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強化「融媒體」「外宣」布局
2022.06.03
瀏覽數
2092
壹、新聞重點
2022年5月16日,「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以下簡稱「中國記協」)發表《中國新聞事業發展報告》(以下簡稱「中國新聞報告」)。[1]有別於「國際記者聯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Journalists, IFJ)旗下成員與國家記者協會的獨立性,[2]「中國記協」受中共領導,其出版「中國新聞報告」的資料由中共「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國家新聞出版署」等提供。相較「中國記協」歷年出版的「中國新聞報告」(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20年),[3]2022年發布的「中國新聞報告」以更大篇幅著墨中共「融媒體」的發展,[4]尤其凸顯「外宣」的成果。
事實上,2014年中共首提《關於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5]2019年習近平於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強調「媒體融合」的目標是「打造一批具有強大影響力、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6]2020年中共發布《關於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7]2021年習近平於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主張「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媒體集群……構建起『多主體』、『立體式』的『大外宣』格局」,[8]顯示「融媒體」躍升國家戰略產業,並向國際擴張。據此,本文以歷年「中國新聞報告」為分析與比較的研究基礎,聚焦中共「融媒體」的「外宣」布局,並揭示其未來走向。
貳、安全意涵
一、由「點」到「線」再成「面」的布局
「大外宣」是中共自2009年展開「講好中國故事」工作的對外宣傳政策,「融媒體」則是中共於2014年擬定「做大做強主流輿論」方針的網路宣傳工具,近年中共欲透過兩者加乘的影響力主導國際輿論空間。綜觀中共「融媒體」的「外宣」布局,呈現「點」、「線」到「面」的歷程。根據2014年與2016年兩份「中國新聞報告」,中共首先鎖定「單點發揮」,即針對國家通訊社推動數位轉型,例如《新華社》與《中國新聞社》(以下簡稱《中新社》)開展多媒體、多管道的新聞發布系統,並積極向國際汲取「媒體融合」的發展經驗。
中共第二步將「點」連成「線」,打造「融媒體」「外宣」品牌隊伍,企圖形成「品牌效應」。2017年「中國新聞報告」將「海外融合傳播」作為亮點,指出《中國環球電視網》(CGTN)建立「融媒體中心」,提供旗下電視、網站及社群媒體不同的新聞產品,其中CGTN臉書(Facebook)專頁的粉絲數量甚至超越《英國廣播公司》(BBC)等西方主流媒體,成為2017年全球第一的臉書新聞專頁;2020年「中國新聞報告」亦指《中國日報》(China Daily)發展App服務,於2019年獲選英國報業最佳新聞App「高度推薦」獎。
第三步,中共進一步擴大「融媒體」「外宣」的影響面向。其一是地域範圍的擴張,2022年「中國新聞報告」指出,《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成立《國際視頻通訊社》,建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歐洲、拉美、非洲和太平洋島國等五個重點區域的「媒體夥伴」機制,壯大中共在各區域內的輿論影響力;其二是閱聽平台的擴充,2021年「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首次舉辦「網路視聽國際傳播論壇」,《湖南廣播電視台》旗下《芒果TV》被賦予「外宣」重任,[9]2022年「中國新聞報告」指出,《芒果TV》推出國際版App(MangoTV),透過多樣化的娛樂內容,瞄準全球「Z世代」閱聽偏好。
二、強調「借力使力」的「外宣」模式
中共除了在處心布建的宣傳機制上「自說故事」,更側重「借筒發聲」與「借嘴說話」等「借力使力」的「外宣」模式。以中共「自說故事」而言,2020年《中新社》製作疫情紀錄片《中國戰役錄》,譯成多語言版本,傳播至社群媒體與影音平台,並在中亞與東南亞國家的電視頻道播出;此外,《中新社》推出近56萬件不同形式的新聞產品,直播總次數近千場,並在社群媒體上創建「#AmazingChina(#魅力中國)」、「#ChinaBites(#中國味道)」等主題標籤,增加話題性,突顯中共「自說故事」的「外宣」能力。
