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增設海峽兩岸交流基地之評析
2021.01.29
瀏覽數
222
壹、新聞重點
2021年1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以下簡稱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於例行記者會上,介紹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的交流活動,並公布新增的4個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包括福建龍巖長汀汀州客家首府、泉州安溪清水岩、江蘇淮安大運河帶及四川綿陽梓潼文昌祖庭。[1] 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是國台辦批准設立的兩岸民眾交流合作平台,設立基地的宗旨表面上是促進兩岸地方互動、深化兩岸經貿與文化交流,實際上則是以推動兩岸統一為目的,瞄準台灣基層進行統戰。自2009年以來,國台辦已在山東、湖北、福建等24個省區市批准設立79處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此次批准新增交流基地,距離前次批准(2019年9月)已一年有餘,亦是疫情後之首次,可能蘊含新政策意涵,故值得關注。
貳、安全意涵
一、藉新增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宣示推進和平統一
隨著美中關係陷入谷底、兩岸關係停滯不前,及解放軍在台海周邊演訓活動加劇,導致近期兩岸和平統一無望、武統台灣成為選項的相關論調議論紛紛。[2] 事實上,無論是從習近平或劉結一「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堅決遏制台獨分裂活動」的發言內容仍可觀察到,中共新年度對台工作的重點仍以習近平《告台灣同胞書》為指導,延續其固有的和戰兩手策略,並加大拉攏利誘與武嚇威脅的力道,而非放棄和平統一選項。[3] 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台辦此次新增海峽兩岸交流基地,一方面藉機為甚囂塵上之武統論降溫,另一方面也賡續並強化其經社促統之伎倆。
二、新增交流基地著重情感、經濟與文化面向之統戰
過去設立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對台交流的訴求包含情感、經濟、社會與文化等面向,以服膺習近平提出「實現同胞心靈契合、增進和平統一認同」之統戰方針。此次新增的4個交流基地有專注於情感文化面的,也有著重經濟社會面。首先,福建龍巖長汀汀州客家首府的交流訴求中,首重兩岸同根同源之文化血緣關係。該地乃客家祖地,是台灣客家人的源流之一,過去長汀縣與台灣之間經常以客家文化為媒介,進行尋根祭祖、民間信仰與客家文化交流相關活動。此外,客家首府長汀是古代汀州府所在地,為中國歷史古城。對中共而言,在此打造交流基地不但具有象徵兩岸文化血脈同源之意義,同時也是拉攏台灣客家族群,遂行文化統戰的工作平台。
泉州安溪清水岩據信是清水祖師的修行之地,也是台灣與華人世界清水祖師信仰的發源地。2014年海峽兩岸清水祖師文化節暨首屆世界清水祖師文化聯誼會便在安溪清水岩舉行;此外,2016年的第八屆海峽論壇以「清水祖師緣,兩岸一家親」為題在安溪舉辦,其雀屏中選交流基地並不意外。相似地,四川綿陽梓潼文昌祖庭瞄準的是台灣祭拜文昌帝君的信仰。自2016年起「海峽兩岸文昌文化交流活動」便開始在梓潼舉行,企圖藉由交流的名義吸引台灣文昌信眾進香、朝拜與祈福,拉近兩岸同胞的心靈距離。國台辦增設泉州安溪清水岩和綿陽梓潼文昌祖庭為海峽兩岸交流基地之目的,即是要透過共同信仰的紐帶來實行宗教統戰,增強台灣百姓對「祖國」之認同。
最後,江蘇淮安大運河帶則是以運河的歷史文化為資產,延伸象徵運河的城市標記,打造運河生態經濟聚落。2018年江蘇淮安出台58條惠台政策,內容涵蓋淮台經貿合作、台胞創業、吸引台灣人才、社會文化交流等,藉此鼓勵台資企業在運河帶投資創業,並扶持台胞在地的深耕發展。此外,近年淮安也曾舉辦「兩岸大學生運河文化體驗營」,營隊聚焦兩岸青年學子的交流活動,並結合「台資企業集聚示範區」以吸引台灣青年赴淮安創業、就業。[4] 是故,該交流基地側重的是經濟和社會層面的統戰。
三、推動「雲交流」為疫情時代基層交流之解方
國台辦設立交流基地的用意在透過官方的認證,制度化(institutionalize)兩岸基層的接觸與互動,然而新冠肺炎疫情嚴重阻斷了兩岸之間的人員往來和交流,使得基地大幅喪失其制度設計的初衷。為了讓兩岸民間交流不致停擺,交流基地推出「雲交流」的互動模式,作為疫情下兩岸人民接觸互動的處方。例如,國台辦新聞稿指出去年(2020年)2月到3月,福建湄洲媽祖廟與台灣相關廟宇共同舉辦「天佑中華祈福武漢-海峽兩岸媽祖宮廟攜手抗疫線上祈福」活動,數以萬計的信眾透過直播參拜祈禱。交流基地藉由舉辦線上活動與台灣相關團體民眾進行虛擬互動的例子不勝枚舉。在全球疫情尚未趨緩之際,研判「雲交流」的互動模式應會持續。
