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評近期大陸氣候異常情況暨可能影響
2023.07.07
瀏覽數
2856
壹、新聞重點
2023年6月22日,《經濟日報》報導指出,中國大陸華北地區近日氣溫異常炎熱,已有17個氣象站監測到突破歷史紀錄之最高氣溫,故中國中央氣象台官方微博連續貼文指出「熱,很熱,非常熱」,並以「瘋狂的高溫」來形容華北、黃淮地區的天氣。[1]
由於受到全球暖化加速的影響,氣候變化對中國造成嚴重影響,氣象系統受氣候變化影響而變得更加不穩定。同時,中國極端氣候事件也呈現「多發強發」的特點,將對中國的能源、糧食、經濟以及社會安全等層面帶來影響與衝擊,本文針對近期大陸多地氣候異常情況暨可能帶來的影響進行討論。
貳、安全意涵
一、頻發的極端氣候事件提高複合型災害事件的發生機率
根據中國氣象局召開的新聞記者會,4月中國平均氣溫偏高,降水偏多;冷暖起伏變化大,有151個氣象站日最高氣溫達到或突破4月歷史最高溫;全中國平均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高11.2%,41個氣象站日降水量達到或突破4月歷史最大量。[2]至於五月中國的氣候特徵,氣溫偏低,降水偏少,共有446個氣象站日最高氣溫達到或突破5月的歷史最高溫,甚至有77個站達到或突破歷史最高溫。同時,共有37個氣象站日降水量達到或突破5月歷史最大量。[3]
如同2022年度《中國氣候公報》所指出,由於受到全球暖化加速的影響,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呈現「發生頻率高、影響範圍廣、致災性強」。[4]至於2023年的氣候情況,中國國家氣候中心同樣強調,「今年氣候年景總體偏差,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仍然呈現出『多發強發』態勢」;並強調中國南方地區應該重點防範夏季持續性高溫天氣,確保迎峰度夏能源供應;沿海地區需加強颱風的防禦工作;北方地區要防範暴雨、洪水及其造成的城市淹水等次生災害;西部地區則要提高防範強降雨引發的地質災害等風險。[5]因此,「多發強發」的極端氣候事件態勢將導致中國的氣候變化非常明顯,不同地區的平均氣溫仍呈現增加趨勢,極端氣候事件將會更加頻繁與帶來嚴重的災害。例如中國平均集中降雨呈現期也會從目前的50年一遇變為20年一遇;極端乾旱事件亦將從目前。與此同時,隨著極端氣候事件的發生機率和風險持續增加,將大大地提高複合型災害的發生可能性。[6]
二、氣候異常對中共能源、糧食與經濟安全等層面造成影響
首先,關於經濟安全的影響,隨著全球暖化氣候變遷,極端氣候事件頻傳,且根據今年2月19日「交叉依存計畫」(The Cross Dependency Initiative,XDI)使用氣候模型以及天氣和環境數據,評估了全球2,600多個地區在2050年時可能承受的氣候災害及經濟損失所發布的排名,在面對全球氣候變遷最脆弱的地區當中,中國佔據了1至9名,分別為江蘇、山東、河北、廣東、河南、浙江、安徽、湖南、上海市。[7]因此,隨著極端氣候事件呈現出『多發強發』態勢」,又中國的主要工業與經濟重鎮位於最脆弱地區,將對中國的經濟造成嚴重威脅與衝擊。同時,據XDI的研究發現,若極端氣候事件發生的話,內陸與沿海的洪水將嚴重威脅實體基礎建設,例如2021年所發生的河南水患即為典型案例,造成鄭州京廣北路隧道被大水淹沒。由於該事件不僅是天災,更被中國大陸民眾視為人禍,因為相關單位未及時採取相關因應作為,導致人員傷亡與財務損失,造成中國民眾極度不滿,嚴重影響中國的社會安全穩定。[8]
其次,關於能源安全,由於中國多地接連出現高溫,連帶使用電量大增,為電力供應帶來壓力,例如由於水電大省雲南的乾旱問題仍未獲得解決,連帶使得水力發電受到影響,使得仰賴雲南輸送水電的廣東正面臨缺電的壓力。加上,隨著疫後中國的經濟復甦,用電需求的大增,能源需求持續成長,極有可能再次上演先前所發生的限電危機,顯示中國仍面臨一定程度的能源安全困境。
最後,關於糧食安全的影響,隨著中國各地出現異常的天氣,例如陝西榆林、陝西延安、陝西寶雞、寧夏以及新疆等多地出現罕見五月雪,將對農作物造成很大的影響。同時,小麥種植大省河南,因為收割季遭遇號稱近十年來最嚴重的「爛場雨」,[9]連日陰雨天氣導致不論是未收割或是已收割的小麥皆發霉發芽,不僅幾百萬噸小麥來不及收割,而且即使收割了,也因穗發芽和萌動現象而無法賣出好價錢,導致麥農損失慘重。[10]因此,大陸官媒報導,由於河南是中國小麥的主要產區,該事件不僅直接影響當地農民的飯碗,亦關乎大陸國家糧食安全。[11]
根據上述,可以了解到,隨著極端氣候事件呈現「發生頻率高、影響範圍廣、致災性強」的特點,中國的能源、糧食、經濟以及社會安全等層面將受到嚴重的影響與衝擊。
參、趨勢研判
一、「聖嬰現象」回歸將加劇中國的極端氣候事件發生機率
6月8日,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宣布「聖嬰現象」正式發生,到了冬季還會逐漸增強,強颱、暴雨、乾旱等影響時間預計持續到2024年。[12]如同中信證券首席農業分析師盛夏所言,「對於中國,『聖嬰現象』將容易導致長江流域的氣候不穩定,造成南部水患、北部乾旱、東北部寒夏」,[13]「聖嬰現象」將加劇威脅今年中國的糧食安全同時,過去三年中國降水所出現的「南旱北澇」情況將隨「聖嬰現象」回歸出現改變,中國降水之「南澇北旱」將回歸,不僅更加劇中國的極端氣候事件發生機率,也意味著中國南部地區發生洪水的機率將大大地增加,[14]中國必須持續提升自身的防減災能力,以期降低極端氣候事件所帶來的複合型災害。
