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習近平甘肅考察意涵
2019.08.30
瀏覽數
90
壹、新聞重點
2019年8月19至22日,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赴甘肅進行考察,這是北戴河會議後,習近平的首次公開行程。8月19日,習近平抵達敦煌市後,即前往莫高窟和敦煌研究院考察歷史沿革和文物保護研究情況。8月20日前往嘉峪關,察看長城保護情況;隨後至張掖市高臺縣,瞻仰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碑和陣亡烈士公墓,參觀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接著考察山丹培黎學校和山丹馬場。8月21日,習近平前往武威市古浪縣黃花灘生態移民區富民新村考察脫貧情況,然後至八步沙林場,了解當地防沙治沙情況;同日下午到黃河治理蘭鐵泵站專案點,聽取甘肅省和蘭州市開展黃河治理和保護情況,然後轉往讀者出版集團視察其政治導向和經營效益。8月22日,習近平上午在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許其亮陪同下視察空軍基地,下午聽取甘肅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彙報,作為本次甘肅考察行程總結。這次考察行程由丁薛祥、劉鶴、何立峰等中共高層官員陪同。[1]
貳、安全意涵
習近平調研考察皆經過政治上的費心安排,考察的時機、地點皆與所欲釋放的政治意涵息息相關。故必須一一拆解推敲,藉以和習當下所必須面對的各議題進行連結和分析。習本次考察時機正逢北戴河會議後,以及香港反送中抗爭和中美貿易戰的新高峰,可謂處於內憂外患,因此其出訪的地點或多或少與上述議題有關。
一、習意圖藉考察古蹟強化民族意識及中共形象
習在出訪第一天即前往考察了甘肅當地的重要歷史文物古蹟,由他的發言,可明顯感受到訴諸民族主義的意圖。例如在敦煌研究院稱「敦煌文化是中華文明同各種文明長期交流融匯的結果……要加強對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的研究,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另在嘉峪關強調:「長城凝聚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和眾志成城、堅韌不屈的愛國情懷,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徵」。習在同日還參觀了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提到「西路軍……同長征精神一脈相承,是中國共產黨人紅色基因和中華民族寶貴精神財富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中的關鍵字就在於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愛國情懷和長征精神,前者先是將中華民族的範圍擴大到多文明融合,加大屬於中華民族的國族基礎和認同感;次之則是藉長城抵禦外族入侵的歷史,將民族和國族的歷史榮辱相連,呼籲凡屬前者的中華文明一分子皆應一同抵禦外敵;最後則是與近期倡導的「新長征精神」相呼應,強調中共領導一脈相承的紅色基因和奮戰精神。
對照當前中共所面對的難題,甘肅位置已十分接近新疆,隱含融合如維吾爾族、伊斯蘭教等不同文明而成為中華共同體,頗有針對性意義。另一方面,正值中美貿易戰之際,加上香港反送中也在日前被定調為外國勢力煽動的顏色革命,故習有迫切的動機要求內部齊心抵禦外侮,並藉這些文化符號塑造中共當局的領導形象。有系統的將中華文化(民族)—愛國精神(國族)—長征精神(黨國)三者相互串聯,強化塑造民族意識以支持中共的統治正當性和形象。
二、加強宣傳兼顧生態文明和脫貧的樣板
習在甘肅考察了山丹馬場、黃花灘生態移民區富民新村以及八步沙林場,此三地共通點在於都是在生態文明基礎上,達到獲利發展的單位。首先,山丹馬場是目前世界上最大馬場,於2013年由中國國企中國農業發展集團直接管理,標榜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理念,並轉型成為集種植業、特色養殖業、高原食品加工業和生態旅遊業四大產業為一體的現代企業。其次,黃花灘生態移民區富民新村則是從古浪縣南部的高深山區遷居而來,包含8個鄉鎮共約4,500餘人,因生活條件十分困苦,被遷移至現居住地。遷居後建起了日光溫室種植果蔬,搭起了舍欄飼養禽類、養殖牛羊,至2018年底,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5,000人民幣,已實現脫貧559戶2,188人。第三,八步沙林場38年來,以「六老漢」為代表的八步沙林場三代職工以科學治沙、綠色發展,推進治沙造林事業,至今完成治沙造林21.7萬畝,管護封沙育林草面積37.6萬畝,[2]故此地一直是中共宣揚人定勝天的模範事業單位。
目前依照中共對於東西部扶貧協作的規劃,要求天津、廈門、福州、青島四市對口幫扶甘肅省,3年來累計向甘肅省投入財政幫扶資金54.33億人民幣,甘肅省接受幫扶的58個貧困縣中,有20個縣完成脫貧。[3]但從甘肅就可看到尚有過半的貧困縣未能脫貧,習要在2020年全面邁向小康社會的壓力仍十分巨大。而這三地的共通點可以直接呼應習近平所倡導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又能夠凸顯出藉由兼顧生態文明建設使得原處於惡劣發展條件下的地區居民,確實能夠達成脫貧的目標。因此習特別參觀這三個相近單位,作為兼顧生態和脫貧理念的政績佐證。
