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期
壹、新聞重點
2018年10月29日,中國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簡稱國台辦)主任劉結一,參加第14屆湘台經貿交流合作會暨2018年全國台協會長座談會,會中除針對中美貿易摩擦安撫台商,盼台商對於在中國發展要有信心外,並重申「31條對台措施」(簡稱「對台措施」)的進展。[1] 翌(30)日,與台灣兩岸圓桌論壇協會代表會見時亦表示,將繼續推行各省區市對台措施,並強調自2018年9月1日各省區市已開辦港澳台居民居住證(簡稱居住證),以踐行「兩岸一家親」的理念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為台灣民眾到中國大陸提供同等待遇。 [2]
據統計,迄2018年10月31日止,中國境內已有19個省區市(如表1),41處地方及1家中國中央企業推行「對台措施」實施意見,以落實全面到位,並提供更多優惠待遇。
表1、2018年3-10月份中國發布對台措施之省區市統計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整理自公開網站。
貳、安全意涵
一、積極擴張對台措施並磁吸台灣人才
中國自2018年2月28日發布「對台措施」,實施迄今已滿八個月。就推行地區數而言,從七月份起,中國已推行對台措施的省區市,計有浙江省(76條)、廣東省(48條)、湖北省(62條)及天津市(52條)等地,近四個月以來並以每月增加近10個地區數成長(如表2)。尤其10月26日,中國中央企業中唯一以人力資源及智力服務為主,位於北京市的中國國際技術智力合作公司(簡稱中智公司),運用自身在人力資源與人才專業服務方面的實力和影響力,亦宣布推行具體對台措施計38條,該公司為第一家頒布實施的中國中央企業。顯見中國「對台措施」已逐漸全面擴張到各省區市,並意圖磁吸台灣菁英人才,前往中國大陸發展。
表2、2018年3-10月份中國推行對台措施之地區統計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整理自公開網站。
二、經濟發展重心集中沿海地區
檢視中國各省區市對台措施的內容,以經濟為首要。然就中國現今已推行的省份地理位置而言,除鄰近北京市的河北省外,沿海的一線省區市,均已推行出「對台措施」,雖整體有逐漸由中國東南之福建、浙江等沿海各省,朝中國西北之陝西、四川等內陸地區發展,但就推行的地區而言,仍以濱海的北京、上海、深圳,以及天津、廈門、廣州等一線城市與二線發達城市為主要,迄今尚未發現有向內陸移動之趨勢,其中以江蘇省有6處,浙江省有5處,福建省有5處較多。顯見中國經濟發展地區仍以沿海地區為首要,並以江蘇、浙江、福建等三個省份為發展的重心。
圖、2018年3-10月份中國推行對台措施省區市位置圖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整理自公開網站。
三、吸引港澳台民眾長期居住為考量
中國「對台措施」涵蓋金融、就業、教育、醫療、影視等多種領域。審視各省區市的實施意見,就類別而言,概可區分為經貿投資、文化交流、教育學習、創業就業以及居住生活等五大類(如表3),其內容條文仍均在「對台措施」所涵蓋之範圍內,惟僅就各地區不同性質,進一步提出具體做法。進而從各地區所推行的類別觀察,可發現除經濟投資外,各地區已逐步將改善生活條件,吸引港澳台民眾長期居住列為必要考量事項。
另為吸引港澳台民眾至中國大陸發展,自2018年9月1日起,除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及香港、澳門等兩個特別行政區外,中國各省區市共設立6,572個居住證申請受理點。據我國國安局長彭勝竹,於10月31日立法院答詢時表示,估計中國已發出7-8萬張台灣民眾居住證。[3] 然就新聞媒體報導中觀察,第一批申請人員類別,以在中國的學生及長期工作的人員為主。顯見具有經濟能力基礎的富商,對居住證所提供的效應仍興致不高。
表3、2018年3-10月份中國各個省區市對台措施之類別統計
項次
|
月份
|
對台措施類別
|
經貿
投資
|
文化
交流
|
教育
學習
|
創業
就業
|
居住
生活
|
一
|
三月
|
莆田市
|
同左列
|
同左列
|
|
|
二
|
四月
|
廈門市
|
同左列
|
同左列
|
同左列
|
同左列
|
三
|
六月
|
上海市、福建省、寧波市
|
上海市除外,餘同左列
|
同左列
|
同左列
|
同左列
|
四
|
七月
|
天津市、崑山市、浙江省、湖北省、杭州市、淮安市、廣東省、廣州市
|
除杭州市及廣東省外,餘同左列
|
除浙江省、湖北省外,並增加深圳市,餘同左列
|
增加深圳市,餘同左列
|
增加深圳市,餘同左列
|
五
|
八月
|
嘉興市、廣西壯族自治區、濰坊市、江西省、
福州市、山東省、嘉善縣、重慶市、湖州市
|
除嘉興市、江西省、南京市、嘉善縣外,餘同左列
|
除嘉興市、嘉善縣、湖州市外,並增加南京市,餘同左列
|
