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期
壹、新聞重點
2019年1月14日《路透社》(Reuters)報導,近年來湄公河三角洲出現嚴重的環境危機。隨著上游水壩的建造改變湄公河原本的水文系統,使沉積物不斷減少,流經之處每年以2公分的速度下陷,導致沿岸河床被掏空,民宅被河水吞噬。[1]湄公河上游位處中國境內,稱為瀾滄江,起源於中國青康藏高原,流經青海省、西藏自治區、雲南省等三個行政區域。出境後,下游則流經緬甸、寮國、泰國、柬埔寨和越南等五國,並於胡志明市流入南海。湄公河三角洲位於越南最南邊與柬埔寨東南邊,又稱九龍江平原,總面積為4.4萬平方公里,其中越南占了五分之四,柬埔寨占五分之一,為東南亞地區最大的平原,因盛產稻米而有東南亞第一大穀倉之稱。隨著越南經濟快速發展,亟需大量混凝土與建築材料,其中的生產關鍵原料就是泥沙,因利潤可觀而導致非法盜採事件防不勝防。除了沉積物減少而使得三角洲被侵蝕外,砂石盜採更加快河床被掏空的速度,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受到極大影響與威脅。
貳、安全意涵
一、多重威脅為湄公河三角洲環境帶來嚴重衝擊
湄公河三角洲主要面臨來自於人為與自然兩個因素所造成的威脅。就人為因素來說,越南為亞洲經濟成長快速的國家之一,過去5年來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率都在5%以上。隨著經濟快速發展與城市開發,越南需要大量的砂石,導致盜採事件頻傳。又上游建造水壩對湄公河及其自然資源造成「極大威脅」,[2]嚴重衝擊下游流域的水資源、農業以及生態環境等,並影響當地民眾生活。水壩的工程品質與安全性同樣令人擔憂,2016年寮國一座正在興建中的水壩發生潰堤,造成下游地區嚴重災情。同時,為利於大型船隻通行,中國採炸石開渠方式,嚴重影響河中生物與破壞生態環境。另外,由於越南採一年三穫的稻作政策,不僅大幅降低土壤肥沃度,亦加劇湄公河的汙染程度。就自然因素而言,湄公河三角洲為世界上最容易受到氣候變遷影響的區域之一,氣候變遷為該地區帶來嚴重威脅,海平面上升與海水倒灌導致土壤鹽化而不利稻米種植,嚴重影響稻作產量與農民生計。多重威脅嚴重衝擊湄公河三角洲的生態環境,甚至造成農民出走而成為所謂的「氣候難民」;過去十年間,共有170萬人從該地區遷出。
二、上下游國家因爭奪水資源而爆發衝突
由於湄公河屬跨境河流,又因上游興建水壩,嚴重影響該流域的旱季與雨季周期變化,不僅對生態環境構成威脅與挑戰,同時亦容易因水資源短缺而增加國家衝突發生的可能性。目前,全世界可能發生水資源衝突的河流有尼羅河、幼發拉底河、雅魯藏布江以及湄公河等。[3]
其中,2010年與2016年旱災事件就差點引發上下游國家之間的衝突。2010年3月東南亞發生旱災時,東南亞國家就指責中國,認為造成湄公河水位下降的主因是上游興建水力發電廠,中國則予以否認並反駁所謂的「中國水壩威脅論」。2016年6月,中南半島遭遇數十年來最嚴重的乾旱,特別是越南,近百萬人無水可用,日常生活大受影響。在越南的請求下,中國決定開閘放水以解決下游乾旱困境。另泰國因設置臨時抽水站以解燃眉之急,亦引起越南不滿。儘管該次旱災主要起因於聖嬰現象,但更重要的是上游各國掌控水源,特別是中國。因此,未來隨著極端氣候事件發生頻率增加,類似事件將不斷上演,上下游國家之間恐爆發水資源爭奪戰。
參、趨勢研判
一、越南尋求在經濟發展與環境安全之間取得平衡
由於越南海岸線長,極具養蝦潛力,且受到海平面上升影響,讓其可以擴大養殖面積。目前,越南蝦類產品占其水產業出口總額的45%,為世界蝦類養殖與生產第三大國,僅次於中國與印尼,年產量達60萬至65萬噸。為了大力推動養蝦產業以賺取外匯,2018年1月越南政府公布2025年前越南蝦類產業發展國家行動計畫,期望將蝦子的出口產值從2016年的37億美元,提升至2025年的100億美元。[4]然而,這一政策恐讓該地區的環境危機更加惡化。一來為了擴大養殖面積而大量砍伐紅樹林,使得湄公河三角洲更容易受到暴風雨侵襲,且因海平面上升情況惡化而使得越來越多土地發生鹽化現象。二來養殖場所排放出的蝦屍、糞便以及清洗養殖池之化學藥水等汙水,嚴重危害當地海域生態環境。對此,為能兼顧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越南政府在政策上雖鼓勵發展養蝦業以利經濟發展,但同時亦藉由鼓勵農民半年種稻半年養蝦,以期保護稻作農業與保障糧食安全。惟農民不認同政府政策,希冀能全力投入養蝦業以帶來更多財富。
二、水資源合作為上下游國家未來政策重點
