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期
壹、新聞重點
澳洲皇家海軍(以下簡稱澳洲海軍)為因應「Anzac級中壽期提升計畫」(Anzac Midlife Capability Assurance Program, AMCAP)之需要,[1]2018年12月於西澳韓德森造船工業區(Henderson Shipbuilding Precinct)落成一座造價500萬澳幣的5層多功能大樓;該大樓除了辦公空間外,還有兩條高空通道直接連通至一旁的乾式船塢。澳洲《海軍日報》(Navy Daily)2019年1月8日報導澳洲國防工業部長喬柏(Steven Ciobo)肯定海軍與澳洲造船產業共同成立的《軍艦資產管理協定》聯盟(Warship Asset Management Agreement Alliance, WAMA Alliance),對於建立海軍造艦基礎設施貢獻良多,並表示該聯盟未來5年將創造1,700個工作機會。另外,韓德森造船工業區也將負責建造近海巡邏艇以及太平洋巡邏艇,澳洲政府於2017至2020年則投入10億澳幣,強化該工業區之造艦基礎設施。
貳、安全意涵
一、澳洲海軍預備建立神盾作戰能力
目前澳洲水面防空任務主要由6艘相當於美國派里級的Adelaide級巡防艦與8艘Anzac級巡防艦負責。澳洲聯邦政府2016年4月29日與BAE Systems、SAAB Australia、Naval Ship Management簽訂《軍艦資產管理協定》,聯合管理Anzac級巡防艦之保修與升級,並持續投資國防造艦基礎建設,確保在新一代神盾艦形成完整戰力之前,維持澳洲海軍既有防空能力。根據協定內容,8艘Anzac級將於2023年全數升級完畢,升級內容包括通風、汙水處理、柴油引擎、L波段對空搜索雷達以及整套通訊設備;首艘HMAS Arunta已於2018年11月進廠,排定2019年海試。
澳洲未來新一代水面艦主力包括2020年成軍的3艘Hobart級驅逐艦,以及2023年陸續下水的9艘Hunter級巡防艦,皆搭配能夠與美軍伯克級(Burke Class)進行即時資訊鏈結協同作戰的神盾系統;再加上澳洲自主設計的「金達里作戰雷達網」(Jindalee Operational Radar Network, JORN),能強化該國預警能力,以進一步擴大海基防空範圍(請見下圖)。
維持12艘神盾艦規模將使澳洲有能力在至少兩個地理區域作戰。以1艘Hobart級與3艘Hunter級為一組,當兩組編隊值勤時,還有一組可進行3~6個月的中繼維修(Intermediate Maintenance Activity, IMA)。
圖、「金達里作戰雷達網」覆蓋區域*
*「金達里作戰雷達網」由部署於北嶺地愛麗絲泉(Alice Springs)、昆士蘭朗芮(Longreach)與西澳拉弗頓(Laverton)附近的3座澳洲國產的超視距雷達(Over-the-horizon radar, OTHR)組成,最遠可偵測位於雷達站37,000平方公里內的空中和海上移動目標,一般探測距離在1,000公里至3,000公里之間。
資料來源:PicSnaper, “Jindalee Operational Radar Network BAE Systems International,” https://www.picsnaper.com/p/Jindalee-Operational-Radar-Network-BAE-Systems-International
二、強化國防產業自主能力
2016年出版的《澳洲國防產業政策聲明》(Defence Industry Policy Statement)當中,明確指出澳洲國防資金之投入,應以建立國防自主能力為目標。主導《未來潛艦計畫》澳洲海軍准將薩穆特(Gregory Sammut)認為,以海軍角度來看,這意味著造艦計畫必須具備以下三種要件:
(一) 本土廠商有能力建造船艦載台、配裝所需電戰設備並擁有設備知識產權。
(二) 國際技術持續轉移,讓本土廠商維持新一代船艦之建造、保修、升級能量。
(三) 艦造案皆須本土廠商參與,以穩定技術人才庫。[2]
澳洲現階段同時推動的四項造艦計畫,除「太平洋巡邏艇更替計畫」之外,皆採用「國外廠商主導設計、部分技術移轉、澳洲在地建造、提高國產設備比例」的模式(請見下表),[3]可看出透過分配建造數量來減少西澳與南澳聚落之競爭成本,以期有效利用國防預算來降低其國內造船業景氣波動之影響,例如「近海巡邏艇計畫」頭兩艘於南澳國營船廠ASC建造,剩下10艘由西澳中型廠商Civmec建造,「太平洋巡邏艇更替計畫」則由Austal承攬。
表、澳洲海軍主要造艦計畫
造艦計畫代號/
船級
|
建造
期間
|
預算
(億澳幣)
|
得標廠商
|
戰系
|
西澳
韓德森
(Henderson)
|
南澳
奧斯本
(Osborne)
|
SEA1000未來潛艦計畫(Future Submarine Project) / Attack Class
|
2023-2054
|
500
|
Naval Group (法)
|
Lockheed Martin (美)
|
0
|
12艘
Naval Group (法)
|
SEA5000未來巡防艦計畫(Future Frigate Program) / Hunter Class
|
2020-2027
|
350
|
BAE
(英)
|
Lockheed Martin (美) / Saab (瑞典)
|
0
|
9艘
ASC (澳)
|
SEA1180近海巡邏艇計畫(Offshore Patrol Vessel Program) / Arafura Class
|
南澳
2018-2019
西澳
2020-2030
|
35
|
Lürssen
(德)
|
Saab (瑞典)
|
10艘Civmec (澳)
|
2艘
ASC (澳)
