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期
壹、新聞重點
美國海軍將用以取代濱海戰鬥艦(Littoral Combat Ship, LCS)的下一代巡防艦(FFG(X))計畫,最近競爭態勢出現變化,原本有5家團隊參與競爭,在2019年5月媒體批評濱海戰鬥艦失敗後不久,5月28日洛克希德馬汀(Lockheed Martin)決定退出競爭,競爭團隊只剩4家。海軍將在2020年決定採用其中一種設計並開始建造。
貳、安全意涵
美國國家安全戰略轉為大國競爭,美國海軍未來將遭遇中國海軍之挑戰,過去為近岸低強度衝突設計的濱海戰鬥艦已無法應付未來作戰需求,其角色將由新FFG(X)巡防艦接手。
一、美國海軍放棄濱海戰鬥艦改以FFG(X)接替
濱海戰鬥艦概念形成於1990年代,採用模組化設計,原設定為便宜、快速、靈活且容易建造,具體任務包括水面作戰、反潛戰和掃雷等等,原訂生產55艘,為加快建造速度,美海軍讓洛馬公司與澳斯特(Austal)造船廠等2組團隊同時進行建造,使其生產成本控管變得十分複雜。美國海軍在2019年5月承認濱海戰鬥艦計畫失敗,2018年沒有一艘濱海戰鬥艦部署在海外,其3套模組化戰系也未能實戰部署。美國海軍已放棄其模組化計畫,總數量砍至32艘,未來由新建20艘FFG(X)填補艦隊作戰序列的空缺,[1]FFG(X)將為海軍執行一系列低強度任務,減少大型水面艦如驅逐艦的任務負擔,但也能擔負高強度作戰需求,其人員編組採2組輪換方式,保持船艦隨時服勤,但人員可輪換部署,在任務與人員休養及訓練間保持平衡。
二、FFG(X)計畫採國外設計、美國建造模式
FFG(X)構想在2014年提出,2017年美國海軍開放徵求FFG(X)設計,不限制需由現有2級濱海戰鬥艦艦體改良,可以由外國海軍的設計加以改良,但必需與美國造船廠合作建造。[2]2018年2月提供1,500萬美元經費的設計合約給5個團隊,進行16個月的FFG(X)概念設計,包括降低風險及減少建造時程。FFG(X)可以現有水面艦為基礎進行設計,並進行必要修改以容納海軍要求的感測器及武器系統,另需控制成本,價格約在每艘8億美元。5個團隊如下:
(一) 洛馬,以出口給沙烏地阿拉伯的4,000噸級「自由級」(Freedom class)濱海戰鬥艦衍生型為基礎。洛馬負責系統整合,義大利芬坎蒂尼集團(Fincantieri)所屬威斯康辛州的馬瑞安提海事公司(Marinette Marine)負責建造,合作廠商包括吉布斯考克斯集團(Gibbs & Cox)等。
(二) 杭廷頓因高斯集團(Huntington Ingalls),造船廠位於密蘇里州,以傳奇級(Legend class)海巡艦為基礎修改。
(三) 澳斯特集團,造船廠在阿拉巴馬州,以3,000噸級的「獨立級」(Independence class)濱海戰鬥艦為基礎。通用動力集團(General Dynamics)負責系統整合及設計。
(四) 芬坎蒂尼集團,在馬瑞安提海事公司建造,以6,700噸的「歐洲多用途巡防艦」(Fregata europea multi-missione, FREMM)為基礎修改。系統整合由洛馬負責,2家公司也在建造「自由級」衍生型上合作。
(五) 通用動力,在緬因州的巴斯鋼鐵公司(Bath Iron Works)建造,與西班牙納凡提亞(Navantia)造船廠合作,以6,000噸的「巴贊級」(Álvaro de Bazan class,通稱F100型)為基礎修改,系統整合由雷神公司(Raytheon)負責。
其中,通用動力及杭廷頓因高斯集團屬美國第一級(first tier)造船廠,可建造航空母艦、驅逐艦等大型艦艇;澳斯特、馬瑞安提等規模較小的第二級(second tier)造船廠,可建造濱海戰鬥艦等小型艦艇,部分船廠為外資如澳洲或歐洲集團擁有。洛馬退出後,僅剩4個團隊參與競爭。洛馬本身並無船廠,其退出競標對美國整體軍用艦艇建造態勢影響不大,因艦艇需在美國建造,即使艦體採用歐洲設計,其雷達、武器與動力系統多為美國製造,包商遍及全美,對整體經濟及產業發展仍有極大貢獻(附圖)。
