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關鍵與新興軍事科技
2022.12.30
瀏覽數
2898
PDF link:第一章 關鍵與新興軍事科技.pdf
前言
中共在 2022 年 8 月於台灣周邊的演習,企圖展現區域拒止,以及對台灣封控的能力,面對中共近年來在台海及南海日漸頻密的軍事行動,已對區域安全造成衝擊,面對直接且嚴峻的軍事挑戰,強化台灣的防衛力量就為當務之急。如同 110 年國防報告書所揭櫫「防衛作戰構想」,以不對稱作戰以及戰略持久為戰略核心,而具體的規劃是以既有的近岸濱海與灘岸防衛為基礎,同時強化向外延伸防衛縱深,並增加防衛固守韌性,也就是爭取防衛空間與時間,以總體戰力破壞敵軍作戰節奏,阻止其「快速奪取台灣、避免外力介入」的戰略企圖。因此台灣未來應持續發展遠距精準打擊能力之武器、提升網路電子戰(cyber-electronic warfare)能力,以掌握戰場規則的可能改變。
用兵之外就是造兵,國防自主是造兵之策,然而要如何「造兵」,則要以前述的戰略指導的「用兵」為基礎,此為戰略與資源的管理與配置。在考量前述的外部威脅與用兵指導思想,造兵的發展就有方向與重點,包含遠距精準打擊能力之反艦、防空飛彈;並善用我國高科技產業之優勢,有利於以資通訊科技為核心的無人載具之發展,也有利於發展雷達、通訊等電磁攻防系統,強化台海周邊的電磁屏障。
科技的發展也在改變戰場的規則,機械、數位資訊科技的跨領域整合使得單位火力與速度都大為增加,相對的戰場物理空間也隨之改變,因此兵力的運用與以往就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冷兵器時代的部隊是以密集隊形構成方陣衝擊,火槍時代則以排為單位組成射擊梯隊,後膛槍成熟後則以散兵隊形為主,這都說明科技改變火力並進一步改變兵力的運用。
具體觀察,以現代師級單位為例,美軍的作戰準則規範的作戰地境線在二次大戰時為 10 公里正面、40 公里縱深,現代的美軍師則為 40 公里正面、縱深則為 240 公里,[1]師責任區的作戰空間由 400 平方公里增加為9,600 平方公里,放大達 16 倍之多,主因就是單位火力與機動力的增加,使同一等級的部隊擁有更彈性的任務執行能力。進一步觀察,科技進步使精確導引彈藥越加精進,而類似精準打擊能力作戰計畫的關聯性就在節約兵力(economy of force)[2] 精確彈藥的重要性也可由 2012 年,歐洲防務局(EDA)委託進行的一項研究強調,「對精確度的需求已經增長,既要增加打擊對手的影響,又要避免友軍和非戰鬥第三方的傷亡。」[3]
同樣受惠於通訊技術進步的網路化武器(Network-Enabled Weapons, NEW)得以彌補瞄準階段的空隙,藉由發現、追蹤、接戰的整合將使目標處理較以往更快速,並能進行攻擊效果的評估。這也有助於避免作戰行動相互衝突(de-conflicting operations)、避免重複打擊(duplication of effort)、降低友軍誤擊(potential for fratricide)並增加及時(timely manner)攻擊目標的機會。[4]這都說明軍事科技對於作戰能力的關鍵地位與貢獻。
同時,滿足國防需求之外,造兵的資源投入也有助於國防經濟的發展。在發展國防自主產業的同時,由於相關的科技研發,以及原物料採購,善用其「溢出」(spill over)效益,可有效地帶動並輔導國內產業升級,進而活絡經濟,進一步來說,依照日本、歐洲等先進國家數據顯示,國防自主產業至少可產生 1.8 倍經濟加乘(multiplier)效益,以「潛艦國造」為例,若以首艦可能造價為 450 億元的估算,[5]約可產生 810 億元的產值,而整體造船計畫的建造可提供船廠工作機會、煉鋼、閥件、航電、作戰系統等周邊產業鏈的技術升級等複合效益,此即為國防經濟的發展。因此針對未來戰場的關鍵裝備進行評估,將有利於結合台灣既有的產業科技與工藝,形成國防戰力與產業發展的正向循環。
[1] William K. Freeman Jr., A Study Ammunition Consumption (Kansas: Fort Leavenworth, 2005), p. 13, https://apps.dtic.mil/sti/pdfs/ADA451782.pdf.
[2] William K. Freeman Jr., A Study Ammunition Consumption (Kansas: Fort Leavenworth, 2005), p. 13, https://apps.dtic.mil/sti/pdfs/ADA451782.pdf
[3] P. Taal and V. Tsiamis, Roadmap and Implementation Plan on Precision Guided Ammunition, 2012. Available at: https://eda.europa.eu/news-and-events/news/2012/03/07/Roadmap_and_ Implementation_Plan_on_Precision_Guided_Ammunition.
[4] B. Koudelka, Network-enabled Precision Guided Munitions, 2005. Available at: http://www.au.af.mil/au/awc/awcgate/cst/bugs_ch03.pdf, accessed October 2018.
[5] 此為公開資訊的可能造價,另造船的首艘造價成本通常較高,隨著學習曲線的積累,後續船艦的成本也將降低。張佩芬,〈台船 442 億潛艦訂單落帶〉,《工商時報》,2019 年 5 月 4 日,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90504000332-260511?chd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