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印邊境衝突看加勒萬河谷的戰略價值
2020.07.31
瀏覽數
155
壹、新聞重點
2020年6月15日,中印軍隊在加勒萬河谷發生致命鬥毆,雙方互相打死了20名印度邊防部隊和不明人數的中國士兵,長達數十年的邊界爭端又一次引起世人的矚目。在世界被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 以下簡稱武漢肺炎)病毒大流行摧殘之際,中印邊境衝突再次激化了緊張的局勢,並且破壞了兩個亞洲大國為擱置其歷史爭議所做的努力。[1] 衝突地區示意圖如下:
圖、中印邊境衝突相關位置示意圖
圖片說明:作者根據網路底圖標註。
圖片來源:Jin Wu and Steven Lee Myers, “Battle in the Himalayas: China and India are locked in a tense, deadly struggle for advantage on their disputed mountain border,” New York Times, July 18, 2020, https://nyti.ms/3gdUq92.
貳、安全意涵
根據中外媒體報導,中印邊境衝突事件肇因於相互制止對方在邊境實際控制線(簡稱「實控線」,line of actual control, LAC)附近造橋和修路。事發後雖然雙方迄今完成四次軍長級(印度稱「軍團級」)會談,雙方外長亦透過電話溝通,最終達成協議各自後撤2-3公里,以降低軍事接觸的對峙性。儘管如此,雙方依然向邊境地區增兵,並進行軍事演練,預應隨時可能爆發的軍事衝突。
一、什約克河走廊對印度邊防補給的重要性
印度控制之什約克河(Shyok River)源自喀喇崑崙山脈(Qaraqoram)東側的錫亞琴冰川(Siachen Glacier),流經海拔5,800~5,200公尺的德普桑平地(Depsang Plains),沿著中印邊境實控線西側自北而南流入印度河,長約200公里。什約克河東岸與邊境實控線的距離,最窄僅百餘公尺,最寬處幾達40公里,自古是新疆通往印度的一條商道,稱為「什約克河走廊」。印度控領德普桑地區的邊城陶貝奧迪(Daulat Beg Oldi, DBO)是西進阿克賽欽(Aksai Chin,突厥語意為「中國的白石灘」)的起點,距離共軍天文點和神仙灣邊防哨所分別只有數公里至十數公里之遙,對印度的戰略價值不言而喻。印軍於DBO建一座機場,後來從列城(Leh)修造一條長255公里的全天候公路(all-weather road),沿什約克河走廊連接到DBO,稱為達布克-什約克-陶貝奧迪邊防公路(Darbuk-Shayok-DBO road, DSDBO),解決了德普桑地區原來只能依賴空中補給的困境。在公路建成後,它立刻成為DBO的一條生命線。什約克河走廊關係到印度邊防補給安全保障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二、加勒萬河口和谷地對中印邊防的重要性
加勒萬河(Galwan River)源於阿克賽欽的河尾灘,由東向西流入什約克河,長度雖僅90公里,卻是從中國的白石灘經什約克河走廊通往印度最近的通道;它同時也是印軍進入南疆並切斷新藏公路(219號國道)的便捷路徑。加勒萬河口海拔4,300公尺,位於什約克河走廊中間的位置,也是中印實控線唯一與什約克河走廊接壤的邊界。共軍只要控制加勒萬河口兩岸高地,不僅能監視印軍在什約克河走廊的動態,還可以切斷印軍通往DBO的補給線,並以居高臨下的態勢對400公里外的新德里形成威脅。這也就給了印度邊防部隊在什約克河興建橋樑,進入加勒萬河谷鋪設戰備道路、搭建營舍、部署戰車、興建停機坪和構築工事,以爭取關鍵地帶防禦縱深的動機。2017年6月,印軍曾以共軍修路改變地區現狀為由進入洞朗(Doklam),如今印軍這些動作也成為共軍採取反制行動的藉口。中印邊防部隊在加勒萬河谷衝突造成多人死傷的事件,凸顯該地對雙方邊防安全的重要意義,也反映出加勒萬河口的戰略地位和價值。
