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恐中症」案例: 貝加爾湖水工程爭議
2019.03.29
瀏覽數
103
壹、新聞重點
據《莫斯科時報》(The Moscow Times)報導,中國阿克瓦西伯公司(AkvaSib)自2019年1月於俄羅斯貝加爾湖畔興建瓶裝水廠,並計劃於2019年12月營運,預計在2021年達到滿載狀態。瓶裝水廠未來擬汲取貝加爾湖湖水,日產52.8萬公升或年產1.9億公升的瓶裝水,其中80%出口至中國、南韓、蒙古與其他國家,20%則內銷至俄國市場。當地民眾認為中國人此舉將抽乾與污染貝加爾湖,此後更引起全國關注,總理梅德韋傑夫(Dmitry Medvedev)甚至於3月12日承諾將審查建廠計畫。在俄國國內各方的強烈抗議與關切下,伊爾庫茨克州(Irkutsk Oblast)當局於3月15日以污染為由,暫停此一備受爭議的工程。 [1]
貳、安全意涵
一、俄人「恐中症」仍方興未艾
俄羅斯水力發電產能占世界比重4.5%,而80%更集中於亞俄地區。時值全球水資源短缺,其豐沛的水資源不僅能用於發電,西伯利亞與遠東區的水密集產業在亞洲尤有前景。此即官方色彩濃厚的智庫─「瓦爾代國際辯論俱樂部」(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й дискуссионный клуб «Валдай»)為何直指水資源在未來可能更甚於石油,並倡議藉此與亞太國家合作,以利俄羅斯「轉向東方」。 [2]
在官方政策指導下,中國涉足此間水資源產業自是水到渠成。就此次停工的中國阿克瓦西伯瓶裝水廠而言,其規模龐大並能創造就業機會,又能改善當地基礎設施,日後更可作為中俄發展潔淨產業的指標,故同時獲得俄國中央與地方的支持。但該廠1月動工後,俄國社會氛圍卻開始轉變,抗議活動之後更是一發不可收拾。時至3月,過往迴避政治敏感議題的演藝界人士也加入抗議行列,官方傳媒也罕見地追蹤報導,執政黨議員則指出先前的環評有瑕,另有高達90多萬人連署請願要求停工。當局不得不以工廠興建過程造成污染為由,勒令其暫時停工。惟示威活動並未因此終止,3月24日俄國各地數十座城市仍為此集會抗爭,而網路請願人數更已突破110萬人。示威抗議在俄羅斯所在多有,但此次官媒、議員、乃至於總理卻有別於往地表態關切,足見此事的社會效應嚴重與不容忽視。
破壞生態是中國阿克瓦西伯瓶裝水廠遭勒令停工的理由,但當局此前對自1966年於湖畔即已存在的紙漿廠,其數十年來對貝加爾湖的污染卻佯為不見。蓋因紙漿廠大股東與克里姆林宮關係密切,即令社會大眾多年來強烈抗議亦然。紙漿廠後雖於2013年2月關閉,卻是因為不堪虧損而與抗議無關。[3] 再者,另一家規模不大也有中資背景的瓶裝水廠,稍早也遭波及而關廠,但貝加爾湖畔多家與中國無關的瓶裝水廠卻仍舊正常運作。當局的雙重標準顯然因人而異,污染則為託辭,中資才是非戰之罪,也顯示俄人的「恐中症」(Sinophobia)仍方興未艾。
二、克里姆林宮趁機轉移國內不滿
此次中國瓶裝水廠引發的軒然大波,實為連串事件積累所致。俄人此前早已不滿中國人在貝加爾湖畔購地興建旅遊設施,更遑論接待中國遊客時刻意強調貝加爾湖曾屬中國之舉。凡此實已挑動中俄關係的敏感神經,縱令兩國宣稱相互無領土要求,已解決彼此領土爭議亦然。
轉移焦點以提升支持度為俄國總統普欽(Vladimir Putin)的慣用手法,2014年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便有立竿見影之效。然「克里米亞效應」現已衰退,在宣布養老金改革與提高退休年齡後,普欽支持率更明顯下滑。在西方制裁仍無解之際,如何鞏固政權、凝聚民心實為普欽的當務之急。「恐中症」向來為俄國社會敏感議題,蓋因擔憂中國強盛後將索回過往割讓領土,一直是俄人揮之不去的心病。過去即有調查顯示,相當高比例的俄人排斥中國人參與西伯利亞與遠東區的開發(參見附表)。中國人在俄國的作為被曲解,或放大檢視亦不令人意外。因此,在俄國一觸即發的反華風潮並不乏見,但中國為顧全大局也只得低調以對。既有前例可循,克里姆林宮當局藉機汲取政治資本亦不足為奇,但也反映地方的反彈已不容中央忽視。
參、趨勢研判
一、中俄關係短期內仍受美俄中三角制約
中俄關係長年呈現高層熱絡而民間冷淡的異象,基礎並不穩固,即令雙邊大力推動公共外交亦然,但2014年烏克蘭危機卻帶來戲劇性的變化。西方制裁造成俄人對中美兩國觀感的反轉,認為中國是對俄羅斯最友善國家的比例從2008年的23%提升至2014年的51%,反觀認為美國對俄羅斯有敵意者,則從2008年的25%提升至2014年的73%。[4] 然而,此回中國瓶裝水廠工程觸發的反華風潮,已證實此前對中國觀感的提升為暫時現象,俄人的「恐中症」仍伺機而動。儘管如此,在烏克蘭危機僵持不下,復以中美貿易爭端僵局仍待化解,中俄同時面臨美國的進逼,咸信彼此皆不願在此時多生事端。易言之,中俄關係短期內仍受美俄中三角制約。
二、「恐中症」為中俄合作潛伏變數