三、洛馬退出FFG(X)競標專注作戰系統整合
洛馬退出競標頗令軍事工業界意外,因「自由級」衍生型原本呼聲頗高,洛馬近年推銷此艦亦頗積極。其原因可能是認為「自由級」噸位略小,基本設計餘裕不足應付戰系與武器增加的需求,若追加神盾(Aegis)系統、垂直發射等裝備,勢需大幅更動原先設計,等於重新設計一艘新艦,風險值大為增加。未來FFG(X)將配備相位陣列雷達、垂直發射系統、快砲、反艦飛彈及海公羊飛彈(Rolling Airframe Missile, RAM)發射器等,並保留足夠空間及電力供應裕度,容許未來擴充。2019年5月在華府舉行的「海空及太空展」(Sea Air Space 2019)中,歐洲競爭對手都推出修改上層結構的新設計,其噸位均達6,000噸,有較佳設計餘裕,洛馬的「自由級」若不大幅變動,很難達到海軍要求。
不過洛馬並未退出FFG(X)計畫。原本神盾戰系雷達均由洛馬提供,但美國海軍最新的勃克級第3批(Arleigh Burke class Flight III)的SPY-6 AMDR雷達改由雷神公司獲得合約,洛馬退出造艦目的應為專注於競爭雷達的供應合約,協助海軍整合戰系,鞏固其在此一領域的領導地位。
參、趨勢研判
一、歐洲船廠獲選機會增加
美國軍事採購近年為降低成本並減少風險,使得具備低成本及成熟設計優勢的歐洲軍事裝備在美國受到青睞。因時程緊迫,2020年即將決標,各團隊不可能推出全新設計,而是採用現成設計加以修改,因此美國海軍在2017年同意開放歐洲廠商加入競爭。歐洲近年巡防艦設計普遍採用小神盾或其他相位陣列雷達設計,通用動力與西班牙納凡提亞的F100級巡防艦提案,由於具備成本優勢,在2000年時獲得澳洲選為其防空驅逐艦的設計;挪威南森級(Nansen class)巡防艦也是以F100為基礎設計,兩者均使用洛馬發展的SPY-1雷達的縮小版。義大利與法國合作發展的「歐洲多用途巡防艦」,則採用歐洲的MFRA電子掃瞄雷達。其他如英國、荷蘭、德國、法國等,均有類似設計。
相較之下,雖然雷達系統多為美國提供,但美國船廠尚無整合神盾系統在巡防艦等級艦艇的前例(參見附表)。不論自由級、獨立級濱海戰鬥艦,其噸位均較小,而傳奇級海巡艦甚至還不是軍規設計,重新設計全艦所面臨的成本及風險,都遠較歐洲船廠成熟且己服役的巡防艦設計為高。洛馬退出後,歐洲船廠獲選可能性大幅增加。不過歐洲船艦在損管設計上可能有潛在問題,挪威海軍南森級巡防艦英斯塔德號(HNM Helge Ingstad)2018年11月與貨輪相撞後沉沒,該級艦也是以巴贊級巡防艦為基礎發展,並在西班牙建造,有報導指該艦設計及建造工藝存在問題,這將是其競標上的風險。
二、小神盾系統為未來巡防艦設計趨勢
海軍希望FFG(X)航速需與水面艦隊相同,並能伴隨航艦打擊群共同作戰,修正目前濱海戰鬥艦無法達成的缺憾,並具備感測器網路與艦隊其他船艦構連。FFG(X)需具備反水面戰、防空、反潛、反水雷等作戰能力,正常情況下與打擊群及大型水面艦共同作戰,但必要時也能獨力作戰。海軍要求艦上主要配備必需包括:[3]
(一)固定式相位陣列雷達。
(二)神盾衍生型戰鬥系統,需能與勃克級驅逐艦相容。
(三)可搭載1架MH-60R海鷹(Seahawk)反潛直升機。
(四)32具MK41垂直發射系統,及發射箱發射的反艦飛彈。
(五)海公羊近迫武器系統
(六)操作MQ-8C無人機能力。
其中相位陣列雷達被列為必要配備,需與勃克級驅逐艦相容,但建造成本更低,顯示未來FFG(X)將藉海軍「海軍整合式射控-制空」(Naval Integrated Fire Control-Counter Air, NIFC-CA)網路作戰架構,[4]使其具備聯合接戰能力,並提供額外戰場情況覺知,分攤航艦打擊群中的防空任務,這是原來濱海戰鬥艦無法做到的。
三、新式艦艇可能改用混合動力系統以提升效率
