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因應不對稱作戰威脅之啟示
2019.03.15
瀏覽數
174
壹、新聞重點
2019年3月6日美國歐洲司令部兼北約指揮官陸軍上將斯卡帕羅蒂(Curtis Scaparrotti),向美國國會報告俄羅斯依舊是歐洲–大西洋最主要的安全威脅。另表示,由於普欽(Vladimir Putin)近期宣布刻正研發長程核子巡弋飛彈(long-range nuclear cruise missile)、核子無人機潛艇(nuclear-armed drone submarine)及高超音速打擊飛彈(hypersonic strike missiles)等三種新型戰略武器,並頻頻利用網路及假新聞等不對稱作戰方式(asymmetrical warfare)威脅美軍的全球軍事優勢,因此需要兩艘神盾級(Aegis class)戰艦支援目前部署在歐洲的六艘驅逐艦,並加強情報與監偵能力,以阻止俄羅斯日益增長的威脅。[1]
無獨有偶,2019年2月25日報載,伊朗聲稱其情報人員滲透至美國陸軍指揮中心,並控制了欲飛越敘利亞和伊拉克的美軍MQ-9死神(MQ-9 Reaper)無人機,從中獲取美軍第一手情報。[2]從上述兩則報導,可發現「不對稱作戰」威脅將會是美軍未來持續因應的難題。台灣面對中國的武力威脅,建構不對稱戰力係當前建軍目標,或許可從美軍的難題反思,在不與中國進行「軍備競賽」的情況下,我國如何兼顧高科技武器之發展與強化不對稱戰力。
貳、安全意涵
一、「不對稱作戰」概念反映新的作戰思維
「不對稱作戰」概念係美軍在第一次波灣戰爭後所提出,並於1996年時首次使用這個名詞。根據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Joint Chiefs of Staff, JCS)對「不對稱作戰」之定義為:「一方面迴避或削弱對手之優勢,另一方面又利用其弱點,而採取之手段截然不同於對手慣用之作戰模式。」[3]中共解放軍空軍少將喬良其著作《超限戰》所論述的內容:「以一切手段,超越傳統戰爭手段範圍的新型戰爭形式」,其實也是「不對稱作戰」的概念。不對稱亦可解釋為「對手以不同的方式採取行動,利用對方的弱點,以發揮最大的相對力量或是行動自由」。[4]
從上述釋義來看,或許可將「不對稱作戰」白話解釋為「藉由智取而非力搏」的多維度作戰模式,故處於弱勢的一方將利用各種無所不用其極的手段,削弱敵方的優勢力量,也使得作戰模式更加多元。故「不對稱作戰」的概念可延伸至恐怖攻擊、人質挾持、化生放核(Chemical, Biological, Radiological and Nuclear, CBRN)威脅,甚至包括假新聞散播、網路駭客威脅、經濟制裁與情報間諜戰等等。美軍2017年出版的《聯戰準則》(Joint Publication 3-0 Joint Operations)便指出,敵軍如欲攻擊美國本土或海外任何利益,大多會利用「不對稱戰術與戰法」。如中國於2018年9月起,對近600億美元商品增加關稅,使得貿易戰首次波及美國消費者;以及利用網路駭客攻擊美國波音(Boeing Company)、奇異航空(GE Aviation)和T-Mobile行動電話運營商等,皆可視為中國以「不對稱作戰」之思維反擊美國。因此,面對敵人與日俱增的威脅,傳統強國勢必要調整以往的作戰思維,以肆應多元的作戰模式。
二、「創新/不對稱」作戰模糊傳統軍事排行
進入21世紀後,美軍仍掌控全球軍事優勢,並持續研發各種高科技武器,以應付全球戰場,諸如無人水面載具(Unmanned Surface Vehicle, USV)或是投資實驗性機械外骨骼技術打造次世代「超級士兵」等等。然「不對稱作戰」的手段不若傳統作戰模式,即便任何一方有兵、火力的優勢,也不能保證作戰勝利。換言之,過於仰賴科技,有時反而成為弱點。例如美軍已廣泛運用至基層單位的衛星導航系統,如果敵方擁有創新科技,勢必會設法擊毀或是干擾衛星,癱瘓依賴衛星導航系統之裝備。從伊朗控制美軍無人機情事可觀察到,若消息屬實,必可讓台灣重新思考,若我國掌握創新技術,原本敵軍引以為傲的高科技武器,在我方眼裡反倒成為有機可乘的弱點。
參、趨勢研判
一、「不對稱作戰」將更突顯同盟的重要性
現今戰爭型態多元,以往的大規模作戰已被區域衝突取代,雖然規模縮小,但也絕非單一國家可應付,故很難再以傳統的兵、火力優劣決定勝負。而地區衝突往往係一種不平衡的國家間衝突,像是「無核的南韓與擁核的北韓」、「國防預算為14比1的中國與台灣」,或是「俄羅斯對東歐國家的混合威脅(hybrid threats)」等。因此,各國除運用「不對稱作戰」概念發展武力外,也須防範敵人的不對稱攻勢。為了消弭威脅,國家無論強弱勢必與鄰國結盟,也就是運用李德哈特(Liddell Hart)「間接路線」(indirect approach)的原則之一:「在敵人對我發起主攻前,必須先破壞敵人的平衡,才是破敵之計」,唯有借助外部勢力,才能改變敵我戰力不平衡的現狀,故加強夥伴關係更顯重要。如同美國為防止中國侵略及解決北韓問題,與日、韓、台灣等亞洲國家保持同盟關係,並衍生出印太戰略;或是9個前東歐共黨國家共同召開高峰會,因應俄羅斯所帶來之威脅等例證。
二、媒體是搭配不對稱戰力的心戰喊話器
美國以經濟手段制裁伊朗,是為大國對小國之「不對稱作戰」,而向媒體宣布將在以色列部署終端高空防禦飛彈(Terminal High-Altitude Area Defense, THAAD,簡稱薩德系統),則可看作是華盛頓對德黑蘭的心戰喊話。反之,伊朗控制美軍無人機之舉,係為小國對大國之「不對稱作戰」,而對媒體發表細節之舉,亦為心戰之運用。由此觀之,媒體已儼然成為執行「不對稱作戰」的助力,可適時對敵心理威懾。舉例來說,2018年8月21日伊朗展示最新國產戰機「天河」(Kowsar)向美國傳達軍事力量的強化;2019年2月中旬利用「不對稱作戰」概念控制美軍無人機,並立即透過媒體發表細節。這兩件事分別傳達伊朗可阻擋美國攻擊之訊息,以及與美國抗衡之決心,可謂媒體搭配不對稱戰力運用之例證。
[1]< Bill Gertz, “European Commander Wants More Military Power to Counter Russia,” Washington Free Beacon, March 6, 2019, https://freebeacon.com/national-security/european-commander-wants-more-military-power-to-counter-russia//div>
[2] Hank Berrien, “Iran Claims It Penetrated U.S. Army Command Center, Took Control of U.S. Drones,” Daily Wire, February 25, 2019, https://www.dailywire.com/news/43899/iran-claims-it-penetrated-us-army-command-center-hank-berrien
[3] 巴涅特(Roger W. Barnett)著,謝豐安譯,《不對稱作戰:當前美國軍力面臨之挑戰》(台北市: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5年9月),頁19。
[4] 卡西迪(Robert M. Cassidy),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戰略文化與不對稱衝突》(台北市: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4年8月),頁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