採取所有必要且立即的措施,確保能源市場穩定」的共識,但無減產協議。4月12日OPEC+[1]終於達成每日減產970萬桶協議,[2]自5月1日開始實施,但是其他非OPEC+國家能否再減產500萬桶則無定論,市場認為本次減產協議對短期油價拉抬並無助益。
貳、安全意涵
一、沙烏地在油價影響力式微
面對本次武漢肺炎所引發可能是史上最大的總需求下降,已經淪為全球第三大產油國的沙烏地在領導OPEC與其他國家協調減產上顯得捉襟見肘。雖然沙烏地在2月底與3月初積極奔走減產協議,但在俄羅斯意興闌珊下,頻頻破局。如文末對抗分析表(A)部分所示,[3]沙烏地面臨無法「說服」俄羅斯的困境。因為長久以來,面對美國新興頁岩油業者的搭便車行為侵蝕OPEC等傳統產油國的利潤,居龍頭地位的沙烏地並提不出具體對策回應,僅能靠減產制價,卻徒將市場拱手讓給美國業者。俄羅斯也面臨無法「信任」與沙烏地所提的減產能解決總需求下降所造成的衝擊。
此外,本次沙烏地想要透過降價以奪回美國市場佔有率的作法,卻輕易的被川普提高關稅的做法破解。再者,在談判末期沙烏地面對墨西哥反彈顯得毫無說服能力。由此可見,在本次全球能源市場的賽局中,沙烏地已不具如過去能完全掌控全球油價能力,未來沙烏地能否繼續左右OPEC值得觀察。
二、美國成為本次石油減產協議談判決定性角色
過去美國一直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費市場,2019年美國也成為全球最大的石油生產國。當2020年3月底美國加入協商後對沙俄兩國不同的做法。對於沙烏地欲利用降價以搶奪美國市場的做法,美國祭出高關稅以對之,對沙烏地產生「威脅」的困境。對於俄羅斯則滿足其雙邊對等談判的要求,由於符合美俄雙邊的利益,故不存在任何困境,如附表(C)部分所示。在4月初,當墨西哥反對將其減產份額由原來的10萬桶增加至40萬桶,川普則表示美國將吸收墨西哥的減產份額,以化解墨西哥與沙烏地間談判矛盾。由次可見,若非川普出手協調,不僅沙烏地與俄羅斯的角力勢必持續下去,沙烏地與墨西哥的歧異也無法解決。沙、俄兩國因美國介入而態度軟化,為OPEC+談判前後期明顯的不同,可以對照出美國的決定性角色。
三、俄羅斯以經濟利益換取外交勝利
雖然減產與油價下跌讓俄羅斯石油產業損失慘重,俄羅斯稅收也大受影響,但在此談判中,俄羅斯獲得一些外交上的成果。首先,川普致電普欽討論如何維持油價的本身就是對俄羅斯全球地位的一種提升,雖然並不能視為求和。其次,建立美俄能源部長級的會議具有戰略意涵。若此一制度能常態化,將可讓俄羅斯能與美國共同主導全球能源秩序。
參、趨勢研判
一、 油價將成為美俄對抗的新戰場
作為能源出口大國的俄羅斯,市場份額與能源價格是其國家利益之所在。俄羅斯在與沙烏地談判伊始,態度消極,主要原因有:(一)冬季停產再復工,對於位在西伯利亞寒帶地區的油井有技術上困難;(二)2019年4月俄羅斯原油輸歐的友誼管線遭汙染損失約20-40億美元,有其財務上的壓力。但從其要求美國加入的態度來看卻又可以看出其積極面,因為俄羅斯清楚認知到,在武漢肺炎造成每日原油需求下降不少於2,000萬桶的情況下,若無全球最大產油國的美國加入減產談判,光靠OPEC+減產難以達成穩定油價的目的,因為美國頁岩油業者在沙俄兩國辛苦維持油價背後占盡高油價的便宜。反觀2019年俄羅斯石油公司高層因幫委內瑞拉賣石油卻遭美國制裁;2018年俄羅斯石油公司因美國制裁而放棄在伊朗的投資案。種種過往讓俄羅斯的能源業者早就對美國心存不滿。
在俄羅斯的心目中,美國才是影響全球原油市場供需結構的參與者,要鞏固俄羅斯能源的利益,必須著手與美國談判。由於美國市場結構高度自由化,政府對於石油業者控制能力不若俄羅斯或中東國家,在高油價有利可圖的情況下,美國業者不太可能與俄羅斯商談減產制價,而唯有在油價低檔時期方有拉抬油價的動機。由於俄羅斯深知美國能源業者的成本結構,再加上川普2020年有選舉壓力,惟有將油價壓低才能在與美國談判中站在有利位置。俄羅斯與美國在中東的角力已經從政治、軍事再蔓延至對油價的控制。