由於水資源短缺使得跨界水資源衝突之可能性增加,上下游國家關於水資源的合作也就顯得非常重要。對此,該流域國家主要成立五個合作機制,以利於就水資源等領域進行合作。一是1992年成立之「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The Greater Mekong Subregion Economic Cooperation, GMS),係由亞洲開發銀行推動下所成立,由沿岸六個國家所參與,旨在加快基礎建設、促進經濟與社會發展以及提高整體競爭力。二是「湄公河委員會」(Mekong River Commission, MRC),由泰國、寮國、柬埔寨和越南四國於1995年所成立,希望藉此推動與協調水資源及相關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和管理,但中國拒絕成為正式會員,僅與緬甸以觀察員身分參與相關活動。三是1996年成立之「東協─湄公河流域開發合作」(ASEAN-Mekong Basin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AMBDC),由時任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迪(Mahathir bin Mohamad)所提議成立,透過年度部長級會議,就基礎建設、投資貿易、農業、礦產資源開發、工業、旅遊、人力資源開發及科技等領域進行合作。四是「湄公河下游倡議」(The Lower Mekong Initiative, LMI),係為2009年美國所推動成立之合作機制,成員包含美國、寮國、泰國、柬埔寨、越南等五國,推動環境與水資源、健康、農業、連結、教育及能源安全等領域之合作。五是2016年中國所推動成立之「瀾滄江─湄公河合作」(Lancang-Mekong Cooperation, LMC),簡稱「瀾湄合作」,成員包括中國、泰國、柬埔寨、寮國、緬甸以及越南等六國,已分別於2016與2018年舉行第一、二次領導人會議,並強調水資源領域的合作。由此觀之,湄公河上下游國家已建立相關合作機制,惟水資源短缺危機發生時能否真正發揮作用,值得後續高度關注。
附表、湄公河合作管理機制一覽表
名稱
|
成立時間
|
倡議者
|
成員國
|
成立目標
|
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
|
1992年
|
亞洲開發銀行
|
中國、緬甸、寮國、泰國、柬埔寨、越南
|
加強成員國之間的經濟聯繫、消除貧窮以及促進區域的經濟和社會發展
|
湄公河委員會
|
1995年
|
寮國、泰國、柬埔寨、越南
|
寮國、泰國、柬埔寨、越南
|
加強湄公河流域的綜合開發利用、水資源保護、防災減災以及航運安全等領域之合作
|
東協─湄公河流域開發合作
|
1996年
|
馬來西亞
|
中國、印尼、越南、寮國、汶萊、泰國、緬甸、菲律賓、柬埔寨、新加坡、馬來西亞
|
加強湄公河流域的經濟穩定發展;透過對話與合作計畫,建立互利的經濟夥伴關係;加強東協國家與湄公河流域國家的經濟聯繫
|
湄公河下游倡議
|
2009年
|
美國
|
美國、寮國、泰國、柬埔寨、越南
|
以環境與水資源、健康、農業、連結、教育及能源安全為六大合作支柱,希冀促進可持續性成長、強化區域連結性、以及與強化區域國家合作,以解決水、能源與糧食安全等問題
|
瀾滄江─湄公河合作
|
2016年
|
中國
|
中國、緬甸、寮國、泰國、柬埔寨、越南
|
以政治安全、經濟與可持續發展、以及社會人文為三大合作支柱,推動互聯互通、產能、跨境經濟、水資源、農業以及減貧等方面之合作
|
資料來源:洪銘德整理自公開資訊。
[1] Mai Nguyen and James Pearson, “From Tibet to the Nine Dragons’, Vietnam’s Mekong Delta is losing sand,” Reuters, January 14, 2019,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s-vietnam-mekong/from-tibet-to-the-nine-dragons-vietnams-mekong-delta-is-losing-sand-idUSKCN1P8018
[2] Mukand S. Babel and Shahriar M. Wahid, Freshwater under threat: South East Asia (Nairobi: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2009), p. 13, http://indiaenvironmentportal.org.in/files/SEA_Water_report.pdf
[3] The National Intelligence Council, Global Water Security, February 2, 2012, https://www.dni.gov/files/documents/Special%20Report_ICA%20Global%20Water%20Security.pdf
[4] 〈越南設定2025年養蝦業產值目標〉,《中華民國對外漁業合作發展協會》,2018年4月,https://www.ofdc.org.tw/webs/fishinfoDetail.aspx?sn=49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