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2019.12.06
瀏覽數
796
前瞻2020年將是全球戰略重新布局的關鍵時間點,2018年3月拉開序幕的美中貿易戰,已經顯示長期化的趨勢,進一步觀察貿易戰的核心是科技戰,其中涉及的科技管理、生產供應鏈的安全等機制將決定科技產業的未來競爭力,特別是國防產業與敏感科技,這是2019年國防科技報告選擇以產業安全作為主要議題的原因。由於美國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美中貿易戰將翻轉全球的經濟結構,以及生產與市場的供需關係,進一步連動全球的國際政治、軍事、以及安全情勢。
事實上,要掌握美中貿易科技戰的未來發展,需先了解其背景,本質上並非僅僅因為美中兩國貿易的失衡,真正原因是美國川普政府對於「和平演變」中國政策的質疑。在1989年「天安門」事件後,美國為主的西方民主國家對北京採取經濟制裁,但緊接著柏林圍牆倒塌、蘇聯瓦解、以及東歐非共化等的「蘇東波」現象,使得冷戰瞬間瓦解,全世界處於和平的樂觀氛圍之中,因此寄望中國發展經濟,進而改革政治的「和平演變」便成為民主陣營的政策主軸。
若以北京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2000年為基期,則至2017年川普政府上台的17年間,中國之國民生產毛額(Gross National Product, GNP)由2001年的2.4兆美元成長至2017年的10.2兆美元。在同一期間,軍事支出則由200億美元成長至1,500億美元。易言之,中國在21世紀開始的17年之間的總體經濟成長4.25倍,但軍事費用則增加達7.5倍之譜,並用於發展大量的新式裝備,包括飛彈、匿蹤戰機、航艦等新世代戰力用於火力投射、兵力投射,威脅周邊國家甚至區域安全。
另一方面,中國這些新式裝備與武器,其運用的科技有許多來自美國與西方國家,藉由商業手段、情報手段、以及網路駭客等方式取得相關技術或設計。而在對內部分,則利用網路、大數據、影像辨識等科技用於監控人民,建立新型態的「數位威權」體制,並向外輸出。也就是說,自由經濟並沒有促進中國的政治民主化,反而如同美國副總統彭斯演講時所云,利用美國科技威脅民主國家並箝制中國公民。
也因此,科技管理就成為未來的關鍵議題,在2018年3月啟動貿易戰後的半年,美國國防部再於2018年10月5日公布名為《評估與強化美國製造與國防產業基礎與供應鏈韌性》的報告,直接點名中國相關企業、產品、乃至原物料對國防產業鏈的威脅。警告中國對美軍所需關鍵零組件、原物料的供應構成巨大的和日漸增長的風險。報告列舉近300個可能影響美軍裝備的關鍵原材料和零部件供應之漏洞。
同時,中國的經濟發展促進軍事擴張、並以侵略型經濟戰略、軟實力戰略以及軍事研發開支戰略,甚至文化性的滲透與威脅,在美國取得「科工數理」(STEM)學位者有25%為中國留學生,使得美國大學成為中國經濟與軍事崛起的最大推手。此皆清楚指出中共對外採取之行為取向具高度的侵略性,卻化整為零並包裝為文化、商務模式,對民主國家滲透。此與冷戰時期前蘇聯的作法完全不同。
如同前文所述,由於美國是全球最大消費市場,台灣由於擁有具代表性產業的先進半導體生產能力、以及完整的電子、資訊、精密機械等完整的供應鏈,因此藉有機會在未來的國防產業、安全裝備供應鏈取代中國空出的供應缺口,此亦為美國國務副助卿米德偉(Derek James Mitchell)認為台灣是美國重要的電子供應鏈夥伴的原因,台美要以「4I」維持合作關係,包括互動(interaction)、創新(innovation)、智慧財產權保護(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protection)、投資(investment)。
相對地,台灣在工業安全、科技安全的管理仍有極大改善空間。包括廠區人員、物件安控、原物料品管,以及敏感科技、智慧財產的輸出管理等機制,亟需法令以及新管理觀念的導入。此不僅攸關國家安全事宜,對業者本身的商譽與競爭力也是關鍵。台灣具有良好國防工業基礎,可與美國國防產業具有互補與合作之機會,開創具前瞻性的重要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