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強化科技管制的安全與經濟意義
2018.10.05
瀏覽數
150
壹、新聞重點
美國「國家核能安全署」(National Nuclear Security Administration, NNSA)於2018年9月24日宣布,將建立類似「指紋技術」(fingerprinting technique)的方式,防止大規模毀滅武器(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WMD)的設備與裝置流入非正確買家或戰略對手。
貳、安全意涵
一、兩用科技特性
兩用(dual-use)產品與技術,意指可用於商業用途,抑或也可用於大規模毀滅武器製造的目的。對美國而言,類似產品或技術再出口之前都需要獲得美國商務部的輸出許可。然而,相關技術擴散的事實表明,若干兩用產品都利用特定方式迴避輸出許可,偽裝獲得輸出許可,甚至使用空頭公司以及掮客的名義購買,以掩護真正的最終用途。類似管制的兩用產品,多可用於核武、飛彈、化武、生物戰劑的生產製造。
二、科技管控的漏洞
儘管美國有嚴格的敏感產品、軟體、技術(sensitive equipment, software and technology)出口管制,但仍存在許多漏洞。除了前述的利用偽造的空頭公司、掮客等方式外,尚有偽造「最終使用者」(end user)的方式騙取出口許可。同時,特別是來自中國對敏感科技研發的投資,往往令相關的技術出口變成管制的灰色地帶,造成國家利益的損失。
中國對其他國家的科技滲透極為嚴重,澳洲國安顧問包貝吉(Ross Babbage)也向澳洲政府提出警告,中國正向澳洲的大學研究室進行滲透,企圖以民用名義向中國出口量子(quantum)電腦、越地平線雷達等技術。[1]這都造成敏感科技控管的漏洞。
三、現階段改善作法
美國核安署基於目前的稽核漏洞,透過學者、專家的產官學合作方式,計劃建立相關產品的完整資料庫,以利商務部、海關得以完整比對、追蹤產品流向,以確保兩用產品與技術的安全,同時得以使合法的貿易得以不受干擾的持續進行。
具體作法為增加相關產品的相關辨識資料。例如用於測量鈾純度的「壓力計」產品,與測量汽車輪胎的胎壓計使用同一產品條碼,往往造成出口時的管制漏洞。但是兩者的價位、單批銷售數量差距達千倍,因此藉由多重資料的辨別,可有效讓出口查驗的標的更為精確,避免大量人力浪費且能有效防止管制品混雜出關。同時,美國也考慮動用《國際緊急狀態經濟權力法》(International Emergency Economic Powers Act, 1997)禁止中國投資參與敏感科技的研發並取得相關科技。[2]
參、趨勢研判
一、科技經濟成型
科技的應用已成為未來經濟運作的基礎,被稱為「科技經濟」(tech economy),亦即是超越科技製造業的範疇,而是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軸。以發展中的 5G通訊為例,涉及包括物聯網、自駕車、高解析度影像等在內的服務,也是未來經濟的主要驅動力,而這些服務應用都倚賴5G 的高速無線網路技術。其他包括電動車的儲能技術、高度運算能力的量子電腦、人工智慧等都是未來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共同構成科技經濟的核心。因此,相關科技的發展也就決定國家競爭力的關鍵。
二、中國規格威脅民主國家
「中國製造2025」的核心理念,是中國產業升級與轉型,脫離廉價代工的產業結構。深入分析其目的是讓「中國價格」轉為「中國規格」,掌握產品規格的制定權,就等同擁有價格的制定權,可以產生更多的利益。但問題在於中國的資訊產品常附帶惡意程式,將使用者的數位內容傳遞至特定目的單位,損害消費者個人隱私、及其所屬的組織進而影響國家安全。因此,若包括前述 5G通訊的規格由中國制定,則潛在的資安風險將更為嚴重。此即為美國國防授權法明文指出中國的中興、華為通訊業者,乃至影像資訊業者具有資安風險的主因,並進一步對民主體制國家造成政治、經濟、軍事的安全威脅。
三、台灣落實科技管制將有助經濟發展
前述核生化管制案例,重點在於管制機制,由於涉及經濟競爭與國家安全,防堵中國科技滲透已成為西方國家的主要議題。相形之下,台灣具良好科技基礎可填補中國在市場空缺,關鍵則在《敏感科技保護法》草案,但產業界對科技保護的認知不足,甚至消極抵制的態度。與其溝通除以國家安全角度切入外,敘明科技研發本身除智財權外,並具有「公共性」需受管理,如同手機無線頻譜的分配、生物科技的倫理、基因科技的安全等較易為其接受,同時輔以貿易戰的市場誘因,較易說服業者接受科技管制的必要性與市場價值,兼顧台灣國家安全與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1]Primose Riordan, “Naive Australia open to China’s tech thieves, experts warn,” The Australian, October 2, 2018, https://goo.gl/shg5WY
[2]Dan Mangan, “US reportedly considers using existing emergency law to bar Chinese investment in “sensitive” tech,” CNBC, March 27, 2018, https://goo.gl/RWKvt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