目前美國新造艦艇多仍採傳統設計,亦即燃氣渦輪主機經大軸輸出動力後,經變速箱直接驅動俥葉。美國眾議院武裝部隊委員會在2019年6月5日要求下一代船艦應採混合電力驅動(hybrid electric drive, HED),[5]改善燃油效率、增大航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歐洲已普遍採用電力驅動,如歐洲巡防艦即為混合動力設計,採雙軸、4具電動機推進,主輪機艙裝置2座柴油發電機,後為電動馬達驅動,燃氣渦輪主機則為美國軍艦普遍採用的LM2500。使用電力驅動可獲最佳靜音效果,並改進燃油效率,美國在軍用船艦動力系統上較歐洲落後,僅桑瓦特級(Zumwalt class)驅逐艦採用電力驅動,但美國已準備為勃克級換用混合電力驅動系統,FFG(X)很有可能採同樣動力系統配置。
附表、各國配備相位陣列雷達之水面艦(僅列驅逐艦及巡防艦)
艦型
|
國別
|
型式
|
噸位
|
雷達
|
主機
|
武裝及備註
|
七省級(De Zeven Provinciën class)
|
荷蘭
|
巡防艦
|
6050
|
荷蘭Thales APAR
|
CODAG柴油燃氣聯合動力
|
MK41垂直發射系統及SM-2
|
薩克森級(Sachsen class/F-124)
|
德國
|
巡防艦
|
5800
|
APAR及SMART-L
|
CODOG柴油燃氣交替動力
|
配備MK41垂直發射系統及SM-2飛彈
|
勇敢級(Daring class/Type 45)
|
英國
|
驅逐艦
|
7350
|
Sampson機械旋轉
|
整合式全電力驅動Integrated electric propulsion i
|
Sylver垂直發射系統PAAMS、Aster15或30飛彈
|
地平線級
(Horizon class)
|
法義合作
|
驅逐艦
|
7050
|
EMPAR
|
CODOG
|
Sylver系統及PAAMS、Aster15或30飛彈
|
歐洲多功能巡防艦(FREMM)
|
法義合作
|
巡防艦
|
6000/
6700
|
法:Herakles被動陣列
義:MFRA主動陣列
|
法:CODLOG柴電-燃氣交替驅動
義:CODLAG柴電-燃氣聯合驅動
|
Sylver垂直發射系統PAAMS、Aster15或30飛彈
|
世宗大王
|
韓國
|
驅逐艦
|
10290
|
AN/SPY-1D被動陣列
|
COGAG燃氣聯合驅動
|
美國協助,以勃克級為基礎發展
|
巴贊級(Álvaro de Bazán class/F100)
|
西班牙
|
巡防艦
|
6300
|
AN/SPY-1D
|
CODOG
|
MK41垂直發射系統,澳洲赫伯特級驅逐艦以此級艦為基礎發展
|
南森級(Fridtjof Nansen class)
|
挪威
|
巡防艦
|
5290
|
AN/SPY-1F
|
CODAG
|
以F100為基礎發展,MK41發射系統
|
伊萬休菲爾德級(Iver Huitfeldt class)
|
丹麥
|
巡防艦
|
6645
|
APAR及SMART-L
|
|
防空系統與荷蘭及德國互通
|
加爾各答級(Kolkata class)
|
印度
|
驅逐艦
|
7500
|
以色列EL/M-2248
|
COGAG
|
UVLM通用垂直發射系統,俄羅斯提供
|
金剛級/愛宕級
|
日本
|
驅逐艦
|
9450/
10000
|
AN/SPY-1D被動陣列
|
COGAG
|
以勃克級為基礎發展,愛宕級為金剛級改良型
|
052C旅洋II級、蘭州級
|
中國
|
驅逐艦
|
7000
|
LJG-346型主動陣列
|
CODOG
|
垂直發射系統,海紅旗9
|
052D旅洋III級、昆明級
|
中國
|
驅逐艦
|
7500
|
LJG-346A主動陣列
|
CODOG
|
GJB5850垂直發射系統,海紅旗9及鷹擊18反艦飛彈
|
055軔海級
|
中國
|
驅逐艦
|
12000
|
LJG-346B
|
COGAG
|
GJB5860-2006垂直發射系統,海紅旗9、鷹擊18、長劍10
|