三、確保政治教育貫徹地方黨政軍組織
習於8月22日先視察空軍基地再前往甘肅省政府,由於二者皆屬於政府的重要地方機構,習於這兩處皆不忘反覆強調進行中政治教育之重要性。習要求當地駐軍「要深入領會黨中央決心意圖,提高政治站位,加強組織領導,確保主題教育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抓全面從嚴治黨、全面從嚴治軍,做好經常性思想工作和經常性管理工作,確保部隊高度集中統一和純潔鞏固,確保部隊安全穩定」。[4]另一方面,習要求甘肅省委和地方政府在主題教育中學習「甘肅是一片紅色土地,在中國革命歷史進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甘肅要運用紅色資源,認真抓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組織廣大黨員、幹部學習黨史、新中國史」。從這兩段話可以看出,習時刻在確保黨政軍等國家機器的運轉,皆不能夠脫離政治教育的軟體灌注,藉此使地方治理工作與其意志方向一致。
參、趨勢研判
一、考察重點將持續強調政治教育、生態文明與脫貧現況
生態文明建設和地方脫貧情況,一直都是習近平所追求的施政目標,前者除再三由習親自宣導外還已被納入幹部考評標準中;後者近期則是在2019年4月以跨省區的「兩不愁三保障座談會」形式展開討論,習也親自出席宣告脫貧攻堅方向。甚至追溯2018年共7次考察皆安排了扶貧相關地點,其中4次也有安排生態文明的項目,故這二者與前兩年的考察皆具有延續性,未來還會是習赴各地調研考察的重點項目,並持續在考察過程中規劃相應地點。
而中共中央自2019年6月起,在全中國展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自此之後,習近平在7月前往內蒙古考察時視察其自治區自然資源廳的主題教育活動紀實資料,並指示不能「學歸學、做歸做」、「不要忽悠作假」,這也是習在該主題教育展開後第一次公開前往基層黨政單位考察其推展狀況。循此脈絡,本次甘肅考察也針對該主題教育狀況視察,並配合7月31日中共中央發布的《關於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認真學習黨史、新中國史的通知》,要求就當地原有文物史蹟條件深入學習。綜上所述,未來隨著該主題教育在中國各地分批開展,勢必會將此項目持續列為習考察的重點之一。
二、考察時間及地點漸趨規律性
從2019年1月至今,習離開北京考察的時間地點為:1月京津冀、4月重慶、5月江西、7月內蒙古、8月甘肅,顯示從3月中國兩會以後,除了6月出國訪問外,[5]每月都有國內調研考察行程。可見其考察的時間頻率正逐步顯示出規律性。而在考察地點的選擇上,習近三次考察江西、內蒙古、甘肅等地點,皆在中國2018年國內生產總值排名處於後段班,分別為16、21、27名。因此未來可能會持續選擇類似貧困地區,以考察脫貧攻堅成效。此外,在這當中除江西屬於中部崛起的計畫範圍,重慶、內蒙古、甘肅皆屬於西部大開發的範圍,漸有以西部作為考察重點的跡象。
習近平於2019年至今的5次考察中,近3次的地點都有包含當地的軍事機構,5月在江西考察步兵學院,7月在內蒙古考察呼和浩特駐守部隊,8月於甘肅考察當地空軍基地,顯見習近平正增加與基層部隊的連結性以及訪問軍事單位的頻率。在陪同官員的規律性方面,丁薛祥、劉鶴、何立峰三人則是習近平離京考察的固定陪同班底,2018年兩會後至今共12次考察中,劉鶴僅缺席過2018年11月上海考察,為赴美進行中美貿易戰談判做準備。上述2019年習所有考察行程這三人皆陪同,可見此三人確為習倚重之左膀右臂。
[1] 〈習近平在甘肅考察時強調 堅定信心開拓創新真抓實幹 團結一心開創富民興隴新局面〉,《新華網》,2019年8月22日,https://reurl.cc/zygp8p。
[2] 〈習近平考察的山丹馬場有何特別之處?獨家大圖看個明白!〉,中國農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2019年8月21日,https://reurl.cc/1QjXx9;〈習近平甘肅行 看富民新村移民新生活〉,《中國之聲》,2019年8月21日,http://www.sohu.com/a/335397768_100170731;〈讓荒漠變綠洲的接續奮鬥者—“六老漢”三代人治沙造林先進事跡引起熱烈反響〉,《人民網》,2019年3月31日,http://cpc.people.com.cn/BIG5/n1/2019/0331/c64387-31004851.html。
[3] 〈東西部扶貧協作幫扶甘肅20個貧困縣脫貧摘帽〉,《新華網》,2019年7月21日,http://www.xinhuanet.com/2019-07/21/c_1124779712.htm。
[4] 〈習近平在視察空軍某基地時強調:牢記初心使命 提高打贏能力 以優異成績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人民網》,2019年8月24日,https://reurl.cc/GkZ5rd。
[5] 習在2019年6月密集出訪和參加會議,包括6月5至7日,對俄羅斯進行國是訪問並出席第二十三屆聖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12至16日,對吉爾吉斯、塔吉克進行國是訪問並出席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九次會議、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第五次峰會;20至21日,對北韓進行國是訪問;25日,同烏干達總統舉行會談;27至29日,赴日本大阪出席G20第十四次高峰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