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歐洲防務展觀察
2018.07.06
瀏覽數
171
壹、新聞重點
每兩年的六月於巴黎舉行的「歐洲防務展」(Eurosatory)是公認最大規模的地面武器裝備展,2018年共吸引來自63個國家的1802個廠商參與。透過各方報導檢視此盛會所展出之各型新式裝備,可確認西方國家在軍事技術與作戰思維上的最新進展,其中相當部分值得我國檢討與發展、仿效。
貳、安全意涵
2018 年歐洲防務展中各項展出裝備中,除了持續的數位化、自動 化等趨勢外,其中有三個方向值得持續關注:
一、陸上無人載具持續蓬勃發展
各廠商展出多項無人地面載具(unmanned ground vehicle, UGV)與機器人技術之發展成果,如德國萊茵金屬(Rheinmetall)公司推出之模組化UGV Mission Master,可負責如物流運輸、監視、保護、醫療後送、滅火、核生化放射(CBRN)偵測與通訊等工作,也曾加裝武器站進行測試;在各國兵源吃緊的現在,此類UGV發展對於活用人力十分有助益。而愛沙尼亞Milrem Robotics的THeMIS系統,及其與法國MBDA、Nexter、比利時FN等各廠分別合作發展之武裝UGV上,可注意其武裝搭配彈性自輕武器延伸至反戰車飛彈;同時俄羅斯KRMM-06小型UGV或是小型UAV則再次反映出無人載具的兩個主要發展方向:多用途大型載具及極具靈活隱蔽性的小型系統。
另外,伴隨無人載具發展的則是能偵測並對抗無人機的各項系統,如德國Hensoldt研發單兵攜帶之XpellerGear整合感測器與干擾器,可以偵測無人機與無線電引爆之簡易爆炸裝置(RCIED)並干擾其訊號;萊茵金屬之Skyranger防砲系統則具備可偵測並攔截無人機與來襲之火箭、砲彈等能力;以色列Rafael展出其「鐵穹」(Iron Dome)防禦系統之發展型I-Dome防空系統,除防空、攔截火箭與飛彈、砲彈的能力外,也能對抗UAV;General Robotics的Pitbull遙控武器站同樣整合偵測與摧毀UAV的能力;波蘭Hertz Systems推出之Hawk反無人機系統搭配荷蘭 Delft Dynamics的DroneCatcher無人機,不但可偵測、甚至擁有能捕捉敵對無人機並將其放置在指定地點的能力。
二、傳統車輛持續朝向模組化與數位化發展
德國KMW與法國Nexter合資之KNDS公司將開始研製下一代歐洲主力戰車,概念車顯示自動裝填與進一步之數位化、模組化將是將來歐洲主力戰車之核心;KMW另外推出了集船隻與車輛為一體的兩棲概念車。萊茵金屬同樣推出了高度模組化與數位化、並可能參與美國下一代步兵戰鬥車競標的先進Lynx KF-41步兵戰鬥車。
車輛數位系統方面,法國Thales向該國陸軍推銷之Hawkei裝甲戰術車輛上搭配法國現代化計畫Scorpion中之電子系統,整合各種通訊、指揮控制、槍聲定位與全景監控系統等,該系統並將更新法國陸軍從Leclerc主力戰車等各種車輛。
通用動力歐洲陸地系統(GDELS)在其ASCOD通用底盤上發展搭載120mm滑膛砲之42噸重「中型主力戰車」MMBT與新款步兵戰鬥車,土耳其廠商Otokar也推出類似MMBT、搭配105mm砲與砲射飛彈之Tulpar輕戰車,代表西方廠商嘗試尋求較輕噸位戰車的市場;此外,展場上亦有新型輪式甲車如Nexter的新式Jaguar EBRC 6x6輪式甲車、土耳其FNSS PARS車系的4x4反戰車型、芬蘭Patria的6x6甲車等。
三、先進火砲系統走向更具機動性及大幅增加射程
展場上火砲系統同樣十分值得注意。AM General展出其可搭載於悍馬車上的輕型105mm Hawkeye榴砲,展現高機動與靈活性;挪威Nammo則展出其研發中之衝壓助推155砲彈,在INS/GPS輔助之下使傳統砲兵能進行超過100公里射程之精確打擊能力;此外,萊茵金屬同樣推出了高機動靈活的120mm Ragnarok迫擊砲。法國Safran ED展出一系列Geonyx軍用導航系統,在裝甲車輛、目獲(target acquisition)以及砲兵等用途上提供美國GPS系統外另一選擇。
參、趨勢研判
一、無人機研發與反制為各國重點發展方向
目前無人載具與對抗無人載具的發展是當前各國的主要發展方向之一,並可整合在各種陸軍車輛上協助士兵,有效運用人力;而由此延伸、對無人載具之偵測與反制(不論軟殺或硬殺方式)同樣為目前各國研究之趨勢。
二、新式火砲技術受到重視
挪威廠商之衝壓155mm導引砲彈受到相當矚目,美國亦在早前提出過類似概念,足見此方向可能成為歐美接下來的發展方向。此外,可搭載於悍馬車上的105mm輕型榴砲與新式高度靈活性之120mm迫擊砲等裝備則可在不對稱作戰上顯示其機動與靈活性之價值。
三、對台灣發展之啟發
空中載具方面之偵測、反制、甚至攔截等值得注意,為電子工業發達的我國可持續努力之方向,特別是單兵攜帶裝置及甚至捕捉敵方無人機之系統等。由於無人機在軍事領域上的大量運用,我國強化野戰防空系統、對無人機之偵測、目獲與攔截能力之研發。
陸上載具方面,前述萊茵金屬之多用途UGV即為我國可嘗試發展項目、在少子化與兵源有限情況下,能更有效運用人力;同理,更新火砲、車輛等系統加強數位化與機械人之運用亦有益於人力活用。
此外,傳統砲兵火力在更新火砲與彈藥、將射程延伸至100公里外後,可補足傳統火砲射程與陸軍戰術飛彈與遠程火箭間之空隙,共同構成我國「重層嚇阻」戰略中之一環;台灣由於發展雄三飛彈的因素、在衝壓引擎上應已有一定程度之基礎,故此類裝備非常值得關注甚至發展;而輕型靈活之悍馬車載105榴砲系統與120迫擊砲系統則是我國在不對稱作戰思維下值得嘗試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