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弗拉基米爾.魯薩諾夫號」遠東首航談中俄共建「冰上絲綢之路」
2018.07.13
瀏覽數
118
壹、新聞重點
由日本商船三井(MOL)與中國遠洋海運集團(COSCO)合資的破冰型液化天然氣載運船「弗拉基米爾.魯薩諾夫號」(Vladimir Rusanov),[1] 於2018年6月25日自亞馬爾薩別塔港啟程,取道北極航線東北航道,首度向中國運送液化天然氣,預定於7月中旬抵達上海。
貳、安全意涵
一、「一帶一路」倡議再下一城
「弗拉基米爾.魯薩諾夫號」的遠東自主破冰首航,可視為中俄共建「冰上絲綢之路」的正式啟用。北極航線有三,分別為西伯利亞沿岸的東北航道、加拿大沿岸的西北航道,與穿越北極中心的中央航道。「冰上絲綢之路」航線即東北航道,俄人稱為「北方航線」(Northern Sea Route),並視之為國內航線。「冰上絲綢之路」的共建起於俄羅斯的邀請,後於2017年6月中國《「一帶一路」建設海上合作設想》裡被正式納入「一帶一路」(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BRI)布局,成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第三條通道(中國-北極-歐洲),中俄並於2017年11月正式確認共建。該航線未來可望帶動中國東北與北部沿海,以及俄屬遠東與西伯利亞的發展,並與「中蒙俄經濟走廊」、「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相輔相成。
二、提升中俄能源、經濟安全
此次液化天然氣東運為中俄合作開發的「亞馬爾液化天然氣計畫」(Yamal LNG Project),於2017年12月正式投產後首度對中國出口。穩定、可靠的能源供應為中國經濟安全前提,確保能源安全即鞏固經濟安全,中國為此投資有「北極圈能源明珠」美譽的亞馬爾計畫。該計畫亦為「一帶一路」資金融通首例,其曾因西方制裁而融資困難,幸賴中國絲路基金挹注而起死回生,[2] 俄國經濟也仍仰賴能源出口,故能源開發正是中俄共建「冰上絲綢之路」的動力。
三、分散中國聯外運輸風險
巴基斯坦中資瓜達爾港的開港,已讓能源與貨物可避開麻六甲海峽,取道中巴經濟走廊送抵中國。「冰上絲綢之路」則進一步降低中國對取道蘇伊士運河及麻六甲海峽傳統航線的依賴,能免除美印沿線的掣肘與海盜的威脅。
參、趨勢研判
一、西方制裁促成中俄戰略匯合
俄羅斯因烏克蘭危機而受西方長期制裁,未來若成為常態,中俄的戰略匯合將更加緊密。由倫敦至阿拉斯加的「跨歐亞發展帶」(Trans-Eurasian Belt Development, TEPR)及北方航線可謂俄國版的「一帶一路」,卻因西方制裁而無以為繼,故俄羅斯只能加速轉向東方。俄國主導的歐亞經濟聯盟(Eurasian Economic Union, EAEU)與中國倡議的「絲綢之路經濟帶」整合,以及中俄共建「冰上絲綢之路」即為例證。
二、「冰上絲綢之路」發展仍待觀察
「冰上絲綢之路」目前運輸航次多屬俄國境內運輸,以及由他國駛進該航線港口的過境運輸,完全穿越航線的跨境運輸比重偏低,顯見其國際吸引力不足。因其有諸多自然環境變數尚待克服,沿線基礎設施也未完善。此即俄羅斯為何邀請中國共建「冰上絲綢之路」,擬藉以彌補資金與技術缺口,從而振興其北方航線。
中國雖是北極理事會(Arctic Council)永久觀察員,但在開發參與上仍受限制。中國此次以非北極國家身分參與有成,且於2018年1月發表北極政策白皮書,倡議在「一帶一路」架構下進行國際合作,未來可能再帶動另一波開發風潮。亞馬爾液化天然氣的量產更可望提升「冰上絲綢之路」航線的國際需求,有助航路沿線的發展。
儘管如此,北極相關國家卻未認同俄國北方航線的主權訴求,而主張航行自由與過境通行權,各造對北極海域大陸礁層外部界限的劃分也尚無共識。凡此又可能不利航線未來的發展。
[1]該船以蘇聯地質學家暨北極探險家弗拉基米爾.魯薩諾夫命名,於2017年12月底交付。係當時的中國海運與商船三井為了亞馬爾液化天然氣計畫,而向韓國大宇造船訂製3艘破冰型液化天然氣載運船的首艘。其長299米、寬50米,液化天然氣運載量達17.2萬立方米,破冰能力為目前全球商船最高級別,可連續攻破厚達2.1米冰層航行。亞馬爾計畫總共向大宇造船訂製了15艘該型船隻。
[2]亞馬爾計畫由俄國諾瓦泰克公司(Novatek)主導,中國絲路基金於2015年12月向諾瓦泰克購股9.9%後,諾瓦泰克持股降至50.1%,法國道達爾石油集團(Total)與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CNPC)則各持股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