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地緣政治在俄烏戰爭及以哈戰爭的陰影下充滿不確定性。威權修正主義國家利用混亂的時局,挑戰國際政治的權力結構、顛覆既有的國際秩序,以滿足自身對權力的渴望,並遂行侵略他國領土、主權之野心。在這樣的背景下,持續追蹤民主陣線國家中的國防民意態度,對內不僅可作為政策制定與調整之依據,對外亦有助於戰略溝通並傳遞嚇阻訊號。
瞭解並掌握民意動態有其必要,因為民主國家的政治領袖最終對選民負責,任何政策的制定與推動並非在社會真空(socialvacuum)情境下形成的。即便是攸關國家安全的國防外交政策,民意也可能影響、限制決策者的政策選項。此外,民意具有流動性,國際地緣政治的變化,亦可能牽動公眾國防外交態度的走向。
有鑑於此,本期特刊運用國內、外之民調資料聚焦探討美國台灣國防民意的持續與變遷。本期共收錄五篇文章。第一篇作者楊一逵檢視美國「一中政策」(one China policy)的內涵,論證華府「一中政策」並未改變。藉由比較美國和台灣的民調資料,作者發現美方「一中政策」強調的現狀,不僅符合華府和台北的利益,更獲得美台民眾的支持。未來美台會繼續在這樣的框架下保持密切的合作,增進彼此的利益。第二篇文章關注以哈戰爭後,美國民意對台灣安全議題的變化。透過分析數份民調,陳亮智強調即使經歷俄烏戰爭、以哈戰爭,美國民意仍普遍友台、抗中,將台灣的安全視為美國的重大利益,並贊同在中國侵台時幫助台灣。
第三篇文章將分析的視角拉到烏克蘭,作者陳穎萱觀察了 2022年至 2024 年烏克蘭的民意變化,指出烏克蘭公眾對於該國軍隊的信任是烏國得以延續高昂抗敵意志的重要因素之一。該研究對於同樣面對強權威脅的台灣而言,有深刻的啟發與借鏡。
國防政策的溝通與執行牽動民意的態度走向,本期最後兩篇文章關注台灣國防民意的變化。第四篇文章作者方琮嬿分析了國防安全研究院的民調資料,主張台灣民眾對於中共威脅並非無感。台灣社會之所以沒有高度緊繃的原因在於,武力犯台只是中共各種威脅樣態的其中之一。中共常態化的威脅並沒有達到恫嚇的效果,反倒使台灣公眾更支持國防。最後一篇文章中,李冠成則透過國防院的民調檢視一年期義務役政策實施前後台灣民眾態度的變化。研究不但發現台灣民眾仍普遍支持義務役役期調整,且義務役役期調整政策具有外溢效果,有助於強化民眾的抗敵意識。
綜上所述,本期特刊一方面試圖讓讀者掌握國防民意的最新動向,另一方面,也透過美國、烏克蘭與台灣的民意比較研究,追蹤國際地緣政治變動下民意的持續與變遷。期盼藉此拋磚引玉,激發更多關於國防民意的學術研究與政策思辨。在國際地緣政治快速變化的時代,持續關注民意動向有助於決策者靈活調整政策方針,確保國家利益與安全戰略符合社會的期許。最後,捍衛台灣的民主價值與促進區域的和平穩定,民意力量的展現不可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