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 |
數量 |
百分比% |
伊斯蘭教 |
24,400 |
98.65 |
基督教 |
244 |
0.987 |
佛教 |
59 |
0.239 |
天主教 |
26 |
0.105 |
東正教 |
3 |
0.012 |
道教 |
1 |
0.004 |
新疆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必然。漢朝以後,歷代中原王朝時強時弱,和西域的關係有疏有密,中央政權對新疆地區的管治時緊時鬆,但任何一個王朝都把西域視為故土,行使著對該地區的管轄權。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新疆各族人民同全國人民共同團結奮鬥,新疆進入歷史上最好的繁榮發展時期。 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中國疆土既有割據時期又有統一時期,統一與割據交替迴圈,國家統一發展始終是主流方向。同中原地區不同時期曾經存在諸侯國或割據政權一樣,新疆地區也多次出現地方政權割據情況,但不論這些政權割據時間有多長、局面有多嚴重,最終都走向重新統一。歷史上,西域不同時期曾經存在的「國」,包括城郭諸國、行國、封國、王國、汗國、王朝、屬國、朝貢國等形態,無論是漢代西域三十六國,還是宋代喀喇汗王朝、高昌回鶻王國等,元代察合台汗國,明代葉爾羌汗國,都是中國疆域內的地方政權形式,都不是獨立的國家。即便是地方割據政權,也都有濃厚的中國一體意識,或認為自己是中原政權的分支,或臣屬於中原政權。 |
新疆從來不是「東突厥斯坦」 |
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把新疆稱為「東突厥斯坦」,更不存在所謂的「東突厥斯坦國」。18世紀至19世紀上半葉,隨著西方對阿勒泰語系突厥語族各種語言的劃分,一些國家的學者和作家頻繁使用「突厥斯坦」一詞,指代天山以南到阿富汗北部,大體包括新疆南部到中亞的地域,並且習慣以帕米爾高原為界,將這一地理區域分為「西突厥斯坦」和「東突厥斯坦」。19世紀末20世紀初,「泛突厥主義」「泛伊斯蘭主義」思潮傳入新疆以後,境內外分裂勢力將這個地理名詞政治化,將其內涵擴大化,鼓噪所有使用突厥語族語言和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聯合起來,組成政教合一的「東突厥斯坦國」。所謂的「東突厥斯坦」論調,成為境內外民族分裂勢力、國外反華勢力企圖分裂中國、肢解中國的政治工具和行動綱領。 |
新疆各民族是中華民族的組成部分 |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區。最早開發新疆地區的是先秦至秦漢時期生活在天山南北的塞人、月氏人、烏孫人、羌人、龜茲人、焉耆人、於闐人、疏勒人、莎車人、樓蘭人、車師人,以及匈奴人、漢人等。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鮮卑、柔然、高車、嚈噠、吐谷渾,隋唐時期的突厥、吐蕃、回紇,宋遼金時期的契丹,元明清時期的蒙古、女真、黨項、哈薩克、柯爾克孜、滿、錫伯、達斡爾、回、烏孜別克、塔塔爾族等,每個歷史時期都有包括漢族在內的不同民族的大量人口進出新疆地區,帶來了不同的生產技術、文化觀念、風俗習慣,在交流融合中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他們是新疆地區的共同開拓者。 各民族在新疆地區經過誕育、分化、交融,形成了血濃於水、休戚與共的關係,都是新疆的主人。目前,新疆共生活著56個民族,是中國民族成分最全的省級行政區之一。其中,超過100萬人口的有維吾爾族、漢族、哈薩克族和回族4個民族,超過10萬人口的有柯爾克孜族、蒙古族2個民族。新疆地區既是新疆各民族的家園,也是中華民族共同家園的組成部分。 |
維吾爾族是經過長期遷徙融合形成的 |
維吾爾族先民的主體是隋唐時期的回紇人,活動在蒙古高原。744年,統一了回紇各部的首領骨力裴羅受唐朝冊封。788年,回紇統治者上書唐朝,自請改為「回鶻」。回鶻人相繼融合了吐魯番盆地的漢人、塔里木盆地的焉耆人、龜茲人、於闐人、疏勒人等,構成近代維吾爾族的主體。元代,維吾爾族先民在漢語中又稱畏兀兒。元明時期,新疆各民族進一步融合,蒙古人尤其是察合台汗國的蒙古人基本和畏兀兒人融為一體,為畏兀兒補充了新鮮血液。 歷史上,維吾爾族先民受突厥人奴役,兩者是被奴役和奴役的關係。維吾爾族先民回紇早期受突厥統治,在唐朝軍隊支持下,起兵反抗東突厥汗國,並先後攻滅西突厥汗國、後突厥汗國。西突厥汗國滅亡後,一些使用突厥語族語言的部落向西遷徙,其中一支長期輾轉西遷小亞細亞,融入當地諸族。維吾爾人不是突厥人的後裔。 近代以來,一些「泛突厥主義」分子以西遷的部分使用突厥語族語言的部落融入當地諸族為藉口,把使用突厥語族語言的各民族都說成是突厥人,這是別有用心的。語族和民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有著本質的區別。中國使用突厥語族語言的有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烏孜別克、塔塔爾、裕固、撒拉等民族,他們都具有各自歷史和文化特質,絕不是所謂「突厥族」的組成部分。 |
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 |
