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中文網》於2019年6月13日報導指出,隨著美國商務部於5月16日將華為列入出口管制「實體名單」(entity list),貿易摩擦再度升級,並迅速延伸至新戰線,這可能導致科技冷戰,美中或各自發展生態系統,科技產業可能分裂成兩大陣營,分別由美國和中國及各自的科技巨頭主導。這對整個科技業、股市以及全球經濟都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投資者須考慮轉變策略。《FT中文網》點出美中之間的科技戰很可能不會隨著美中貿易戰的平息而中止,隨著時間推移,甚至可能進一步演變為科技冷戰。 [1]
美中貿易戰自2018年3月以來,美方即以中方侵犯智慧產權以及中方補貼其科技業者造成不公平貿易為由,遂行關稅、出口管制及禁止輸入等貿易制裁。其後美國以國家安全威脅隱憂為由,於全球大肆圍堵華為5G系統。由於傳統盟友仍未能全面禁用華為系統,美國甚至威脅將切斷情報交換機制。在2019年5月美中全面貿易關稅制裁攤牌之際,川普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祭出出口管制「實體名單」,華為在全球分支企業均列入制裁清單。緊接著的是一連串美國科技軟硬體系統及服務大廠,陸續宣布終止支援華為產品與服務。
中方也不甘示弱,中國商務部隨後在5月31日公布出口管制「不可靠實體清單」機制。外界認為此舉實質為反制美國商務部之「實體名單」(見附表),美中科技戰於此正式展開。科技戰開打時機正值中方宣布6月1日起對600億美元商品加徵關稅,而美國也計劃再向約3,0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開徵25%的關稅,所以這些動作不禁讓人聯想為各自反擊對方貿易關稅報復暨增加自身之貿易談判籌碼。然而,美中科技戰本身並非兩國貿易戰籌碼或由貿易戰衍生。科技業者咸認,美中貿易戰平息之後,美國基於國家安全與科技競爭力之國家利益,對於華為的圍堵不會就此罷手。 [2]/div>
二、中國在科技冷戰聲浪下謹慎營造科技自主論調
過去冷戰為美蘇兩核武強國帶領各自陣營對峙,美國圍堵共黨赤化,而共黨陣營防制西方和平演變。如今所謂「美中科技冷戰」雖為各自媒體與網路社群喊得震耳欲聾,但是截至目前為止體現的,主要還是美國對中國華為在技術與服務市場的雙重圍堵,華為所面對之4大衝擊,依影響程度排列依序為「安謀(ARM)停止交易」、「Google限制Android服務」、「射頻晶片(RF)零件」和「英特爾(Intel)製伺服器用晶片」,其他還包括社群媒體與app停止提供服務,造成2019年5至6月華為智慧型手機銷售下跌4成,華為因此暫緩推出新型筆電及折疊式手機。[3] 華為基於穩固市場,甚至開始在菲律賓推出新銷售方案,將來華為智慧手機若不適用Facebook、Instagram、WhatsApp、YouTube和Gmail,可享全額退費。[4] 此外,美國防制措施還包括針對中國鎖定美國高科技產業營業秘密與高等教育機構科研實驗室,以人員情報及網路攻擊遂行滲透竊密。
相形之下,中國在技術方面,迄今仍欠缺足以與美冷戰對峙的「核武級」技術。中國在硬體的半導體晶片與快閃記憶體方面,宣稱2019年年底即將量產的「長鑫」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據信與美國仍有5至6年的差距,[5] 而快閃記憶體則因良率趨近於零而陷入停滯困境。在軟體作業系統方面,華為即將推出的「鴻蒙」作業系統未來能否持續與美國微軟、蘋果之作業系統或臉書等社群媒體服務相容,仍為未定之數。因此,中國一方面釋放「長鑫」與「鴻蒙」等軟硬體自主的訊號,另一方面則戒慎恐懼地經營其科技自主論述,不諱言其硬體技術差距與作業系統使用友善性,均仍有相當大的精進空間。
參、趨勢研判
一、資通訊高科技供應鏈將因美中形塑科技冷戰而壁壘分明
科技冷戰的形塑,迄今最具體的呈現,是前述美國切斷中國資通訊產業技術與市場服務之供應鏈,迫使中國必須尋求自力發展之軟體作業系統暨相容之app、硬體之記憶體晶片以及資料傳輸之5G通訊天線、基地台、資料節點、處理器,甚至包括光纖海纜與接收站。這樣的發展,長遠下來可能導致中國借助俄羅斯獨立自主根伺服器之網路系統Runet,並含括俄羅斯廣大市場,以形成中俄陣營與美歐陣營之間壁壘分明的對峙。華為已針對俄羅斯,提出以Aurora為架構的作業系統,希望順利進入俄羅斯市場。此外,在二分的格局下,不排除華為可能買回已售出之華為海纜,為將來中俄陣營進行海纜布局,形成從資料傳輸到消費者使用端設施均為完整自主系統的局面。
