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期
壹、新聞重點
中國2019年第二季經濟成長率為6.2%,創1992年有資料以來最低紀錄。面對美中貿易戰、香港「反送中」衝突升高等衝擊,中共總書記習近平2019年7月30日主持中央政治局會議時,坦言當前經濟發展面臨新的風險挑戰,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他在會議中強調,要堅持穩中求進,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實施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該會議同時也強調,不以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並應具體深挖國內需求、穩定製造業投資、支援民營企業發展、實施好就業優先政策等。 [1]
貳、安全意涵
一、貿易戰加速經濟下行難以軟著陸
中國經濟成長早在2011年左右,即因勞工和土地等生產成本上升而開始趨緩,並在2013至2016年間出現民間製造業大量破產之情形。2018年3月美中貿易戰開打之後,對美出口銳減且外資撤離,使得中國經濟從2018年首季起一路下行。2018全年經濟成長率為6.6%,已創28年來新低。2019年7月美國對中國3,000億美元進口商品加徵10%關稅之力道,中國經濟下行更無好轉跡象。據經濟學者估計,若中國對美出口全面停止,中國GDP將下降2.4%,中國政府雖在貿易戰開打後實施寬鬆的貨幣政策,並宣布人民幣兩兆元的減稅降費計畫和增加中小企業貸款30%,甚至在2019年8月5日放手讓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跌破7元關卡,但目前仍未見成效。中國經濟成長之主要驅動力是出口、投資和土木建設,前兩者因美中貿易戰而減弱,土木建設則因房地產泡沫和基礎建設產能過剩,轉以「一帶一路」向沿線各國輸出。除非中國能迅速找出新的經濟成長驅動力,否則經濟下行應會持續下去。
二、產業結構「國進民退」和「藏富於官」不利經濟轉型
由北京政府的對策來看,中國意圖將經濟形態由依賴出口創匯,轉為以內需帶動成長,這需要強大的民間企業投資和社會消費。但是,中國經濟結構在「共產黨資本主義」原則下卻是以國有企業為主,並壟斷銀行、能源、電信、鋼鐵等主要產業。2017年「中國企業500強」中,國有企業及國有控股企業有274家,營收佔比達71.83%。民營企業在國內市場原本就位居弱勢,加上美中貿易戰、經濟下行、其中央政府加強金融風險管控等因素,經營更為艱難。據非官方估計,2018年中國民營企業倒閉數量大約500萬家,佔其總數3,000萬的六分之一。[2] 其後果是產生大量農民工失業人口,「穩就業」因而成為中共「六穩」工作之首。另一方面,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資料,中國每人每年可支配所得在2018年度約2.8萬元人民幣,家庭債務佔53%,其中居住支出佔23.4%。[3] 換言之,在民間企業大量倒閉或被國企併購,以及人民消費能力有限之情形下,中國經濟想轉為依賴民間消費驅動的內生性成長,甚至由世界工廠轉型為世界市場,尚有相當難度。
三、供應鏈重組促使陸廠加速移往東協和印度
經濟下行和美中貿易戰改變了原本的生產模式,全球供應鏈從以中國一地為世界工廠,轉為鄰近市場、在地製造的「短鏈生產」或「分散式製造」。以蘋果供應鏈為例,40家中國供應商中,有17家移往東協和印度。同時,中國在2018年成為菲律賓外商直接投資之最大國,2019年對越南、泰國直接投資也以倍數激增。陸廠在東協和印度建立起完整的手機供應鏈,並瞄準當地筆電和電動車市場,加上「一帶一路」政策配套,使陸廠在當地擁有競爭優勢。相對地,台商卻大多選擇留在中國或回流台灣,產業聚落並沒有跟隨「電子五哥」[4] 朝印度或新南向國家遷移。在全球化逆轉、區域經濟興起的過程中,陸廠在東協和印度之布局恐已超前。
參、趨勢研判
一、中國將加速推進智慧製造
為了因應美中貿易戰之衝擊、降低生產成本並吸引投資,中國在經濟下行時應會更積極推動智慧製造。中國政府在2012年就已提出「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年)」,2015年更進一步提出《中國製造2025》。其中,仿效德國工業4.0的「智慧製造工程」自2015年起試點,至2018年底已建立300種以上、涵蓋20多種產業的中央級示範場域,並加入工業互聯網與人工智慧之應用。世界經濟論壇選定的全球16座體現工業4.0的「燈塔工廠」(lighthouse factories)中,有5座設在中國,其中,上海汽車和富士康龍華廠的關燈工廠更成為中國智慧製造的標竿。另一方面,中國2013年即已超越日本,成爲世界最大的工業機器人消費國,市場規模達全球三成以上,主要應用在汽車和電子產品等高附加值產品之生產上。北京政府希望工業機器人的國內市占率在2025年能達到七成,顯示中國仍將持續擴大智慧製造。
二、對台灣的不利影響將陸續出現
