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2018」聯合戰役演習的戰略涵義
2018.09.14
瀏覽數
143
壹、新聞重點
2018年9月11-15日,俄羅斯於外貝加爾邊疆區(Zabaykalsky krai)楚戈爾(Tsugol)訓練場進行代號「東方2018」(Vostok 2018)聯合戰役演習;海上演習區位於澤捉島(Iturup Island)以北,堪察加半島東部海域。包括3.6萬戰鬥車輛、千餘架戰機和無人機,並動員中部、東部軍區和空降部隊、北方和太平洋艦隊40艘軍艦,加上中國和蒙古部隊,參演兵力號稱30萬人,為40年來最大規模軍事演習。[1]
貳、安全意涵
俄蒙中共同設置戰役指揮機構演練聯合戰役行動,包括機動防禦、火力打擊、轉入反攻、飛彈和反飛彈集火射擊、戰場檢閱等。本次軍演俄軍出動26.2萬人;蒙古有近千人後勤部隊;中國首次獲邀參加俄國戰役階層戰略演習,由北部戰區派出78集團軍一個合成旅約3200人、各式戰鬥車輛900台及包含直升機在內的各型戰機30架,其象徵意涵值得關注。
一、俄透過軍演向美國釋放信號
自2014年俄國併吞克里米亞及入侵烏克蘭東部以來,與北約關係日趨緊張;美國陸續在烏克蘭、波羅的海和挪威進行針對性軍演,並持續對俄經濟制裁。俄國在地中海進行高強度海空軍演力挺敘利亞,緊接著又在遠東地區進行冷戰以來最大規模演習,對美釋出兩個信號:
(一)「東方2018」雖定位於「抵禦外部侵略」與「不針對第三國」的軍事演習,但實際上是應對美國施壓的一種回應,劍指美國的強烈意涵不言而喻。(二)類似軍演向來只邀軍事友邦參加,本次納入中國,顯示俄已從「防中」向「聯中」戰略轉變;雙方雖無軍事同盟之名卻有軍事合作之實,具「盟友」意涵。
二、中國參與突顯雙邊關係密切
美於朝鮮半島部署終端高空區域防禦(terminal high-altitude area defense, THAAD)系統、倡議印太戰略、派機艦巡航南海等皆被中國視為安全威脅,在尚無實力抗衡美軍之下,中對俄邀請參加聯合戰役演習反應積極。分析共軍參演的戰略意圖有三:
(一) 強化雙邊軍事交流:除藉此檢驗自製軍備與展示性能外,亦藉機與俄軍互別苗頭,顯示俄中既聯合又競爭的軍事關係。(二) 磨練遠程作戰能力:該軍演對共軍而言係訓練大部隊重裝遠程輸送機會,共軍透過參演意圖使其大部隊境外訓練成為常態。(三) 聯俄對抗印太戰略:俄中透過聯合軍演及軍事比賽形成密切軍事聯繫關係,顯示俄中安全互賴程度升高。俄國似乎成為中國抗衡印太戰略重要籌碼,亦是中國必須聯合的重要大國。
三、蒙古為外交利益而參與軍演
蒙古礙於經濟發展疲軟,軍事現代化進展較慢,長期接受俄國保護,軍力規模較小;為突破聯外交通受制中國及國際政治被中國孤立局面,選擇與美保持良好外交關係。除非是與美、俄、中雙邊的聯合反恐操演,對參與具「排美」性質軍演,態度始終審慎。蒙古處於俄中之間往往必須在夾縫中求生存,如何不得罪美俄中三邊顯然是蒙古的思考方向。本次參加三邊都能接受的後勤任務,在戰略意圖上維護了自身的外交利益。
參、趨勢研判
一、俄中關係仍將維持良好局面
從俄中經濟合作愈趨密切及聯合軍演和軍事比賽頻繁觀察,雙邊「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相當鞏固。更因俄中在敘利亞和伊朗的立場漸趨一致,衝擊美國的中東政策,美《2017年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及《2018年國防戰略報告》都指明俄中為修正主義政權,是區域穩定的破壞者,也是美國的戰略競爭者。若美對抗俄中情勢不能舒緩,俄中關係勢必深化,對印太戰略將形成不利的對峙態勢。
二、美國擴大聯合印太制衡俄中
美對俄併吞克里米亞、前俄諜遭俄製神經毒劑殺害、俄插手敘國事務早已不耐,亦不能坐視中國「帶路倡議」對他國經濟掠奪。俄中進行冷戰以來最大規模軍演,自然被美視為安全挑釁,勢須加強聯合印太國家制衡俄中對印太區域可能構成的安全威脅;此一情勢對鞏固印太戰略及強化台美安全關係相當有利。
三、日本將維持高防衛預算因應
2019年度日本防衛預算編列5.29兆日圓(約台幣1.46兆)為近六年最高。面對北韓和中國威脅,日本提高國防預算有其必需性,加以日俄存在「北方四島」爭端,俄中卻在日本頭上進行高強度軍演,難免挑動日本安全神經,勢需維持較高防衛預算因應俄中軍事合作的可能情勢,此形勢對印太戰略發展及台日安全關係有利。
[1]“Russia launches biggest war games since Cold War,” BBC NEWS, September 11, 2018, https://www.bbc.com/news/world-europe-45470460。另據法廣《世界之聲》9月4日報導,28艘俄艦穿過鄂霍次克海,引起日方關注。北方和太平洋艦隊共有40艘艦艇參與「東方2018」海上演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