二、技術壁壘將與市場藩籬逐步趨同
「美中科技冷戰」的成形並非一蹴可及,中方考量到中國、俄羅斯及帶路倡議沿線國家的市場接受度,不太可能一開始就完全切斷與歐美國家之作業系統、通訊協定及社群媒體軟體規格之相容性。歐美科技大廠考慮到前述陣營之龐大市場與訂單,也會在利益驅動下遊說,希望能暫緩對於支援中方技術規格與系統服務的禁令。另一方面,接下來中國自主開發的軟硬體仍將強調相容性,藉以換取市場空間與研發時間。但隨著「美中科技冷戰」的成形,國安因素將不斷介入,強化雙邊陣營間技術與服務的區隔。這將讓技術規格與市場也漸趨涇渭分明,進一步明確劃出技術限制移轉界線,導致市場區隔藩籬與技術限制壁壘趨向一致。
附表、美國商務部「實體名單」與中國商務部「不可靠實體清單」
|
美國商務部
「實體名單」
|
中國商務部
「不可靠實體清單」
|
本質
|
貿易制裁(sanction)
|
反抵制(anti-boycott)
|
依據
|
在實體清單中的公司或個人須獲得美國商務部工業暨安全局(Bureau of Industry and Security, BIS)按照《出口管制條》(Export Administration Regulation, EAR)第744以及第746部分規定審查通過頒發許可證,才可購買美國技術。
|
中國《對外貿易法》第7條、《反壟斷法》第17條、《國家安全法》第59條等相關法規。
|
列入條件
|
凡被合理懷疑為涉及、或有非常高的風險,涉及從事危害美國國家安全或者美國對外利益的事務的自然人、法人、其他機構,將會被列入實體清單。
|
一、該實體是否存在針對中國實體實施封鎖、斷供或其他歧視性措施的行為;二、該實體行為是否基於非商業目的,違背市場規則和契約精神;三、該實體行為是否對中國企業或相關產業造成實質損害;四、該實體行為是否對國家安全構成威脅或潛在威脅。
|
救濟方式
|
一、拒絕推定(presumption of denial):若無極有說服力的理由,授權申請都不會被批准,此次華為及其關係企業均被列為此類實體名單;二、依照特定火箭系統和無人飛行載具最終用途的審查標準審核許可證;三、逐案審查;四、依照核最終用途的審查標準審核許可證。
|
可申請除名,說明為何發生違規並提出糾正方案。
|
監管單位
|
美國最終用戶審查委員會,由商務部、各州政府、國防部、能源部和財政部代表組成。
|
尚未公告。
|
資料來源:曾怡碩整理自網路資料。
[1]陳敏蘭,〈科技冷戰下投資者如何佈局?〉,《FT中文網》,2019年6月13日,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83163?adchannelID=&full=y。
[2]Michael Schuman, “China’s Likely to Lose a Tech Cold War,” Bloomberg, June 11, 2019, https://tinyurl.com/yyl6xzut
[3]Dan Strumpf, “Huawei Postpones Launch of Mate X Foldable Phone,” Wall Street Journal, June 14, 2019, https://tinyurl.com/yy93o7ys
[4]Zak Doffman, “Huawei Special Warranty Offers ‘100% Refund If Google and Facebook Stop Running’,” Forbes, June 18, 2019, https://tinyurl.com/y2xqduu4
[5]Diego Oré, “Huawei says it is readying possible Hongmeng software roll-out,” Reuters, June 14, 2019, https://tinyurl.com/y6dsgh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