就中共「借筒發聲」來說,「融媒體」不僅借力於國際社群媒體宣傳,並與他國媒體合作加強曝光,更將觸角伸向國際串流媒體服務(OTT)平台。有別於需要向各國政府申請執照的有線電視、廣播等傳統「外宣」媒體,OTT平台在許多國家不受法律規範,利於中共「外宣」夾雜在娛樂內容中隱而未顯的傳播。2022年5月12日,《芒果TV》與歐洲智慧電視及OTT系統供應商「NetRange」合作,[10]來自全球100多個國家的閱聽眾可透過「NetRange」隨時隨地、隨選隨看中國的電視劇、電影及文化紀錄片等「融媒體」產品。
以中共「借嘴說話」而論,中共近年積極透過網路意見領袖講好中國故事,例如聘請國際專家或外籍網紅在「融媒體」(新聞網站、影音平台及社群媒體)加強「外宣」。《中國日報》於2021年5月推出中英雙語影片《求索:美國共產黨的中國行》,由美國共產黨員與美籍記者共同主持,探討中共建黨百年歷史,2022年「中國新聞報告」顯示該影片的全球播放量超過4,500萬,並被海外主流媒體轉載200多次;此外,2022年3月30日,《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調查亦揭露,中共招募外籍網紅在社群媒體為其宣傳,這些網紅帳號累積超過1,000萬粉絲,用來傳遞親中言論。[11]
參、趨勢研判
一、脅迫外媒恐使「外宣」效果適得其反
中共強化「融媒體」「外宣」布局,目的是主導國際輿論空間,鞏固執政地位,為達此目的,中共不斷引入新血(擴大正面宣傳),致力剔除障礙(壓制負面言論),以維護中共有利的國際輿論生態。根據《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報導,中共利用輿論分析軟體,監控國際社群媒體「推特」(Twitter)、臉書上的負面言論,蒐集異議學者與記者的個資,掌握國際社會「地下反中網絡」。[12]無獨有偶,中共對境內外媒亦升級科技監控力道,《路透社》(Reuters)報導揭露中共在境內建置外媒監視系統,建立人臉辨識資料庫並追蹤記者手機定位,[13]使中共與外媒的對立加劇。
值得注意的是,中共近年利用大量網路流量機器人與社群媒體假帳號,以人海戰術對外洗腦宣傳,甚至透過「融媒體」輸出恐嚇言論,激發中國社會仇外情緒,並放任中國網友對境內外媒進行「人肉搜索」與「網路霸凌」。例如2021年7月27日,BBC呼籲中共立即採取行動,制止中國民眾威脅記者及阻撓外媒報導河南水災的行為;[14]然而,7月29日《環球時報》(Global Times)發文直指是假新聞損害中國人對外媒的信任;[15]中共外交部於8月3日再稱BBC對河南水災報導不實。[16]由此而言,中共藉打壓境內外媒控制國際輿論,恐將加深雙方歧見,使「外宣」效果適得其反。
二、中共「外宣」朝向「精準傳播」發展
「融媒體」作為習近平大力提倡的宣傳工具,其備受重視的原因在於具有適應網路傳播與科技發展的潛力。近期中共「融媒體」將眼光看向疫情下蓬勃發展的OTT平台,成為影音串流服務的內容供應商,在平台既有使用者與技術基礎上,力圖強化「外宣」效果。進一步而言,中共運用「借力使力」模式,透過娛樂性「融媒體」品牌,表面上為依循資本主義邏輯尋求商業合作,實際與中國OTT平台擴張海外版圖加強「外宣」之目的並無二致,易使閱聽眾在輕鬆、無戒心的閱聽情境下接受中共觀點,甚至透過「借筒發聲」爲中共「外宣」增添親和力與閱聽眾的信任感,潛在的媒體影響力不容忽視。
中共逐步形成「融媒體」「外宣」規模,並融入國際媒體傳播機制。在廣布全球的「融媒體」「外宣」格局上,中共勢將展開更細膩的「精準傳播」工作,除了掌握「移動化、社交化、視覺化」的國際傳播趨勢,[17]並針對「不同區域、不同國家、不同群體受眾」需求,促進「全球化表達、區域化表達、分眾化表達,增強國際傳播的親和力和實效性」。[18]例如《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旗下「看台海」「融媒體」平台,透過臉書、YouTube等台灣民眾慣用的社群媒體,展現數據化、年輕化與在地化的宣傳特徵:以大數據分析,透過圖卡與動畫展示國台辦新聞發布會的重點;[19]邀集兩岸明星製作與拍攝流行音樂影片;[20]由台灣青年加入饒舌等流行元素,現身講述大陸的台青政策,[21]顯見中共瞄準台灣年輕世代的「精準傳播」趨勢。
[1] 2022年「中國新聞報告」,參見〈中國記協報告:中國新聞事業全媒體化、平台化趨勢日益顯著〉,《人民網》,2022年5月16日,https://reurl.cc/vdvLyN。
[2] 國際記者聯盟成員,參見“IFJ Members,”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Journalists, https://reurl.cc/3obr5l.
