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展晶圓代工產業之困境
2018.08.31
瀏覽數
147
壹、新聞重點
中國最大的晶圓代工廠商中芯國際(以下簡稱中芯)發佈半年報,宣告在14奈米「鰭式場效電晶體」(Fin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FinFET)的技術開發上獲得重大進展,第1代FinFET技術研發已進入客戶導入階段。一般認為,這項突破要歸功於在2017年10月赴中芯擔任共同執行長的前台積電資深研發處長梁孟松。[1] 雖然中芯宣稱發展出14奈米製程的技術,但這是否代表中國晶圓代工產業已有重大突破則不無疑問。
貳、安全意涵
一、FinFET技術是突破20奈米以下製程的關鍵
半導體產業在過去四十年持續成長,主因在於電晶體可以愈做愈小,因此可以不斷推出性能一代比一代強的晶片。然而,電晶體的縮小並非可以永無止盡,當電晶體閘極縮到20奈米時,過去一直使用的「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電晶體」(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MOSFET)會出現一些嚴重的問題。首先,當閘極愈小,其與下方通道的接觸面積就愈小,會愈難控制通過的電流,也就難以操縱電晶體的開與關。[2] 其次,當閘極長度愈短,源極和汲極的距離就愈近,其下方通道的氧化物也愈薄,電子可以溜過去造成漏電的問題。由於這些難題,晶圓代工廠商在20奈米以下的製程遇到了瓶頸。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胡正明、Tsu-Jae King-Liu、以及Jeffrey Bokor三位教授於1997年首次發表FinFET,[3] 他們把原本MOSFET的平面構造改為立體結構,將源極和汲極之間的通道改為板狀,就可以增加閘極與通道的接觸面積,解決前述的問題。對晶圓代工廠商而言,若是無法掌握FinFET的技術,就無法進入20奈米以下的製程,因此,FinFET可說是先進製程的關鍵。
二、中芯技術落後不利達成「中國製造2025」目標
中芯在製程研發上嚴重落後於台積電、三星、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等世界級廠商,台積電目前最先進的製程是7奈米,而中芯是28奈米,兩者之間有三個製程世代的落差。[4] 中芯極力想攻入16-14奈米製程以縮小與世界大廠的差距,因此在2015年6月與華為、高通(Qualcomm)子公司以及比利時微電子研究中心(IMEC)共同投資,要跳過20奈米直接研發14奈米製程。然而,由於自身技術落後,在FinFET一直沒有進展,在此情況下,想要達到「中國製造2025」晶片自製的目標將會非常困難。直到2017年10月迎來梁孟松之後,中芯方能有所突破。
三、提升良率才是中國晶圓代工產業真正的挑戰
儘管中芯在14奈米FinFET技術獲致初步成功,但是要爭取到客戶訂單進入量產,關鍵在於是否能夠提升產品良率(yield rate)。舉例來說,目前市面上的電子產品多採用28奈米製程,但中芯在此製程一直有良率的問題,其為高通代工的晶片良率僅在40%到60%之間,此問題讓中芯難以和其他廠商競爭。中芯的競爭劣勢可以從兩個數據看出:第一,在2018年第1季,市場主流的28奈米製程僅佔其整體營收的3.2%。第二,中芯雖然是全世界晶圓代工排名第4的廠商,但是在2017年,其市佔率只有6%而已。因此,就算中芯開發出14奈米FinFET技術,能否讓良率達到客戶可以接受的程度才是最大的挑戰。
參、趨勢研判
一、中國勢必加大搶奪半導體人才力道
晶圓代工的龍頭廠商皆是經過數十年的耕耘,累積出非常深厚的技術專利以及製造經驗,才能在這些基礎上將製程一個世代、一個世代地往前推進。對中芯這樣的後進廠商來說,學習曲線仍然陡峭,不是砸下大筆資金就能快速追上。中芯最大的問題在於技術落後,若是研發先進製程的時間拖得太長,就會失去進入市場的機會,更遑論還有良率的問題。
晶圓代工的龍頭廠商皆是經過數十年的耕耘,累積出非常深厚的技術專利以及製造經驗,才能在這些基礎上將製程一個世代、一個世代地往前推進。對中芯這樣的後進廠商來說,學習曲線仍然陡峭,不是砸下大筆資金就能快速追上。中芯最大的問題在於技術落後,若是研發先進製程的時間拖得太長,就會失去進入市場的機會,更遑論還有良率的問題。
二、中芯技術落後局面恐難以改變
中芯技術落後的原因大致有三:[5] 第一,內部整合問題。由於本土人才欠缺,中芯嚴重依賴外來人才,其技術部門由來自中國、台灣以及其他各國的人才所組成,員工內訌不時出現。若無法整合內部,建立一個具有團隊精神的技術部門,中芯將難以在技術上進步。第二,缺乏聚落效應。中國幅員廣大,各個地方政府競相爭取龍頭廠商在該地設廠,導致中國半導體產業散布各地。中芯在上海、北京各有兩座12吋廠;在深圳、天津也各有兩座8吋廠,無法形成像是美國矽谷和台灣新竹科學園區的聚落效應。第三,管理階層派系鬥爭。中芯股權組成複雜,股東背後各有不同勢力,各有各的意見與人馬,成立之後又長年虧損,因此管理階層經常有派系鬥爭的情況。一家公司若是沒有齊心一志的管理階層,自然難以帶領公司向前邁進。
從上述的原因來看,中芯技術落後並非只是因為欠缺人才,而是在公司治理上有許多的問題,如果繼續以目前的制度運作,中芯很難縮小與競爭對手的差距。若想要徹底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大刀闊斧地清理股權結構、改善公司治理才有可能。然而,如此大規模的改革是否有可能進行,是相當令人懷疑的,因此可以預期中芯未來技術落後的局面恐怕難以改變。
[1]邱怡萱,〈陸半導體大躍進!「台積叛將」變救世主〉,《工商時報》,2018年8月22日,https://m.ctee.com.tw/focus/kjmd/192581。
[2]在一個電晶體中,電子由一邊的源極流入,經過閘極下方的通道,再從另一邊的汲極流出,中間的閘極決定是否要讓電子通過。當閘極不加電壓,電子無法導通,這個電晶體處於關(0)的狀態;當閘極加正電壓,電子可以導通,這個電晶體就處於開(1)的狀態。如此,一個電晶體代表一個0或1,電腦即是以0與1兩種數位訊號來進行運算。
[3]胡正明為梁孟松的博士論文指導教授,於2001年至2004年擔任台積電首任技術執行長。
[4]在28奈米以下,目前已投入量產的製程世代為:20奈米、16-14奈米、10奈米、以及7奈米。格羅方德在2018年8月28日宣布無限期暫停開發7奈米製程,台積電為目前7奈米製程在良率及市佔率的最大贏家。
[5]陳良榕,〈中國砸重本、猛併購,為何拼不出第二個台積電?〉,《天下雜誌》,第648期,2018年8月22日,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