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論
2021.12.22
瀏覽數
1599
從今年 1 月美國拜登政府上台之後,美中戰略對峙並未如外界所預期的趨向和緩。從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因為中國對疫情來源調查的隱瞞,以及利用疫情遂行防疫外交,並透過援助疫苗的方式,施壓我邦交國。此外,即使在世界疫情嚴重的當下,中國仍在區域情勢上,展現強勢擴張的態度,派遣戰艦與軍機巡航南海、台海及東海,以海上民兵船陣壓迫菲律賓、頻繁派遣軍機巡航台灣西南空域,企圖破壞台灣防空識別區的完整性等,這些窮兵黷武的作為,已引起國際社會關切。
另外,中國對新疆、西藏人權的壓迫,加上以其自定的「國安法」,直接取消現任立法局議員資格,扼殺香港民主與人權,種種作為都讓全世界認清中國的真面目,也擔憂民主台灣將成為下一個香港,變成中國極權統治下的犧牲品。國際社會一致認為,台灣民主政治發展已成為東亞華人的典範,如果台灣被中國占領及統治,將危及東亞及世界民主發展。而近年來台灣半導體與晶片科技的發展,早已主導世界晶片的供應鏈,一旦台海發生戰爭,全球依賴晶片的高科技產業,如汽車、手機及資通訊產品,都會受到嚴重影響,歐盟國家也不例外。
在地緣戰略方面,過去歐盟及北約僅關注與自身安全攸關的區域情勢,如北非發生「茉莉花革命」後,對利比亞反抗軍的支持;「伊斯蘭國」擴張時,大批敘利亞及土耳其難民逃亡歐洲的安頓與治理;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後,烏克蘭面對俄羅斯軍事威脅的協助等。但自從中國軍事崛起與擴張後,歐盟及北約關注的焦點,也從西歐、中東逐步擴大到印度太平洋區域。近一年來,歐洲的英國、法國、荷蘭、德國等國家,遠從歐洲派遣艦艇航行西太平洋,即在展現與盟國共同維護西太平洋和平及穩定的決心與能力。
中國雖然積極藉「一帶一路」倡議,想要擴大對世界的影響力,但中國名為援助,實為掌握特定國家投資項目的作為,讓受援助國家陷入債務陷阱,被迫讓出重大基礎建設的主導權,各國已紛紛反悔,退出「一帶一路」計畫。例如位於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和越南、中亞的巴基斯坦、南亞的斯里蘭卡等。值得注意的是,東歐國家轉型成為民主國家後,因為陸續加入北約,獲得美國及北約經濟與安全的援助。中國「一帶一路」原本是以這些東歐國家為目標,抵制美國對這些國家的影響。
例如羅馬尼亞廢除與中國簽訂核電廠協議,轉與北約國家合作;捷克布拉格放棄北京,轉與台北市締結為姊妹市,其議長堅持訪問台灣,並在立法院說出「我是台灣人」的經典話語;位於波羅的海的立陶宛,則拒絕中國參與深水港計畫。這些東歐國家早期曾深受共產集團統治的教訓,因此更能看清與警覺中國擴張的企圖。
不可否認,因美中關係惡化、中國專制體制與擴張等因素,使中國在歐洲地區的投資變得敏感而不受歡迎,也讓台灣與歐盟關係產生重大轉折。尤其,台灣一再受到中國在國際外交空間打壓與排擠,又須獨自面對中國強大軍事威脅,讓歐盟國家在了解中國主導世界秩序的圖謀後,紛紛結合印太區域國家,組成新的集體安全與軍事同盟機制,如美英澳三國的澳英美安全夥伴(AUKUS);另外,過去冷戰時期的安全機制,如「五眼聯盟」(Five Eye)及「五國聯防」體制,也有重振跡象,其目的都是在反制中國擴張。
中國雖然尚未成為美國軍事上的同儕競爭者,但是中國在經貿及科技實力上已經可以挑戰美國在亞太盟國的霸權地位,以及對於美軍在東亞的活動造成嚴重的安全影響。隨著中國整體國力上升,中國在周邊地區採取更為積極與強硬立場,引起周邊國家以及美國的憂慮。美國拜登政府除了延續川普時代之美、日、印、澳及台灣等盟邦、夥伴之外,將納入英、法、越南及其他國家,牽動敏感的東海、台海與南海區域安全。
隨著美中戰略對峙升高,英國脫歐後,與美國的軍事合作關係也更加深化,並且正在重返亞洲;英國過去在亞洲的安全機制可能因此更加活絡。如以情報為主的「五眼聯盟」,已強化對中國的情蒐及交換;隨著英國重返亞洲,也必然寄予承擔區域安全角色的厚望。世界各國均認知,以中國近年對新疆、西藏及香港的強勢壓制作為,未來在台海及南海問題上,必然採取強硬姿態,壓迫主權國家放棄權利。
一旦中國開始行動,獨裁政權的強勢擴張,將對印太及全球安全與利益造成衝擊。因此,在中國軍事能力尚未超越美國之前,勢須結合區域國家力量,以集體安全機制的共同力量,防範其恣意擴張。尤其,在美日澳三國的積極促成下,若能將原有戰略同盟與集體安全架構延伸與擴大,以往既有的集體安全機制,也將發揮新的功能。印太區域情勢的發展,仍將聚焦在美中戰略對峙的變化。但是在中國習近平面對即將到來的二十大及內部經濟頹勢與外部孤立的環境,可能採取暫時退讓的政策,但在習近平內部第 3 任權力穩固後,仍將持續採取對外強勢擴張政策,並成為印太情勢最大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