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強化對中科技管制與台灣的處境
2020.06.05
瀏覽數
203
壹、新聞重點
2020年4月28日,美國商務部產業暨安全局(Bureau of Industry and Security, BIS)發布出口管制新制,規定美國企業和外國企業出售特定產品給相關國家軍工企業時,必須獲得美國政府許可。5月15日,美國商務部又宣布,任何供應華為或海思半導體產品之廠商,只要使用美國半導體技術和設備,就必須取得美國政府許可;已在生產過程中者則限120日之內出貨。5月22日,美國商務部進一步宣布在出口管制「實體清單」中,新增24個中國機構及個人實體,以防止其採購美國產品或技術供中國軍方使用。另一方面,川普政府正在向國會遞交《美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戰略方針》(United States Strategic Approach 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報告中批判中國經濟政策、軍事發展、假訊息戰和侵犯人權行為等,承認四十多年來對中外交失敗,低估中共政權限制經濟改革和政治改革範圍之意志,並表明美國將全面遏制中國之擴張。[1]
貳、安全意涵
一、美中對立全面化且越演越烈
美國對於5G技術落後中國一事早已有戒心,2019年起即不斷設法阻止盟國使用華為設備鋪設5G網路。中國則是繼《中國製造2025》之後,2020年3月由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2020年全國標準化工作要點》,推出《中國標準2035》,範圍涵蓋人工智慧(AI)、通訊網路、大數據等次世代關鍵技術領域,明確顯露其主導世界科技與製造標準之企圖。[2]
從前述新聞重點可知,美國政府已瞭解中國軍民融合體制和美國自由經濟體制截然不同,加上「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以下簡稱武漢肺炎)疫情擴散因中國刻意掩蓋真相造成美國死亡人數超過10萬人,遏止中國擴張逐漸成為全美共識。[3]美國此次對華為新禁令和出口管制實體名單之增加,顯然在拖延中國5G發展進度,並延緩其5G基地台、高速鐵路系統、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工業物聯網(IIoT)等之推動。
二、台灣廠商在美中兩國同時牟利之難度增加
面對美中兩國全面對立,台灣廠商其實沒有僥倖的空間。美中貿易戰初期,台灣廠商或許可安靜地從雙方接單生產。但是,面對美國越來越強烈的對中科技管制,半導體相關台商兩邊賺之難度越來越高。台積電5月15日宣布赴美設廠,雖然可為聯發科等其他台灣廠商帶來短期的轉單效應;且美國的華為新禁令也可能為鴻海等台廠帶來華為「去美化」之商機。但是,中長期來看,美國政府應不會容忍台灣半導體廠商在美中對立之間兩邊牟利,甚或協助中國發展半導體產業。
美國的華為新禁令不僅使台積電無法供應晶片給華為,從上游的IC設計,到下游的封裝測試,包括射頻零組件、數位晶片、基地台、智慧型手機、機上盒、路由器等,台灣相關產業都受會到影響。此外,台積電赴美設廠,雖然有成本等難題,但是也可能帶動上下游台廠投資美國,或是結合美國當地供應鏈,建立新形態的產業生態系,至少在國防產業上可以預見。
另一方面,中國想要突破美國在軟硬體上的封鎖,必須更加依賴台灣半導體廠商之技術和投資。中國5月15日加碼提出《關於應對疫情統籌做好支持台資企業發展和推進台資項目有關工作的通知》(簡稱「惠台11條」),除了協助在陸台商減稅復產和增資擴產之外,更提出促進在陸台商參與新基建等優惠措施。[4]換言之,中國仍持續利用其龐大市場和未來發展價值,吸引台商或台灣技術人才前往大陸發展。但是,目前中國半導體技術落後美國約兩個世代左右,且美國已在科技上全面圍堵中國,經濟與科技長期依賴美國的中國能否達到完全「去美化」?實際上令人存疑。
參、趨勢研判
一、美國將全力遏制中國科技之進展和擴散
如前所述,美國的自由經濟體制不同於中國,唯有戰爭動員才會讓政府與企業團結一致。面對中國在5G、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新世代關鍵技術上的進展,美國唯有採取類似科技戰宣戰之方式,才能讓其企業、盟國和其他相關廠商加入美方聯盟。除了運用出口管制和經濟制裁之外,美國正推動「經濟繁榮網絡」(Economic Prosperity Network,EPN),和其聯盟成員在數位經濟、能源、基礎建設、研發、貿易及商務等領域建立共同標準。甚至在5G方面,美國也正聯合英國、加拿大、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澳洲、印度和南韓等國組成「D10聯盟」,有意研發自有的5G通訊技術,減少對中依賴。同樣地,中國也運用其國內5G基礎建設之市場利益,和對一帶一路新興國家等提供價格更低廉的5G網路,吸引世界廠商和新興國家加入其以「中國標準2035」為基準的聯盟。[5]換言之,未來一段期間,全球將處於以歐美為中心和以中國為中心的兩套科技標準系統,直到一方取代另一方為止。因此,美國勢必運用全部手段遏制中國科技擴散,首要目標即是擊潰華為。
二、中國5G標準可能只在其國內適用
