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法國軍備出口報告之分析
2019.06.24
瀏覽數
152
壹、新聞重點
法國國防部於2019年6月4日向法國國會提交了《2019年法國軍備出口報告》(Rapport au Parlement sur les exportations d’armement de la France,以下簡稱《出口報告》),2018年法國的軍備出口總額為91.18億歐元,與2017年相較成長了31%,是近20年來第三佳的表現。[1] 同時,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 SIPRI)的調查指出,法國在2018年的軍備出口僅次於美國與俄羅斯,居世界第三位,作為世界軍備出口大國的地位依舊屹立不搖。
貳、安全意涵
一、軍售強化盟邦夥伴關係以保障國家安全
2018年法國主要的軍售案包含了五項超過5億歐元的大型合約,包括卡達訂購的12架「飆風戰鬥機」(Rafale)與28架NH-90直升機、比利時訂購的60輛「美洲豹」(Jaguar)和382輛「獅鷲」(Griffon)裝甲車、沙烏地阿拉伯訂購的39艘巡邏艦、西班牙訂購的23架NH-90直升機。這些軍售案是一段可長達數十年的技術分享、教育訓練與後勤支援計畫,象徵軍售國與軍購國彼此之間的高度信任關係,代表法國與這些國家有著共同的戰略目標,無論是確保能源供應安全、打擊恐怖主義、保護海外僑民與維持區域穩定,軍售可提升盟邦的軍事能力來促進此些目標的達成,最終也維護了法國的國家安全利益。
二、軍備出口帶動國防產業成為國家經濟發展基石
法國的國防產業由賽峰集團(Safran)、達雷斯集團(Thales)、海軍集團(Naval Group)、奈克斯特(Nexter)、達梭(Dassault)等500多家大小國內製造商組成。這些廠商分布於法國各地的國防產業科技園區(Defense Industrial and Technological Base, DITB),對於法國的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力。法國國防部長帕莉(Florence Parly)在《出口報告》中強調軍備出口的目的,在於振興法國國防產業,今日法國國防產業從業者占了全國工業就業人口的13%,其中包括約20萬的直接就業與40萬的間接就業人口。
《出口報告》也指出,國防產業科技園區約有近一半的營業額來自於海外,是重要的收益來源。近十年來法國的武器出口市場持續成長,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資料顯示,與2009-2013年相較,2014-2018年法國的武器出口成長了43%,十年來共帶來862.26億歐元的外匯收入。對於自2003年以來便長期處於貿易逆差狀態的法國來說,不可不謂一個亮眼且重要的國家收入來源,同時也確保了20萬國防產業從業人員的就業機會。
三、軍備出口維繫關鍵技術的掌握以確保國防自主
即使能夠透過盟邦取得先進武器,此種依賴也必然影響一國的國防自主程度。國防自主代表能夠針對任何情況獨立地做出判斷,並採取必要的行動來捍衛己身之利益。其先決條件在於關鍵技術與裝備的掌握,其中包括武器的設計與製造。在法國,國防產業科技園區是這些技術與裝備的來源。
《出口報告》指出,法國國內需求不足以維持國防產業科技園區的運作。以「飆風戰鬥機」為例,一條生產線一年至少需要11台戰機的製造方可維持一年之運作。單憑法國空軍與海軍的換裝速度,並無法維持此一生產線的運作。同時在有限的國防預算下,國家也不可能為了維持生產線的運作而增購不符需求的軍備。因此,軍售的重要意義便在於增加需求以確保生產線的運作,同時訂單增加也可以降低採購單位成本,最後整個國防產業科技園區也藉此得以取得資金繼續進行新的研發,國防自主進一步獲得保障。
參、趨勢研判
一、法國在2019年將保持亮麗的軍售表現
在2018年7月所通過的《2019-2025軍事計畫法》(Loi de programmation militaire 2019-2025)裡,軍備出口的推廣已是法國國防部的重點任務之一。《出口報告》等同於此一任務的首次成果發表,2019年上半年法國已經在世界軍售市場多有斬獲(見附表),其他尚有售與匈牙利的16架H225M直升機、售予阿根廷的4艘巡邏艦有待國會批准,因此2019法國在全球軍售市場的表現將可望維持前一年的高檔表現。
二、美歐在軍售市場的競爭將日益激烈