參、趨勢研判
一、線上交流恐將釀成資安風險破口
固然線上交流替疫情時期的兩岸人民接觸往來開啟一道窗口,但要參與類似的虛擬活動,其通訊使用的軟體、通訊協定或伺服器的設定很可能是由陸方掌控。有鑑於中共駭客長期非法蒐集大量個資與機密,並在資訊產品中植入後門或惡意程式的案例屢見不鮮,因此我國民眾參與這樣的線上活動恐有個資外洩、生物識別資料包括:聲音、體型、臉型等遭記錄竊取的疑慮。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的交流活動素來是中共對台拉攏民心、施行統戰的手法之一,如今若再加上可輕易蒐集群眾個資的線上交流互動模式,恐將嚴重影響我國民眾與政府的資訊安全。
二、交流經驗或將影響台灣民眾政治認同
除了資安問題之外,另一個值得關切的問題是參與交流活動的台灣民眾,其政治認同是否可能受到影響。根據一項針對台灣學生赴陸交流的定群追蹤調查(panel study)顯示,過去台灣學生赴陸參訪之後對中國的印象有明顯的改觀,且變佳的比例多於變差,對中國印象的改變進而影響對中共政權的喜好,最終增強赴陸交流台生的中國認同。[5] 換言之,在台灣一般大眾對中國統戰手段資訊不足的前提下,參加由中國官方支持的兩岸交流活動確實可能會被對岸包裝的善意與和諧影響,改變對中國大陸及其政府的認知,進而達到中共所覬覦之兩岸民眾心靈契合統一的終極目標。
[1]〈國台辦介紹海峽兩岸交流基地開展交流活動及新設4家基地有關情況〉,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2021年1月13日,http://www.gwytb.gov.cn/wyly/202101/t20210113_12316801.htm。相關報導請見〈國台辦認了!中共祭統戰新招 79兩岸「交流基地」曝光〉,《三立新聞網》,2021年1月13日,https://reurl.cc/KxjADp。
[2]例如前國台辦副主任王在希認為兩岸和平統一可能性降低,詳請參考李仲維,〈王在希:兩岸和平統一可能性變小 原因有三個〉,《聯合新聞網》,2020年12月5日,https://udn.com/news/story/7331/5068875;中國大陸網紅司馬南亦有相似主張,請見盧伯華,〈和統無望、武統太傷 陸網紅司馬南:對台要用「逼統」〉,《中時電子報》,2021年1月4日,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10104000340-260409?chdtv。此外,上海台灣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倪永杰提議用軍事、外交和法律手段打擊台獨,並制訂一國兩制台灣方案的新憲法「智統」台灣,詳請見〈陸學者倪永杰倡制訂新憲「智統」台灣〉,《中央社》,2020年12月20日,https://www.cna.com.tw/news/acn/202012200087.aspx。
[3]〈(權威發布)習近平:在全國政協新年茶會上的講話〉,《新華網》,2020年12月31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12/31/c_1126934034.htm。〈劉結一發表2021年新年賀辭〉,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2021年1月1日,http://www.gwytb.gov.cn/wyly/202101/t20210101_12314872.htm。
[4]關於赴陸交流台灣學生政治認同的調查研究,請見王嘉州,〈大陸增設海峽兩岸交流基地評述〉,《展望與探索》,第16卷第8期(2018年8月),頁10-12;Chia-chou Wang, “Do Social Contacts Alter the National Identity: Evidence from a Panel Study among Taiwanese Students that Visited Mainland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Vol. 25 (September 2020), pp. 477-499。
[5]關於赴陸交流台灣學生政治認同的調查研究,請見王嘉州,〈大陸增設海峽兩岸交流基地評述〉,《展望與探索》,第16卷第8期(2018年8月),頁10-12;Chia-chou Wang, “Do Social Contacts Alter the National Identity: Evidence from a Panel Study among Taiwanese Students that Visited Mainland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Vol. 25 (September 2020), pp. 477-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