國際局勢固然有助中俄關係匯合,但俄國內部紛歧卻是中俄合作的變數,箇中癥結即是「恐中症」。俄羅斯多數地方聯邦主體擁有與中央抗衡,乃至於獨立的實力。當中央與地方合意一致,中俄合作自然無間;倘若中央與地方意見扞格,地方分離主義不僅可能高漲,中俄合作亦可能因而生變。如地方常認為中央過於強調中俄經濟互補而犧牲地方利益,「恐中症」此時即有炒作空間。此亦為何當年莫斯科與北京高調簽署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宣言之際,驅逐中國移工的排華脫序舉動,卻在萬里之外的遠東區同步上演。 [5]
普欽於世紀之交就任總統後,運用高超的政治手腕架空地方首長,壓制高漲的地方分離主義勢力。隨著後普欽時代的來臨,強人政治能否延續尚待觀察,然此次中國瓶裝水廠停建風波已顯露中央對地方的箝制可能不若以往。隨著地方勢力的抬頭,地方聯邦主體必然將更積極地捍衛與爭取自身權益,而不願被邊緣化或作為交換籌碼。就貝加爾湖所在的西伯利亞而言,其資源雖然豐富,卻又有位居內陸的先天劣勢。中國「絲綢之路經濟帶」雖為其發展創造機遇,但「恐中症」與地方自認的相對剝奪感卻又為中俄於此間的合作投下變數,後續未可樂觀。
附表、俄羅斯民眾對中國參與地區發展之觀感
民調問題:西伯利亞與遠東區的勞動人力在過去十年裡大量外流,地方領導人表示當地經濟若無外國勞動力的參與將無從發展。您認為中國企業與勞工參與西伯利亞與遠東區資源的開發,對俄羅斯將有點幫助或有點危險?(2007年)
|
年份 |
比例 |
中央聯邦區 |
西北聯邦區 |
南部聯邦區 |
有點幫助 |
2005 |
17% |
16% |
23% |
15% |
2007 |
16% |
||||
有點危險 |
2005 |
66% |
61% |
56% |
71% |
2007 |
62% |
||||
難以回答 |
2005 |
17% |
23% |
21% |
14% |
2007 |
21% |
||||
|
|||||
|
伏爾加聯邦區 |
烏拉爾聯邦區 |
西伯利亞聯邦區 |
遠東聯邦區 |
|
有點幫助 |
14% |
35% |
11% |
9% |
|
有點危險 |
67% |
37% |
69% |
57% |
|
難以回答 |
19% |
28% |
20% |
34% |
資料來源:劉蕭翔整理自Всероссийский центр изучения общественного мнения
[1]“Что известно о строительстве завода по розливу воды на Байкале,” ТАСС, 15 марта, 2019, https://tass.ru/obschestvo/6221279; “Siberian Authorities Halt Construction of Lake Baikal Bottling Plant After Backlash,” The Moscow Times, March 15, 2019, https://www.themoscowtimes.com/2019/03/15/siberian-authorities-halt-construction-of-lake-baikal-bottling-plant-after-backlash-a64818
[2]Игорь Макаров, Олег Барабанов, Тимофей Бордачев, Евгений Канаев, Виктор Ларин & Владимир Рыжков, К Великому океану-2, или российский рывок к Азии (М.: Валдай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й дискуссионный клуб, 2014), с. 47-48, 56.
[3]該紙漿廠於2008年曾因經營不善與無法遵守2001年的排污禁令而被迫關廠,2010年初紙漿廠因普欽推翻此前的禁令而重獲生機。但為降低污染而引入的封閉水循環系統,卻讓紙漿廠無法生產其利潤最大的產品─專門用於生產「白楊」(RT-2PM Topol)和「布拉瓦」(RSM-56 Bulava)系列戰略導彈的漂白紙漿,致使利潤銳減而瀕臨破產。2012年底,紙漿廠因流動資金不足和原料短缺而停工。截至2013年初,其負債高達9700萬美元,俄國政府因而決定關廠,而紙漿廠最大債權人─俄國對外經濟銀行則有意於此興建酒店、渡假村或生態綠色食品加工企業。由此觀之,當地的中資無異為俄人開門揖盜,自招禍患。
[4]“Россия и Запад: друзья? враги?” Всероссийский центр изучения общественного мнения, Пресс-выпуск, No. 2761 (28 января 2015), https://wciom.ru/index.php?id=236&uid=620
[5]劉蕭翔,〈俄屬遠東「黃禍論」之論析:迷思或事實〉,《問題與研究》,第48卷,第2期(2009年6月),頁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