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巴爾2021」海上聯合演習的戰略意涵
2021.09.17
瀏覽數
340
壹、新聞重點
美國駐印度軍事代表團(U.S. Mission India)新聞:8月26〜29日,澳洲、印度、日本、美國海軍在菲律賓海展開為期四天的「馬拉巴爾2021」(Malabar 2021)第一階段海上聯合軍事演習。目的是加強對先進戰術戰法的規劃、設計、訓練和運用,維護以規則為基礎的海洋秩序,展現對友盟的安全承諾。操演課目圍繞在聯合海上作戰的防空、反艦和反潛作戰、海上整補、海上攔截行動、戰術運動、直升機在對方甲板進行起落艦訓練、實彈射擊、特戰部隊與海軍艦艇共同應對非正規海上威脅等。新聞還指出,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將與印太司令部(INDOPACOM)責任區內的35個海洋國家,保持密切聯繫交往與互動,致力維護自由、開放和包容的印太地區。[1]
貳、安全意涵
「馬拉巴爾演習」(Ex Malabar)是1992年由印度和美國海軍共同倡議進行的雙邊海上聯合操演,隨著印美關係得到進一步提升,「馬拉巴爾」也順勢發展為每年一次的多邊軍事演習(1993〜1994和1997〜2001年因故未實施)。儘管行之多年的例行性軍演可著墨之處不多,但根據「馬拉巴爾2021」的內容特點,仍可探察出一些值得關注的戰略意涵,包括演習的永久成員得到定錨、區分演習階段和區域形成多重效應、聯合軍演具有強烈針對性等,分析如下:
一、「四方軍演」機制得到定錨
「馬拉巴爾」系列演習初期雖以印、美雙邊海軍為主,但在進入21世紀之後,印方一度表明歡迎印度洋周邊國家海軍加入,包括南亞、大洋洲、東非以及東南亞,甚至東亞國家,不過除了澳洲、日本和新加坡曾在2007年參加之外,歷屆演習成員仍然是以印度和美國為主。日本海上自衛隊曾在2009和2011年間歇性參加,後來隨著日印關係深化,2014年7月下旬的「馬拉巴爾」選擇在日本佐世保附近水域舉行,做為迎接莫迪(Narendra D. Modi)8月訪問東京的歡迎活動之一;此後日本成為年年參加的永久成員。澳洲則在2008年公開宣示退出與印、日、美海上聯合軍演,儘管後來意識到「四方安全對話」(以下簡稱Quad)對澳洲安全的重要性,並在2017年申請重返「馬拉巴爾」,直到2020年才獲印度同意。日本和澳洲的正式加盟使原來的「雙邊軍演」成為與「四方安全對話」相結合的「四方軍演」,Quad彷彿有了應對安全的軍事機制,有人稱為「小北約」。
二、演習階段和區域具多重效應
「馬拉巴爾」延續到2021年,演習海域剛好平均在印度半島的東西兩側。西側共有13次,主要位於印度西海岸附近、阿拉伯海和波斯灣;東側12次操演分布在東海岸、孟加拉灣和西太平洋,其中有一半在菲律賓海和日本近海(如附表),顯示國際政治主導下的「馬拉巴爾」必須兼顧印太地區的安全形勢。從第24屆起區分為兩階段進行,每階段4天:「馬拉巴爾2020」第一階段位於孟加拉灣,第二階段則移師到阿拉伯海,中間隔著印度半島,兩階段的間隔10天。「馬拉巴爾2021」(25屆)第一階段在關島附近的菲律賓海,第二階段預定在10月11〜14日進行,演習海域為孟加拉灣;兩階段相隔42天。這種區分演習階段和不同海域的安排雖然罕見,卻也產生多重效應:一是可以彰顯Quad重視印太地區自由與開放的精神;二是可以延伸Quad聯合海上軍事演習的效應和張力;三是可以讓艦艇有較長的時間整補、保養和維修;四是可以緩解官兵連續訓練引起的疲勞;五是可以彌補部分國家兵力不足及妥善率欠佳的困境。
三、聯合軍演具有明顯針對性
除了「馬拉巴爾2020」受新冠疫情影響,採取「僅限海上的非接觸式」(non-contact, at sea only)操演,其餘各次都是實兵演練。從防空、反艦、反潛作戰課目分析,所有聯合海上作戰的類型作戰都是典型的海軍作戰模式,也是「從海上出發」(from the sea)無從迴避,必須正面對決的作戰樣式。各國(澳洲除外)都派出多架海洋反潛巡邏機參與,並由日本潛艦擔任假想敵,顯示反潛操演是聯合海上作戰訓練應對中國潛艦的重中之重。其他的演練課目還包括海上攔截、戰術運動、直升機起落艦、應對非正規海上威脅等,都屬於海上反恐作戰訓練項目的一環,形同既演練了應對常規作戰的傳統安全需要,也演練了應對非傳統安全的需要。再從歷屆聯合操演位置向印太地區轉移,可以看出美、日、印、澳「四國聯盟」(Quadrilateral Coalition)的針對性很強,「劍指中國」意味濃厚。
