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論
2019.12.06
瀏覽數
832
對2019年國防科技趨勢影響最重大的事件,莫過於從2018年3月開始,持續延燒至2019年底尚未結束的美中貿易戰。表面上,貿易戰是美國樹立關稅壁壘以平衡對中國鉅額的貿易逆差,但實際上有更重要的戰略意涵。中國為躋身世界製造強國之林,以企業購併、駭客入侵、強迫技術轉移等種種方式獲取或竊盜攸關國防與經濟競爭力的關鍵技術。中國在取得這些技術後,近年來大幅提升武器性能,並且不斷擴張軍事力量,成為崛起中的霸權。中國的軍備擴張配合其「帶路倡議」威脅到美國在全球的利益,而被美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因此,貿易戰的真正目的是反制中國科技滲透、防止美國關鍵技術外流、以及維持美國科技領先優勢,其本質其實是科技戰。在這樣的背景下,敏感科技保護以及國防產業安全成為2019年國防科技趨勢的關鍵字,也是本年度評估報告的主軸。
美中科技戰由美國將華為及其相關企業納入出口管制的「實體清單」拉開序幕,資通訊設施尤其是5G設備成為科技戰的主要戰場。在美國力求聯合友盟圍堵華為,而華為也極力突破封鎖的態勢下,未來全球可能成為民主科技聯盟與中俄非民主陣營分庭抗禮之局。科技冷戰的兩極體系對台灣來說是機會也是挑戰,一方面,廠商移出中國造成全球生產供應鏈的重組,台灣除迎接台商回流外,更可藉此機會爭取高科技大廠來台投資設廠;隨著台灣在高科技產業供應鏈中重要性的提升,台灣的安全與穩定就更為動見觀瞻。另一方面,台灣將會面臨更多的科技滲透與人才挖角,如何做好資訊安全防護,避免營業秘密和智慧財產權被竊取,將會是政府首要之務。
在中國崛起之後,新興關鍵技術成為未來地緣政治以及全球霸權爭奪的重要因素,其中以高能雷射、極音速打擊技術、人工智慧、與量子運算為各先進國家研發的重點項目。這些技術多屬軍民兩用,許多技術由民間廠商開發,其產品卻可以轉為軍事用途,技術擴散雖然有助於產業發展,卻也可能讓敵對國家取得可轉為軍用的尖端科技產品,因此需要加強科技管制體制。為了防範技術與產品外流,先進國家皆修訂更細膩的法規,對關鍵技術加強外來投資的管制、出口管制、以及對教學研究機構的規範。
以美國為例,美國為因應中國威脅,在2018年通過《外來投資風險審查現代化法》改革投資審議體制,自2018年底到2020年初試行「新前導方案」,只要是涉及關鍵基礎設施、關鍵技術、或是個人敏感資訊,即便是「非控制性投資」也強制要向「美國外來投資審查委員會」通報審查。在廠商管理上,將廠商依技術能力與專業領域分類分級,並加強公司內部安全治理。在供應鏈安全上和資訊安全防護上,美國國防部2019年提出「無侵入交付」與「網路安全完善模式認證」的新規範,安全思維也轉為「零信任架構」。最後在產品製造完成後,必須經過認證確保品質,並且以出口許可管制最終使用者的用途。這些規範涵蓋軍民兩用商品的整個製造、銷售流程,目的是保護智慧財產權以及維護國防產業安全,值得我國效法。
隨著科技日益進步、武器系統推陳出新,作戰概念也為之轉變。未來的戰場將是多領域戰爭,並結合非軍事衝突的手段。各國紛紛在戰術戰法上創新,以不對稱作戰思維對抗傳統強權在兵力以及火力上的優勢。台灣亦同。應發展「小型、致命、大量、智慧」的裝備,以抵銷解放軍龐大軍力的優勢。除了持續投資先進裝備以外,台灣更應配合不對稱作戰的武器配置戰及術戰法進行組織變革,以強化未來的嚇阻能力。
新興關鍵技術運用在武器裝備的發展上,具體而言包括第六代戰機、雷射與直接能武器、極音速與長程打擊武器、陸海空無人載具、各式戰場無人系統、以及人工智慧在武器系統上的應用,均為先進國家致力發展的目標。可以預見,未來的戰場景象將是有人與無人系統搭配作戰,而彈藥技術的進步,加上載台火力投射的能力更加強化,防禦性武器如雷射與直接能、以及能夠抵禦極音速與長程打擊武器的新世代飛彈防禦系統,未來的需求將會大幅提升。
最後,對台灣而言,國防自主具有安全與產業的雙重意涵。一方面,國防自主可以降低對外的依賴並提升戰略自主性;另一方面,國防自主可創造就業機會,並透過加乘效應與外溢效應貢獻經濟發展。台灣的「國機國造」與「國艦國造」正積極進行中,台灣應掌握利基生產的模式,並盡量讓本地國防企業參與。台灣國防自主將面臨的挑戰是未來如何維持國防產業能力,以及掌握關鍵技術。因此,尋求對外出口以及協助廠商打入全球國防產業鏈,將是台灣國防產業發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