二、中國將持續強化自身的應急體制與救援力量
由於中國為世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不僅具有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損失嚴重等特點,且各種事故風險相互交織疊加,導致容易發生事故,故中國將持續強化應急體制以提升自身的防減災能力。[15]2022年2月中國即透過發布《「十四五」國家應急體系規劃》來改善強化自身的應急管理體制,以期有效降低災害損失、維護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及維護社會穩定。同時,為有效提升災害救援能力,消防救援局和森林消防局合併為國家消防救援局,並於2023年1月6日正式掛牌。此舉除了有助於統一管理與指揮外,亦利於消防救援隊伍的進一步發展。原本,前者主要負責城市消防和應急救援,後者則負責森林和草原的防滅火,但實際上雙方共同合作的機會亦非常多。因此,兩局合併後,將能夠進行互補,前者處理城市消防滅火時,後者可充當後備力量;後者處理森林草原火災時,前者則可提供後勤保障,也就是兩者何者將有助於發揮加乘的效果。[16]
[1] 〈太熱了...北京等17個華北地區氣象站高溫突破歷史紀錄〉,《經濟日報》,2023年6月22日,https://reurl.cc/ZWN3nM;〈熱,很熱,非常熱〉,《中央氣象台微博》,2023年6月22日,https://reurl.cc/XEQMX7。
[2] 〈中國氣象局2023年5月新聞發布會〉,《中國氣象局》,2023年4月28日,https://www.cma.gov.cn/wmhd/2011wzbft/2011wzxzb/xwfbh_2305/index.html。
[3] 〈中國氣象局2023年6月新聞發布會〉,《中國氣象局》,2023年6月2日,https://www.cma.gov.cn/wmhd/2011wzbft/2011wzxzb/xwfbh_2306/index.html.
[4] 〈2022年《中國氣候公報》發布 專家詳解未來趨勢〉,《中國氣象局》,2023年2月7日,https://www.cma.gov.cn/2011xwzx/2011xmtjj/202302/t20230207_5293466.html。
[5] 〈中國氣象局2023年2月新聞發布會〉,《中國氣象局》,2023年2月6日,https://www.cma.gov.cn/wmhd/2011wzbft/2011wzxzb/xwfbh_2302/index.html。
[6] 同前註。
[7] 〈全球極端氣候危險地區 前9名都在中國〉,《自由時報》,2023年2月21日,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1568159。
[8]2021年7月26日第五場「河南省防汛應急」新聞記者會上,鄭州市政府張江濤副秘書長表示「共從京廣路三處隧道內拖移安置各類車輛247輛,現場排查發現5男1女共6名遇難者」。然而,在河南民眾於微博成立之暴雨互助平臺上,協尋失蹤者人數卻高達130人,故被認為與事實不符,中國官方企圖淡化災情,僅強調救災成果。請參閱洪銘德,〈中國因應河南水患之觀察〉,《國防安全雙週報》,第34期,2021年8月6號,頁15-16,https://reurl.cc/2LQGpE。
[9] 「爛場雨」是指小麥成熟收穫期間出現的大範圍連陰雨或暴雨,導致小麥倒伏受淹產生霉變、發芽。請參閱〈與「爛場雨」搶小麥河南出動無人機夜間照明收割〉,《聯合新聞網》,2023年6月2日,https://udn.com/news/story/7332/7208384。
[10] 〈麥熟麥收時節偏逢「爛場雨」中國糧倉河南等地損失慘重〉,《美國之音》,2023年6月8日,https://reurl.cc/r5664r。
[11] 〈麥收季遭遇「爛場雨」中國人保全力服務夏糧搶收〉,《人民網》,2023年6月4日,http://henan.people.com.cn/n2/2023/0604/c378397-40443525.html
[12] 〈聖嬰捲土重來 全球災損恐達3.4兆 2024年氣溫或創新高〉,《聯合新聞網》,2023年6月12日,https://udn.com/news/story/6812/7228926?from=udn-relatednews_ch2。
[13] 同註5。
[14] 〈聖嬰現象到 中國專家:回歸南澇北旱防歷史重演〉,《中央社》,2023年6月13日,https://www.cna.com.tw/news/acn/202306130332.aspx。
[15] 洪銘德,〈簡評中國《「十四五」國家應急體系規劃》〉,《國防安全雙週報》,第49期,2022年3月11日,頁39,https://reurl.cc/DAO3Dm。
[16] 〈中國國家消防救援局正式掛牌〉,《中國新聞網》,2023年1月6日,https://www.chinanews.com.cn/gn/2023/01-06/992939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