若中國經濟持續下行,由於台海兩岸的經濟與科技產業具連動性,因此台灣也將受到部分衝擊。首先是總體經濟,依照目前的出口額度,若中國GDP下降1%,台灣的GDP將下降0.29%。 依此類比,若中國對美出口全面停止時,台灣GDP將下降0.7%左右。其次,則是台灣人才面臨流失威脅,特別是半導體業。美中科技戰使中國更深切體認掌握關鍵科技之必要,為了擺脫美國在晶片和作業系統等的支配,中國將更強化半導體產業之發展。以資金而言,中國政府2014年成立「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大基金)」,總額達1,372億元人民幣,投資於晶片製造業,設計、封裝測試、設備和材料等產業。相對於充裕的政府資金,中國最欠缺的是技術。由於對外併購外國企業以取得技術,早已使歐盟和美國等先進國家警覺,中國遂以高薪向台灣、南韓、日本等亞洲國家挖角人才。台灣半導體產業有完整的生態系,也有技術純熟的工程師,遂成為中國挖角首選之地。中國先高薪挖角中高階主管,然後將其手下的整個團隊全部挖過去。隨著中國政府對半導體產業不斷注入種種資源,台灣人才被挖角到中國之情形恐將越演越烈。
三、中國將更深化軍民融合發展
軍民融合發展是習近平上台後特別注重的政策。習近平2015年將軍民融合發展提升為國家戰略,並在2017年1月成立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習近平任首屆主任。其後,由李克強、王滬寧、韓正等人擔任副主任,目的是「寓軍於民」透過軍事與民用科技的相互融合,避免重複投資,並深化尖端科技及人才交流,同步提高現代化軍事實力和民間企業競爭力。中國政府已針對海洋、太空、網路、生物、新能源、人工智慧等領域制訂軍民融合之國家戰略,主要產業包括軌道裝備、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工業機器人、新能源汽車、現代農業機械、高端醫療器械和藥品、智能電網、核電設備等新能源設備、航空、北斗衛星導航、商業太空發射、資訊安全等。此外,中國早自2007年起就推動軍工產業股份制並開放股票上市,已有數家企業名列世界500強。中國將民間資本和高科技引入軍工產業,旨在使軍民融合能帶動新的經濟成長,主要領域包括國防數位化、裝備製造、新興材料、軍用機器人等。 換言之,無論是軍轉民或民參軍,經濟下行和美中貿易戰都使中國軍產複合體更加深化和擴大,對我國產業和國防構成更大的威脅。
附表、中國軍工產業上市公司主要名單
|
主要領域
|
主要股票名稱
|
1
|
航太科技
|
樂凱新材、航太電子、航太機電、中國衛星、航太動力、樂凱膠片、航太工程、康拓紅外、四維圖新
|
2
|
航太科工
|
航太資訊、航太科技、航太通信、航太長峰、航太電器、閩福發A、航太晨光
|
3
|
中航工業
|
中航飛機、天虹商場、中直股份、中航重機、南通科技、成飛集團、中航電測、中航電子、中航光電、中航資本、洪都航空、中航動控、寶勝股份、飛亞達A、深天馬A、中航地產、成發科技、中航三鑫、中航機電、中航黑豹、中航動力、貴航股份
|
4
|
兵器集團
|
江南紅箭、北方創業、ST華錦、北方國際、北方導航、北方股份、晉西車軸、光電股份、北化股份、淩雲股份、長春一東
|
5
|
兵裝集團
|
長安汽車、江鈴汽車、中原特鋼、保變電氣、西儀股份、中國嘉陵、東安動力、湖南天雁、利達光電
|
6
|
船舶重工
|
中國船舶、中國重工、中船防務、風帆股份、鋼構工程
|
7
|
電科集團
|
衛士通、太極股份、海康威視、四創電子、ST光學、傑賽科技、華東電腦、國睿科技
|
8
|
地方軍工或軍民融合
|
高德紅外、大立科技、耐威科技、振芯科技、海格通信、北斗通信、金信諾、威海廣泰、華力創通、奧普廣通、四川九州、烽火電子、全信股份、天和防務
|
資料來源:王綉雯整理自公開資料。
註: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等,2018年進入全球500強企業排名。而中國兩大船舶集團下的中國重工和中國船舶正籌劃合併。詳情請參見,歐錫富,〈中國兩大船舶集團籌劃合併〉,《國防安全週報》,第57期(2019年7月26日),頁13-15。
[1]〈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會議〉,《新華網》,2019年7月31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07/30/c_1124817133.htm。
[2]〈國進民退:北京的國企戰略部署〉,《美國之音》,2019年2月9日,https://reurl.cc/z0l5k。
[3]〈2018年居民收入和消費支出情況〉,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19年1月21日,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901/t20190121_1645791.html。「六穩」工作為「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是習近平2018年針對經濟下行提出的對策。
[4]「電子五哥」指臺灣電子產業前五大企業,分別是鴻海、華碩、仁寶、明基、廣達。
[5]王健全,〈美中經濟對抗對台灣及對兩岸經貿關係之影響〉,美中經濟對抗之影響與因應研討會資料(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2019年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