勃克級(Arleigh Burke class flight I~IIA)
|
美國
|
驅逐艦
|
8100~
9100
|
AN/SPY-1D
|
Flight IIA未來將改為混合電力驅動HED
|
MK41
|
勃克級(Arleigh Burke class flight III)
|
美國
|
驅逐艦
|
9800
|
AN/SPY-6 AMDR
|
可能採用HED
|
MK41
|
資料來源:舒孝煌整理自公開資訊。
*相位陣列雷達(phased array)又稱電子掃描陣列雷達(electronically scanned array),是指藉改變天線表面陣列發出波束方式來改變波束掃描方向的雷達,有主動及被動相位陣列雷達2種,通常配備此類雷達的水面艦較強調防空火力,通常多搭配垂直發射系統。
*混合電力驅動包括柴電-燃氣聯合驅動(combined diesel-electric and gas, CODLAG)指由柴油機發電,結合燃氣渦輪主機透過齒輪箱驅動俥葉,低速時由柴油機發電驅動,高速時改由燃氣渦輪機驅動,柴電-燃氣交替驅動概念類似,但兩種動力不能同時使用;整合式電力推進(integrated electric propulsion, IEP)則為以柴油及燃氣主機共同發電驅動馬達,由主機到俥葉間完全無機械裝置連動,為目前最先進的船艦驅動方式,除商用船舶外,目前僅勇敢級驅逐艦及美國桑瓦特級驅逐艦使用。
附圖、濱海戰鬥艦次系統承包商分布狀況
資料來源:“Littoral Combat Ship (LCS),” Lockheed Martin, https://www.lockheedmartin.com/en-us/products/littoral-combat-ship-lcs.html
[1] “It's Official: The U.S. Navy’s Littoral Combat Ship Is a Complete Failure,” National Interest, May 22, 2019, https://tinyurl.com/y6mtobjq
[2] “Navy Picks Five Contenders for Next Generation Frigate FFG(X) Program,” USNI News, February 16, 2018, https://tinyurl.com/y8nghf3p
[3] “Frigate competition wide open: Navy specs reveal major design shift,” Defense News, July 10, 2017, https://www.defensenews.com/breaking-news/2017/07/10/frigate-competition-wide-open-navy-specs-reveal-major-design-shift/
[4] “The Navy's Future Frigates Are Shaping Up to Be More Lethal And Capable, As Well As Cheaper,” The Drive, January 29, 2019, https://www.thedrive.com/the-war-zone/26217/the-navys-future-frigates-are-shaping-up-to-be-more-lethal-and-capable-as-well-as-cheaper
[5] “Lawmakers Want Navy to Take New Look at Destroyer Hybrid Electric Drive,” USNI News, June 5, 2019, https://tinyurl.com/yxnsdub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