中原與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始於先秦時期。到漢代,漢語已成為西域官府文書中的通用語之一,琵琶、羌笛等樂器由西域或通過西域傳入中原,中原農業生產技術、禮儀制度、漢語書籍、音樂舞蹈等在西域廣泛傳播。高昌回鶻使用唐代曆書,一直延續到10世紀下半期。唐代詩人岑參的詩句「花門將軍善胡歌,葉河蕃王能漢語」,是當時新疆地區民漢語言並用、文化繁榮景象的寫照。宋代,天山南麓的佛教藝術依然興盛,至今仍留有大量遺跡。西遼時期,契丹人征服喀喇汗王朝,控制新疆地區和中亞,典章禮制多沿襲中原舊制。元代,大批畏兀兒等少數民族移居內地生活,學習使用漢語,有的參加科舉考試並被錄用為各級官員,湧現了一批政治家、文學家、藝術家、史學家、農學家、翻譯家等,有力推動了新疆各民族文化的發展。明清時期,受伊斯蘭文化的影響,新疆各民族文化在同域外文化既吸收又衝突的過程中徘徊發展。 新疆各民族文化始終紮根中華文明沃土,是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伊斯蘭文化傳入新疆之前,包括維吾爾族文化在內的新疆各民族文化已在中華文明沃土中枝繁葉茂。源自7世紀的阿拉伯文明體系的伊斯蘭文化,直到9世紀末10世紀初,隨著伊斯蘭教傳入西域才對新疆各民族文化發生影響。宗教對文化的影響,既有自願接受的途徑,也有通過文化衝突甚至宗教戰爭的強制方式。在新疆,伊斯蘭教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後一種方式進入,這導致佛教流行時期創造的新疆各民族文化藝術遭到嚴重破壞。伊斯蘭文化傳入新疆,新疆各民族文化既有抵制,更有選擇性吸收和中國化改造,既沒有改變屬於中華文明的特質和走向,也沒有改變屬於中華文化一部分的客觀事實。 |
新疆歷來是多種宗教並存的地區 |
新疆多種宗教並存格局形成和演變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大約西元前1世紀,佛教傳入新疆地區,4世紀至10世紀,佛教進入鼎盛時期。至16世紀末17世紀初,藏傳佛教在北疆地區逐漸興盛起來。道教於5世紀前後傳入新疆,主要盛行於吐魯番、哈密等地,至清代傳播至新疆大部分地區並一度復興。9世紀末10世紀初,喀喇汗王朝接受伊斯蘭教,並於10世紀中葉向信仰佛教的于闐王國發動40餘年宗教戰爭,11世紀初攻滅於闐,強制推行伊斯蘭教,結束了佛教在這個地區千餘年的歷史。隨著伊斯蘭教的不斷傳播,祆教、摩尼教、景教等宗教日趨衰落。14世紀中葉,東察合台汗國統治者以戰爭等強制手段,將伊斯蘭教逐漸推行到塔里木盆地北緣、吐魯番盆地和哈密一帶。至16世紀初,新疆形成了以伊斯蘭教為主要宗教、多種宗教並存的格局並延續至今。 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一樣,中國堅持政教分離原則。不得利用宗教反對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制度、破壞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新疆全面貫徹國家宗教信仰自由的憲法原則,既尊重信仰宗教的自由、又尊重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決不允許在信教和不信教、信這種教和信那種教、信這一教派和信那一教派群眾之間製造紛爭。 中國宗教發展的歷史證明,只有堅持中國化方向,宗教才能更好地與中國社會相適應。新中國成立70年的歷史也證明,宗教只有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才能健康發展。必須堅持獨立自主自辦原則,防止一切「去中國化」傾向。必須大力培養和提倡世俗化現代化的文明生活方式,摒棄愚昧落後的陳規陋習。必須弘揚宗教中國化的歷史傳統,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用中華文化浸潤中國各種宗教,努力把宗教教義同中華文化相融合,積極引導包括伊斯蘭教在內的各種宗教走中國化道路。 |
伊斯蘭教不是維吾爾族天生信仰且唯一信仰的宗教 |
維吾爾族先民最初信仰原始宗教和薩滿教,後來相繼信仰過祆教、佛教、摩尼教、景教、伊斯蘭教等。新疆的維吾爾、哈薩克等民族的先民在接受伊斯蘭教過程中,既保留了這些民族原有的信仰和文化傳統,又吸收了新疆地區其他民族和內地的文化,一些原有的宗教觀念、儀式、風俗習慣經演化得以存續,並相互影響,逐漸形成了具有鮮明地域特徵和民族特色的新疆伊斯蘭教。例如,伊斯蘭教原本反對崇拜安拉之外的任何人或物,但維吾爾等民族至今仍有麻紮崇拜,這是伊斯蘭教本土化最典型的表現。 冷戰結束後,受國際宗教極端主義思潮影響,宗教極端主義在新疆滋生蔓延,導致暴恐案事件多發頻發,給新疆社會穩定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造成極大危害。宗教極端主義與伊斯蘭教等宗教宣導的愛國、和平、團結、中道、寬容、善行等教義背道而馳,其本質是反人類、反社會、反文明、反宗教的。宗教極端主義是對宗教的背叛,絕不能把宗教極端思想同宗教問題扯在一起。國際上有的國家、組織或個人,奉行反恐和人權「雙重標準」,對此橫加指責,胡說八道,完全違背了人類公理和基本良知,這是一切愛好正義和進步的人所絕不能答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