[3] 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中國新聞報告」,參見〈中國新聞事業發展報告〉,中國記協網,https://reurl.cc/g2nkMX;2020年「中國新聞報告」,參見〈中國新聞事業發展報告(2020年發布)〉,《中國記協網》,https://reurl.cc/VDmaYn。
[4] 融媒體為中共「媒體融合」政策,意即推動報紙、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與網站、社群媒體、影音平台、App等新興媒體技術融合。
[5] 〈習近平:推動傳統媒體新興媒體融合 強化互聯網思維〉,《人民網》,2014年8月19日,https://reurl.cc/od1gED。
[6] 〈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 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共同思想基礎〉,《人民網》,2019年1月26日,https://reurl.cc/n1lg4n。
[7]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人民網》,2020年9月26日,https://reurl.cc/VDmVq6。
[8]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 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新華網》,2021年6月01日,https://reurl.cc/KbOgRm。
[9] 〈「網路視聽國際傳播論壇」首次亮相中國網路視聽大會〉,《國家廣播電視總局》,2021年6月11日,https://reurl.cc/QL5665。
[10] “Mango TV Launches on NetRange,” Digital TV Europe, May 12, 2022, https://reurl.cc/anZvaZ.
[11] “How China’s TikTok, Facebook Influencers Push Propaganda,” AP, March 30, 2022, https://reurl.cc/Lm57Gx.
[12] Cate Cadell, “China Harvests Masses of Data on Western Targets, Documents Show,” The Washington Post, December 31, 2021, https://reurl.cc/AK8m33.
[13] “EXCLUSIVE Chinese Province Targets Journalists, Foreign Students with Planned New Surveillance System,” Reuters, November 30, 2021, https://reurl.cc/mokDYW.
[14] “The BBC Calls for Immediate Action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o Stop the Attacks on Journalists Following Reporting on the Floods in Henan Province.,” BBC News Press Team Twitter, July 27, 2021, https://twitter.com/BBCNewsPR/status/1419973286159601665.
[15] Mu Lu, “Fake News Harms Chinese People’s Trust in Foreign Media,” Global Times, July 29, 2021, https://reurl.cc/7DbMbl.
[16] 〈中國點名BBC河南洪災報導不實 評論:傳播真相惹怒中共〉,《自由亞洲電台》,2021年8月4日,https://reurl.cc/Erb1GK。
[17] 〈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 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共同思想基礎〉,《人民網》,2019年1月26日,https://reurl.cc/b2Nay6。
[18] 〈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 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人民網》,2021年6月2日,https://reurl.cc/KAxdOR。
[19] 〈2021國台辦發佈會:14.7萬字讀懂兩岸關係〉,「看台海」YouTube,2022年1月12日,https://reurl.cc/b2NaG3。
[20] 〈《我們同唱一首歌》 兩岸音樂人同唱心聲〉,「看台海」Facebook,2022年1月2日,https://reurl.cc/QLVGXM。
[21] 〈炫RAP!聽TA數說兩岸融合發展〉,「看台海」Facebook,2022年5月4日,https://reurl.cc/j1mY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