二、美國能源產業復甦期可能大幅延後
美國頁岩油產業屬高財務槓桿產業,這些公司多以油田或機器設備抵押借款,其債務利息需靠穩定金流支撐,這些公司的成本大多在每桶55-65美元間,只有16家成本在每桶35美元以下。[4]在2019年年底油價走低至60美元附近時,已經有大量能源公司遭銀行抽銀根。再者,本次減產協議在2020年5月份才開始實施,可以預見的是,美國能源產業在本次減產協議後仍然無法獲得融資,僅能靠政府紓困作為。在這場油價戰中倒下第一家頁岩油業者懷廷石油公司(Whiting Petroleum)後,若川普政府紓困不力,預計將會有許多家石油企業倒閉,即便是體質佳的大型油企,也將實行裁員及減少探勘的資本支出。而握有大量不良資產的銀行與公司債市場是否會受拖累,有待觀察。再者,目前美國石油庫存設備已近滿載情況下,部分美國內陸油商因為需付費請人將原油運走,其原油報價已經跌破零。若需求持續不振,預估2020年下半年能開採的數量也不多,美國能源生產可能無法如預期般在下半年開始復甦,與美國市場連動大的台灣經濟也可能受到波及。
附表、沙烏地、俄羅斯與美國之對抗分析表

資料來源:汪哲仁整理自公開資料。
註:可能性指若當期情況不變,有可能發生的結果;代表對於作為持贊成態度;代表對於作為持反對態度。用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國家所面臨不同的困境。
[1] OPEC+是指除了原來OPEC的14成員國外,再加上以俄羅斯為首,包括墨西哥、馬來西亞、哈薩克、亞塞拜然、阿曼、巴林、蘇丹、南蘇丹、赤道幾內亞及玻利維亞等的產油國組織。OPEC+在2016年底達成減產協議,於2017年開始減產制價。
[2] OPEC+所達成為期兩年的減產協議,共分三階段,第一階段為2020年5-6月,每日減產970萬桶,減產的基準是各國在2018年10月的石油產量,但沙烏地和俄羅斯的減產基準為每日1,100萬桶。第二階段為從2020年7-12月,每日減產770萬桶;第三階段為2021年1月到2022年4月,每日減產580萬桶。協議是否延長將在2021年年底進行評估。詳情請見 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 “The 10th (Extraordinary) OPEC and non-OPEC Ministerial Meeting concludes,” April 12, 2020, https://reurl.cc/O1vdbg。
[3] 對抗分析(Confrontation Analysis)是一種源於賽局理論的作業研究技術,透過該技術來建構、理解和思考多方賽局互動。對抗分析認為,賽局參與者經常面對賽局困境有五種,分別是說服、信任、合作、威脅與拒絕。參與者間的互動受先前一連串互動影響,且參與者在互動時經常重新定義賽局,而不是解決賽局困境。有關對抗分析介紹,請參閱Nigel Howard, Confrontation Analysis: How to Win Operations Other Than War, CCRP Publications, Pentagon, Washington, DC, USA (1999)。
[4] 有關美國頁岩油業者的成本,請見Jennifer Hiller, “Few U.S. shale firms can withstand prolonged oil price war,” Reuters, Mar. 16, 2020, https://reurl.cc/62L9o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