參、趨勢研判
目前印軍在拉達克(Ladakh)地區部署4個師超過35,000人(包括6個山地旅)的兵力,以及戰車、火砲和裝甲戰鬥車、運兵卡車、阿帕契直升機(Apache, AH-64I)以及新購自以色列的蒼鷺(Heron)無人機和長釘(Spike)反坦克飛彈等;印度海軍將數十艘鋼製快艇運至班公湖;空軍向法國新購的疾風戰機(Rafale)亦已部署到中印邊境的機場。[2] 共軍在阿克賽欽地區除原有的邊防部隊之外,第76和77集團軍也全面推進至南疆和西藏地區,另有5支民兵隊伍包括雪鷹空中巡邏隊、雪鴿極地通信隊、雪狼極限攀登隊、雪狐高山快反隊和雪獒高原抗擊隊已派往中印邊境地區。[3]
一、中印短期密集協商無法解決邊境爭端
2020年5月份開始,中印邊防部隊的糾紛和肢體衝突不斷,從班公湖(Pangong Lake)到加勒萬河谷地區,造成雙方多人死傷事件。中印基於各自不同的戰略考量,願意緩和邊境地區的緊張情勢,透過軍事和外交管道談判協商,媒體報導顯示「談判氣氛良好,態度親切積極,雙方同意按照各項雙邊協定和平解決邊境地區的局勢,並考慮到領導人之間的共識,印中邊界地區的和平與安寧對於雙邊關係的全面發展至關重要。」[4] 然而,中印邊境爭端有其歷史淵源,並非透過短期密集協商可以解決。因此,儘管2020年6月以來雙方經過4次軍長級的會談,對於兵力撤離爭議地區仍未能得到突破,僅形成「雖有決議,卻未落實」的局面。為了應對可能升高的軍事衝突,中印雙方莫不積極向邊境地區增兵、修建機場和道路。此一現象凸顯兩國中央政府領導人的共識,與所屬軍隊實際部署不同調的現象。
二、中印如不達成劃界協議恐將使邊境衝突持續不斷
1947年印度獨立後開始搶占爭議地區,中印多次談判都沒有結果。關鍵歧異是印方堅持繼承英國殖民時期對西藏和新疆的劃界,東段主要是麥克馬洪線(McMahon Line,將藏南地區劃入英國殖民地),西段是約翰遜線(Johnson Line,將阿克賽欽劃入喀什米爾)和馬繼業-麥當勞線(Macartney-MacDonald Line,將喀喇崑崙走廊劃歸巴基斯坦,巴國在1963年將這塊土地歸還中國)。而中方認為應以中印傳統界線做為劃界談判基礎,主張藏南(現為印屬阿魯納恰爾邦)為中國領土。除印度之外,中國已與其他13個陸地鄰國完成界約簽訂。二十世紀後半葉,為促進周邊地區和平,爭取更穩定的發展條件,中國曾希望以雙方實控線做為劃界基礎,但被印度拒絕。只要中印不能達成邊界協議,雙方的糾紛就不會消停,現階段仍存在因擦槍走火而導致武裝衝突的可能性。
[1]Jin Wu and Steven Lee Myers, “Battle in the Himalayas: China and India are locked in a tense, deadly struggle for advantage on their disputed mountain border,” New York Times, July 18, 2020, https://nyti.ms/3gdUq92.
[2]Rajat Pandit, “Amid China row, India to get first batch of Rafales,” Times of India, Jun 30, 2020, https://bit.ly/2EvzOeG.
[3]陳言喬,〈緩兵之計?中印邊境悄增兵,戰火一觸即發〉,《世界日報》,2020年7月13日,https://bit.ly/2P36RZB。
[4]“India and China generals hold meeting to defuse border standoff” Aljazeera, June 7, 2020, https://bit.ly/30WTh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