增加南京市,餘同左列
|
增加南京市,餘同左列
|
六
|
九月
|
四川省、珠海市、江蘇省、鹽城市、陝西省、貴州省、上海市閔行區
|
同左列
|
除貴州省外,餘同左列
|
除鹽城市外,餘同左列
|
同左列
|
七
|
十月
|
蘇州市、安徽省、遼寧省、龍岩市、湖南省、常州市、漳州市、北京市、青島市、河南省
|
增加中國國際技術智力合作公司,餘同左列
|
增加中國國際技術智力合作公司,餘同左列
|
增加中國國際技術智力合作公司,餘同左列
|
增加中國國際技術智力合作公司,餘同左列
|
小計
|
39
|
34
|
36
|
40
|
41
|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整理自公開網站。
參、趨勢研判
一、中國向台商持續信心喊話
據統計,2018年1-8月,台商至中國核准投資(含補辦),總金額為59.9億美元,較去(2017)年同期減少1.0%。另依據移民署統計,2018年4-6月進入中國僅1,584人次;2018年1-8月,交通部統計經金馬小三通出境人數(含台灣、中國大陸及外國人民)計有643,225人次。然就往返船舶數而言,我國較去(2017)年同期減少3.6%;中國亦較去(2017)年同期減少0.8%。[4] 顯見人員赴中國人潮有減少趨勢。國台辦主任劉結一在2018年全國台協會長座談會中向台商表示,會藉由減稅降費、簡政放權等措施降低企業負擔,同時也正在研擬降低社會保險繳交的比例。[5] 11月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以下簡稱習),在首次主持民營企業座談會中,並向與會的中國民營企業家強調,會保護企業家的人身和財產安全,讓企業家卸下思想包袱,輕裝前進。是近一個月來,習第四次向民營企業喊話,並暗示要民營企業全力衝刺經濟發展。[6] 顯示現今中美貿易戰,對中國整體經濟發展已產生了某部分的影響,導致近期一方面不斷推行對台措施,吸引台灣民眾至中國大陸投資、創業;另一方面積極向境內民營企業積極喊話,並罕見的以國家最高領導人身分主持民營企業座談會。
二、中美貿易戰影響對台統戰的成效
國台辦主任劉結一表示,對中國境內台灣民眾開放申領居住證,反映出「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呼應習十九大報告中對台政策所提出的「兩岸一家親」,並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理念。「兩岸一家親」表面看似示好問候之話語,然可發現中國對台統戰之作為。尤其中國領導人仍將兩岸統一列為歷史任務之一。其推行之「對台措施」,表面上宣稱在協助台資企業及台灣人民提供更多便利,創造更好條件,增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然可能藉由對中國的經濟依存,實施「以商圍政」、「以民逼官」、「以經促統」等軟性攻勢,掏空台灣發展潛力。就兩岸關係發展而言,近程將可能干預台灣政治;中程切斷台美關係;遠程達成中國對台統戰之目的。尤其自今(2018)年6月起,解放軍停止機艦前出第一島鏈及繞行台灣,並同時加強推行各省區市對台措施,可看出中國對台仍延續採取軟硬兩手策略。綜觀而言,因受中美貿易戰之影響,中國提出的諸多對台優惠措施成效不如預期。
[1]〈湘台會登場:劉結一與台商交流〉,《中時電子報》,2018年10月30日,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81030000309-260203。
[2]〈劉結一:陸會續推惠台政策〉,《聯合新聞網》,2018年10月30日,https://udn.com/news/story/11323/3451881。
[3]〈國安局:估7-8萬台人申領大陸居住證〉,《聯合報》,2018年11月1日,https://udn.com/news/story/7331/3456461。
[4]台灣經濟研究院編撰,大陸委員會印行,《兩岸經濟統計月報》306期,2018年10月,https://ws.mac.gov.tw/Download.ashx?u=LzAwMS9VcGxvYWQvMjk1L2NrZmlsZS81NmY2MGJmOS02ODE3LTRhNzItOWY5YS0yMTA3NjI1MWQ2YTkucGRm&n=MzA25YWp5bK45YWo5paHLnBkZg%3d%3d。
[5]2013年李克強提出的施政理念,內容是精簡政府機構,把經營管理權下放給企業。
[6]詳細內文請參照〈習近平提6措施:承諾降低大陸民營企業稅負〉,《聯合報》,2018年11月1日,https://udn.com/news/story/7333/3456453;〈4度喊話民營經濟:習近平座談企業來自高新領域〉,《中央社》,2018年11月2日,https://udn.com/news/story/7331/3456774?from=udn-catebreaknews_ch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