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與台灣簽署醫療合作諒解備忘錄之評析
2018.07.06
瀏覽數
82
壹、新聞重點
澳大利亞(以下稱澳洲)媒體於2018年6月22日披露,該國政府於2017年9月和台灣簽署諒解備忘錄,使該國得以將安置於諾魯(Nauru)且需要緊急醫療的難民送到台灣救治。澳洲此舉旨在避免難民於該國接受治療後持續居留。目前台灣是唯一與澳洲就醫療轉移達成協議的國家,迄今已有5名難民來台就醫。為正當化其舉措,澳洲內政部發言人稱台灣「持續地被評價為擁有部份世界上最好的醫院與醫療技術」。澳洲反對黨之移民事務發言人雖抨擊該國政府簽訂密約之舉,但未批判將難民移轉至第三國如台灣一事。
貳、安全意涵
一、台澳醫療合作的起源為澳洲強化其邊界管理
澳洲為嚇阻難民與尋求庇護者冒險乘船渡海,並打擊與之相關的人蛇與犯罪問題,於2001年在諾魯及巴布亞紐幾內亞的馬努斯島(Manus Island)設置拘留中心。這兩處設施於2012年重啟,澳洲則自2013年起以鞏固疆界與預防傷亡為名,派遣軍艦攔截並遣返難民船;成功乘船抵澳者則依照「境外處理政策」(offshore processing policy),被安置於這兩處遠離澳洲本土的設施。台澳之醫療合作備忘錄,即是澳洲因應這些難民的需求之做法。
二、澳洲的難民政策引發難民與尋求庇護者的安全問題
澳洲政府被指為未在諾魯與馬努斯島兩處拘留中心提供適當的基本環境,難民時常面臨衛生條件不佳、空間狹窄、高溫與基礎設施不足等問題,冗長的拘留期亦導致難民的心理疾病,使其暴露於自殘、暴力與性侵的風險。因巴布亞紐幾內亞最高法院的判決,澳洲政府同意於2017年11月關閉位於馬努斯島的拘留中心,並在島上他處另設轉移中心。惟原居於該處的數百難民拒絕遷移,也從而面臨受巴國當地群眾攻擊與搶劫之威脅。
三、非傳統安全議題具有積極意義
非傳統安全議題常涉及個人或集體的基本權益與福祉,帶有普世性價值與人道主義關懷,是台灣可憑藉醫療、衛生、科技等軟實力開拓國際空間的議題領域。蔡總統於2017年10月底出訪馬紹爾群島、吐瓦魯及索羅門群島,在出發前提出「永續南島,攜手共好」的精神,指出「台灣正在努力推動聯合國SDGs『永續發展目標』」,並宣示建構「台灣版ODA『政府開發援助』計畫」,為我國的對外政策立下以人文主義與人道精神為基本原則的基礎。
參、趨勢研判
一、中國於非洲推動醫療合作
中國國防部於2018年6月28日宣布,其軍方為非洲獅子山國建立之熱帶傳染病防控中心將於7月上旬舉行交接儀式。中國海軍的醫療船「和平方舟」號亦於同日啟航赴巴布亞紐幾內亞、萬那杜、斐濟、東加、哥倫比亞、委內瑞拉、格瑞那達、多米尼克、安地卡及巴布達、多明尼加、厄瓜多等11國進行人道醫療服務。這顯示出中國結合金錢外交與發展援助,透過諸如醫療合作等具人道精神的方式增進其在第三世界的影響力,並可能進一步限縮我國外交與生存空間。中國在非傳統安全各項議題的推動策略與成效,值得我國持續關注。
二、人道救援是台美實質軍事合作的重要途徑
美國參議院於2018年6月18日通過「2019年國防授權法案」,其參院意見(Sense of Senate)表示美台應拓展人道救援和救災的合作,並呼籲派遣美軍醫療船來台訪問,建立雙方的交流模式。我國軍方則擬於2018年11月派員至美軍艦艇見習。台美合作不僅能鞏固雙邊關係,有鑒於美國在印太地區仍深具影響力,此一合作亦可望能開創台灣與其他區域鄰國合作的契機。
三、新南向政策宜加強國際醫療合作之投入
蔡總統上任後提出新南向政策,行政院則於2017年5月4日議定「新南向政策五大旗艦計畫」,包含「產業人才」、「醫衛合作與產業鏈發展」、「創新產業合作」、「區域農業發展」、「新南向論壇與青年交流平台」。為有效落實前述總統推動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宣示,「醫衛合作與產業鏈發展」宜在追求產業利益之外,整合國內學術、研究與醫療機構能量,協助區域鄰國因應重大醫療問題並培育其醫護人才。由於台灣具備發展國際醫療中心之條件,政府可持續提升我國醫療水準,並提出論述以爭取民眾支持將國家資源投入國際合作與人道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