|
SEA3036太平洋巡邏艇更替計畫(Pacific Patrol Boat Replacement Project) / Guardian Class
|
2017-2023
|
3
|
|
|
21艘
Austal (澳)
初建13艘
|
0
|
資料來源:蔡榮峰整理自公開資訊。
參、趨勢研判
一、澳洲可望創造「軍艦經濟效應」
四項造艦計畫投入預算總額達到約890億澳幣,預計未來30年將內創造15,000個直接、間接就業機會,其中約8,000個新的工作機會將集中在國防造船業最大聚落所在地南澳,其次為西澳、新南威爾斯與昆士蘭。根據澳洲參議院2006年的資訊顯示,一艘巡防艦約由17萬個部件組成,若在澳洲建造,國防產業鏈至少涉及600家廠商,共需要120萬小時之人力工時,建造期間約為22個月;一艘大型傳統柴電潛艦約為50萬個部件組成,需要250萬小時之人力工時,建造期間約為60個月。此外,在造艦過程當中,來自中小型本土企業供應的產品實際上占了澳洲國造艦總成本的70%。[4]這顯示國防預算對於帶動周邊產業,具有相當影響力。本土廠商掌握的技術比例越高,國防預算所能產生的效益也就越高。
相對地,升級計畫的槓桿效應似乎就沒這麼明顯。以執行期間2018至2023年、總預算約20億澳幣的「Anzac級中壽期提升計畫」為例,8艘巡防艦升級所需零件約1萬個,除了主要得標船廠外,還涉及超過100間中小企業,預估需要至少480萬人力工時,不過最終創造的經濟產值初估只有12億澳幣。
二、澳洲以建軍布局區域協防
澳洲國艦國造四案,所應對的挑戰來自為2035年的印太戰略情勢,特別是中共解放軍海軍對第二島鏈之投射能力、美中於西太平洋軍艦數量之比例、東協潛艦擴散等議題,因此即便各型船艦反映的戰力需求不同,大致上未來20年澳洲海軍建軍方向具有「區域內技術最先進」、「盟國協同作戰能力」兩大特點。
「未來巡防艦計畫」選擇了英國BAE公司的Type26型巡防艦,除考量英國脫歐之後的經濟互惠之外,英國皇家海軍確定採購8艘同款巡防艦之決定才是關鍵所在。這代表未來在印太地區,最多將出現17艘同款巡防艦,提高澳英海軍聯合作戰能力。此外Hunter級與Hobart級共12艘搭載神盾系統,保留了澳洲往後與美日共同協防關島及確保南海通往南太海事通道之潛力。
「未來潛艦計畫」合作對象最後選擇法國,也與其為南太主要軍事力量之一不無關聯。法國在南太有兩座海軍基地,分別位於全球最大法屬島嶼新喀里多尼亞(New Caledonia)首府努美阿(Nouméa)與法屬玻里尼西亞(French Polynesia)首府巴比提(Papeete)。駐南太法軍約2,800人,並有2艘巡防艦、4艘巡邏艇、2艘多任務艦(bâtiment multi-missions vessel, B2M)、5架反潛機、4架軍用運輸機、7架戰鬥直升機派駐此區域。法、澳、紐簽有覆蓋南太的災害防救協定《法澳紐協定》(FRANZ Agreement),與美國在此區域長期也有協防之合作。
澳洲在東南亞參與「五國聯防」(Five Power Defence Arrangements, FPDA)、與菲律賓簽有《部隊互訪地位協定》(Status of Visiting Forces Agreement, SOVFA),自然也有載台整合輸出之願景。「近海巡邏艇計畫」將澳洲國防工業輸出東協海島國家之商機納入考量,目前已經傳出至少有兩個東協國家有意購買澳洲改良版本,其中之一很可能為Austal子公司即將設點的菲律賓。「太平洋巡邏艇更替計畫」更是延續過去「一魚兩吃」的軍事外交方針,以國防預算穩定國內造船產業能量、同時發揮整合南太國家海防之實質效果。 坎培拉也將該計畫視為鞏固南太區域安全協議《波耶宣言》(Boe Declaration)之對外安全政策之一。
[1] Anzac級巡防艦之名取自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之「澳紐聯合軍團」(The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Army Corps)之縮寫,紐西蘭也擁有2艘同級艦,命名具延續先烈合作精神之意。
[2] Senate Economics References Committee, Parliament of Australia, “Future of Australia’s naval shipbuilding industry Final Report,” June 2018, p.101.
[3] 外界認為ASC於Collins級潛艦以及Hobart級驅逐艦的建造表現並不理想,使得澳洲改變其國艦國造之模式,但仍以船艦至少60%在澳製造為國造基準。此外,澳洲官方體認到建造潛艦與水面艦之專業需求區別過大,遂於2016年10月11日宣布將ASC拆解成3個事業體,分別專責水面艦、潛艦、造船業基礎建設。
[4] Stefan Markowski, Peter Hall & Robert Wylie, “Australian Naval Procurement Cycles Lessons for Other Small Countries,” 5th Annual Acquisition Research Symposium of the Naval Postgraduate School, April 23, 2008, p.372, https://apps.dtic.mil/dtic/tr/fulltext/u2/a493940.pdf
[5] 頭13艘巡邏艇接收國分別為巴布亞紐幾內亞、斐濟、東帝汶、密克羅尼西亞、萬那杜、東加、庫克群島、薩摩亞、馬紹爾群島、帛琉、所羅門群島、吉里巴斯、吐瓦魯。名單上末五個國家為我國太平洋友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