另一方面,武漢肺炎疫情暴露了中國挾國際組織以令世界之企圖,使得一帶一路之新興國家也開始有戒心,紛紛要求中國減免其債務。[6]此外,中國運用各種尖端科技發展出強大的社會監控能力,在其對待新疆維吾爾族和武漢肺炎對策中可見一斑,而這是重視個人隱私之西方社會所無法接受的。如果美國科技圍堵中國之策略成功,且中國也成功地由出口貿易型國家轉型為內需經濟型國家,中國5G最終可能僅在其國內發展。其5G技術雖可結合人工智慧、物聯網和相關科技發展出種種應用,但是卻無法獲得其他國家採用。換言之,中國5G標準可能只在中國境內適用,出了中國就必須適用以歐美為核心的世界標準,台商可能必須為此及早做出因應。
[1] “U.S. Further Restricts Exports to China's Military, Considers Additional Controls, Report Says,” Newsweek, April 27, 2020, https://www.newsweek.com/us-further-restricts-exports-chinas-military-considers-additional-controls-report-says-1500431; “Export Administration Regulations: Amendments to General Prohibition Three (Foreign-Produced Direct Product Rule) and the Entity List, ” Federal Register, Vol. 85, No. 97, May 19, 2020, p.29849; “United States Strategic Approach 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 White House, https://www.whitehouse.gov/wp-content/uploads/2020/05/U.S.-Strategic-Approach-to-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Report-5.20.20.pdf.
[2] 中共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2020年3月發出《2020年全國標準化工作要點》,共有117個要點,包括:強化頂層設計、提升標準化工作的戰略定位;深化標準化改革,提升標準化工作的戰略定位;加強標準體系建設,提升引領高質量發展的能力;參與國際標準治理,提升標準國際化水平和加強科學管理,提升標準化治理能效等,目標是在15年內建立「中國標準2035」。
[3] 參見Laura Silver, “Americans are critical of China’s handling of COVID-19, distrust information about it from Beijing,” Pew Research Center, May 26, 2020, https://www.pewresearch.org/fact-tank/2020/05/26/americans-are-critical-of-chinas-handling-of-covid-19-distrust-information-about-it-from-beijing/.
[4] 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務院台辦、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自然資源部、商務部、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証監會共十部門,5月15日聯合印發《關於應對疫情統籌做好支持台資企業發展和推進台資項目有關工作的通知》。其內容為:持續幫扶台資企業復工復產、統籌協調推進重大台資項目、積極支持台資企業增資擴產、促進台資企業參與新型和傳統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台資企業穩外貿、有效引導台資企業拓展內銷市場、全面落實稅費減免政策、強化金融支持台資企業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充分保障台資項目合理用地需求、有力支持台資中小企業發展、主動做好台資企業服務工作等11條具體措施。
[5] Robert D. Atkinson and Clyde Prestowitz, “China’s Reaction to the Pandemic Shows Why the U.S. and Its Allies Need a NATO for Trade,”, Washington Post, May 20, 2020,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opinions/2020/05/20/chinas-reaction-pandemic-shows-why-us-its-allies-need-nato-trade/.
[6]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一帶一路恐成中國包袱〉,《鉅亨網》,2020年5月20日,https://news.cnyes.com/news/id/4479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