參、趨勢研判
一、形成「小北約」軍事安全機制還得觀察
由於「四方安全對話」強烈的政治針對性,「馬拉巴爾2021」遂被賦予軍事合作的實質意義,認為具有「小北約」的意涵。然而一年一度的「馬拉巴爾演習」畢竟只是提供四國海軍聯合作戰訓練及提升區域安全能力的平台,復因Quad各方並未簽訂安保條約,不具備軍事同盟關係,Quad-Coalition最多只達到聯合軍演的層次,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NATO)的屬性存在很大的差異。Quad雖然具備建立「小北約」的條件,但還在等待《軍事同盟條約》這個東風的加持;可以看出Quad各方都有高度合作的意願,但是能否順利從Quad-Coalition發展到Quad-Alliance的程度和規模,關鍵還在於印度是否繼續擁抱其「不結盟」(Non-Alignment)的外交政策。因此,Quad未來發展的格局還得再觀察。
二、「馬拉巴爾」促使「前進展示」明確化
國際性聯合軍事演習主要是透過聯合的(combined)過程,建立共同的(mutual)通信方法、溝通統一的(unified)作戰觀念、加強裝備的互操性(interoperability),提升聯合作戰能力,藉以形成一種「聯合戰略嚇阻」(joint strategic deterrence)的態勢。以往國際性聯合軍演的目標總是顯得模糊隱晦,有時甚至還要強調「不針對任何第三方」(not target any third party),但「四國聯盟」軍演的目的明白指出是為了應對中國的威脅。尤其2021年第一階段「馬拉巴爾」的位置選擇在菲律賓海,即具有扼控解放軍出入巴士海峽的意涵;而第二階段演習地點在孟加拉灣,同樣具有扼控中共海軍進出麻六甲海峽的作用。Quad聯合軍演選擇在國際重要水道的扼制點(chokepoints)進行,針對性非常清晰,也是四國海軍力量聯合展現的一種具體而明確的「前進展示」(forward presence)行動。
三、跨區同步演習的戰略嚇阻作用將更有力
國際性軍事演習區分階段和不同的地點實施是相當普遍通行的作法,但通常安排在不同的地面訓練場和空域進行。海上演習即便是區分階段也是接續實施,中間比較不會間隔一段很長的時間;而基於演習緊湊性的考量和需要,不同的演習區域也不會相距太遠。然而「馬拉巴爾2021」沿襲2020年的設計,演習時間和地點與上述作法差異甚大,儘管新的演習模式具前述多重效應,卻也凸顯了兵力不足的現象。可以預期未來Quad的密切合作是必然的趨勢,克服相關國家遂行跨國跨區指揮管制的困境只是時間上的問題;未來的「馬拉巴爾」若能擴大演習兵力規模,並採取跨區異地同步的方式進行,聯合演習反映出來的戰略嚇阻作用將更加有力。
附表、近十年「馬拉巴爾」海上聯合演習位置及參演國家統計表
年度 | 演習位置 | 參演國家 | 備註 |
2011 | 日本近海 | 印度、日本、美國 | |
2012 | 孟加拉灣 | 印度、美國 | |
2013 | 印度東海岸 | 印度、美國 | |
2014 | 日本近海 | 印度、日本、美國 | |
2015 | 孟加拉灣 | 印度、日本、美國 | |
2016 | 菲律賓海 | 印度、日本、美國 | |
2017 | 孟加拉灣 | 印度、日本、美國 | |
2018 | 菲律賓海 | 印度、日本、美國 | |
2019 | 日本近海 | 印度、日本、美國 | |
2020 |
孟加拉灣 | 澳洲、印度、日本、美國 | 第一階段 |
阿拉伯海 | 澳洲、印度、日本、美國 | 第二階段 | |
2021 | 菲律賓海 | 澳洲、印度、日本、美國 | 第一階段 |
孟加拉灣 | 澳洲、印度、日本、美國 | 第二階段 |
資料來源:江炘杓根據公開資料製表。
[1] U.S. Mission India, “Australia, India, Japan, and U.S. Kick-Off Exercise MALABAR 2021,” U.S. Embassy and Consulates in India, August 26, 2021, https://in.usembassy.gov/australia-india-japan-and-u-s-kick-off-exercise-malabar-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