《出口報告》指出,2018年25%的軍售對象為歐洲國家,相較於往年平均10%水準高出不少,也是歷年來的最高峰。這顯示出以法國為首的歐盟國家近年來希望能夠透過「歐洲防禦基金」(European Defence Fund, EDF)與「永久結構化合作」(Permanent Structured Cooperation, PESCO)等機制提升歐洲層次的戰略自主。如前述比利時的裝甲車採購案,便是法國與比利時陸軍「天蠍座合作計畫」(Project Scorpion)的一部分,其它尚有法國、德國與西班牙的「第六代戰機合作開發計畫」(Future Combat Air System, FCAS)等等。[2] 這些作為的目的除了在於減少對美製武器的依賴之外,也希望排除美方利用《國際武器貿易條例》(International Traffic in Arms Regulations, ITAR)干擾歐洲國家的軍售案,對其國防產業發展帶來不良影響。[3]
由於「歐洲防禦基金」與「永久結構化合作」基本上排除了非歐盟國家的參與,引起了美國政府與產業界的疑慮與不滿,認為此舉破壞了北約內部的團結。作為反制措施,華盛頓除了進一步施壓潛在軍售國家購買美製武器外,也透過「歐洲資本重組激勵計畫」(European Recapitalization Incentive Program, ERIP),以補貼的方式吸引中東歐前共產集團國家將俄製武器轉換為美製武器,藉以打開在歐洲的銷售通路。在美歐均高度重視自身國防產業利益的情況下,雙方在軍售市場的競爭將日益激烈,甚至有走向保護主義的可能。
三、軍備出口將成為法國在印太地區的主要外交手段
在2018年6月公布印太政策說明書《法國與印太地區的安全》(La France et la sécurité en Indo-Pacifique)後,[4] 面對中國的崛起與此區日漸升高的緊張局勢,法國對於印太地區的重視有增無減。除了派遣軍艦「葡月號」(Vendémiaire)在2019年4月6日通過台灣海峽重申其自由航行的權利以外,國防部長帕莉於2019年6月1日在新加坡舉行的「香格里拉對話」(Shangri-La Dialogue)中,重申透過區域合作捍衛巴黎在此區利益的決心。
軍備出口將成為法國參與此間區域合作的主要形式。法國對印太地區的軍售總額從2017年的11.58億歐元,增至2018年的13.59億歐元,印度、泰國、新加坡、南韓、馬來西亞與印尼都是法國軍售的主要對象。除了2019年1月與澳洲簽署的潛艦軍售案以外,馬來西亞與印度都有軍售案正在洽談當中。[5] 雖然法國在印太地區有廣大的海外領地,但距離法國本土太過遙遠使得軍隊調動不易,因此透過推動軍售與此區國家建立夥伴關係,以捍衛法國在印太地區的利益,將是實際可行的有效方法。
附表、2019年上半年法國主要對外軍售一覽
時間 |
國家 |
廠商 |
金額 |
內容 |
1月 |
印尼 |
空中巴士 |
2.5億歐元 |
8架H225M直升機 |
3月 |
澳洲 |
海軍集團 |
3.61億歐元 |
12艘 「短鰭梭魚級」(Shortfin Barracuda class)潛艦的設計部分 |
3月 |
比利時/荷蘭 |
海軍集團 |
9億歐元 |
12艘獵雷艦 |
3月 |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
海軍集團 |
7.5億歐元 |
2艘「追風級」(Gowind)護衛艦 |
資料來源:作者洪瑞閔整理自公開資料
[1]Ministère des Armées, “ Exportations d’armement : le rapport au Parlement 2019,” June 4, 2019, https://tinyurl.com/y3zleh9n
[2]在「第六代戰機合作開發計畫」的協商過程中,法國也以退出計畫來確保德國空軍不會選擇美國的F-35作為其龍捲風戰機(Panavia Tornado)退役後的新一代機種,以此降低美製裝備影響力。
[3]《國際武器貿易條例》的主要用意在於保護美國國家安全利益以及支持美國外交政策目標,藉以防止將含有美製零件或技術的軍事裝備授與其所反對的國家。如2018年法國向埃及出售「暴風之影飛彈」(Storm Shadow)時,由於其中有使用到美方技術因此必須要得到美國同意而遭到擱置。對此,巴黎除了積極與華盛頓磋商以外,也開始開發不含美國零組件的各式軍備如新一代「雲母飛彈」(MICA air-air NG),希望能夠減少來自美方的箝制。
[4]有關法國在印太地區的相關利益,請參見:洪瑞閔,〈法澳簽署潛艦建造協議〉,《國防安全週報》,第36期(2019年2月27日),頁29-33。
[5]其中包括馬來西亞的潛艦與空中巴士A400運輸機採購案,以及印度的飆風戰鬥機採購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