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軌衛星5G通訊與台灣參與
2019.08.30
瀏覽數
90
壹、新聞重點
108年度台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工業展系列研討會「太空產業論壇」於8月16日在台北世貿一館舉辦,會中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葉哲良副執行秘書指出,衛星每公斤發射價格在過去二十年間,已降至原來的近百分之一,使得以太空基礎建設為本的5G通訊,未來十年有機會大幅成長,而台灣進軍國際低軌道(low earth orbit, LEO)衛星5G通訊產業鏈,主要有三大願景:一、在低軌衛星地面設備次系統方面,成為全球主要供應國;二、成為全球低軌衛星關鍵零組件重要供應國;三、實現台灣偏鄉、高山及離島寬頻服務,並開展創新應用。
貳、安全意涵
一、 低軌衛星為5G全球覆蓋最後一哩路
在非洲大陸、澳洲大陸、中國大陸等幅員廣大的地理區域,偏鄉或部分城市遠離海岸與國家主要網路節點,若以單靠光纖建成通訊網路,成本過高且通訊品質不穩定。新一代5G無線通訊技術傳輸速度雖然可達4G LTE的10倍以上,然而因為資料傳輸率需要,必須往高頻段發展,連帶使電磁波繞射能力減弱,導致傳輸距離與覆蓋範圍縮小,因此5G所需基地台數量比起4G增加3到5倍。在人口稠密地區尚且如此,偏遠地區就更難單純仰賴地面傳輸,因此低軌衛星遂成為與地面基地台互補的最佳解方。
由於5G在「網路延遲」(latency)標準為1毫秒(millisecond),與地球同步軌道(geostationary orbit, GEO)衛星的500-700毫秒、中軌道(medium earth orbit, MEO)衛星的200毫秒比起來,低軌衛星可降至50毫秒以下,就技術門檻來說,將是三種軌道衛星當中首先越過5G門檻者。[1]
過去傳統衛星訊號通常無法控制電磁波的波束直徑大小,而低軌衛星5G通訊所使用的陣列天線具「波束成型」(beamforming)特性,能定向發送和接收訊號,以指向性傳輸減少訊號干擾,且因為電磁波頻段較高,不僅地面接收設備可縮小成約40公分的相位陣列雷達板,有助於改善偏遠地區訊號不良的情況,衛星發射天線體積也同樣縮小,有利衛星小型化趨勢。
未來每顆低軌衛星能服務的5G地面接收器上看5,000~10,000個,在衛星製造與發射成本皆大幅下降的情況下,低軌衛星勢必成為全球5G網路不可或缺之組成,國際業者紛紛搶進布局(表1)。
表1、歐美業者低軌衛星星座計畫
大規模低軌衛星網路(>1,000枚) |
|
SpaceX |
11,943枚 |
Amazon |
3,236枚 |
OneWeb |
2,000枚 |
中規模低軌衛星網路(100~1,000枚) |
|
Telesat |
512枚 |
Kepler |
140枚 |
LeoSat |
108枚 |
資料來源:蔡榮峰整理自台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工業展「太空產業論壇」,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公開資訊。
根據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的預測,低軌衛星5G通訊相關設備與服務需求,將成為衛星產業成長引擎。目前國際業者低軌道衛星星座計畫,未來十年主要可分三階段:密集發射(2019─2022年)、試營運與開放部分服務(2021─2025年)、全面商轉(2027年以後)。衛星通訊服務(除衛星電視與廣播服務外),將成長三倍達到約1,000億美元規模,地面設備產值也翻倍成長至約2,000億美元,衛星製造與發射也翻倍至約500億美元。
二、 台灣具備衛星通訊次系統與零組件基礎
我國在地面設備次系統與衛星次系統有設計生產能力,具國際OEM/ODM實績、性價比具有競爭力、客製化能力高,而且地面設備零組件與衛星零件產業鏈完整,包括電子通訊、航太金屬、半導體元件等聚落群聚,根基厚實(表2),惟缺乏整合方案,難以產生全球主要整合設備商。衛星零組件檢驗標準與相關檢驗設備,也有待整合。不過,台灣的高山地形與離島也可成為國際衛星5G通訊連網服務的先期測試場域。
表2、我國衛星領域發展能量盤點
衛星本體 |
地面設備 |
||
衛星系統設計整合及測試 |
太空中心 |
小型衛星地面接收站(VSAT) |
已有業者 |
通訊酬載(次)系統及零組件 |
通訊酬載之GPS:已有業者 通訊酬載之電腦:已有業者 相位天線系統:已有業者 通訊相關零件:已有業者 |
衛星船舶定位系統 |
已有業者 |
低雜訊降頻器(LNB) |
已有業者 |
||
碟型天線 |
已有業者 |
||
非通訊領域之衛星零組件 |
機械元件及電子元件:太空中心、中科院、工研院及部分業者 |
通訊相關半導體 |
已有業者 |
衛星服務 |
衛星發射 |
||
衛星通訊 |
已有業者 |
衛星發射載具 |
發展中 |
衛星電視 |
已有業者 |
基礎研究 |
|
衛星影像 |
已有業者 |
衛星相關科技基礎研究 |
太空中心、中科院、中央大學及成功大學等 |
資料來源:蔡榮峰整理自台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工業展「太空產業論壇」,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公開資訊。
參、趨勢研判
一、 5G頻段釋出將帶來龐大設備需求
國際上對於5G技術所使用的頻段尚未達成共識,也未有統一的國際規格,不過頻率可主要分成「次6吉赫」(6GHz)與「毫米波」(mmWave)兩大發展方向(圖1)。
圖1、5G頻段示意圖
資料來源:Milo Medin and Gilman Louie, The 5G Ecosystem: Risks & Opportunities for DoD, Defense Innovation Board, April 3, 2019, https://tinyurl.com/y4l9kh73.
「次6吉赫」頻段技術對於已經掌握4G LTE技術的國家以及開發中國家來說,升級門檻相對較低,因此發展速度較快。「毫米波」頻段過去只有雷達與衛星使用,頻寬潛力較大,惟開發成本較高,相關設備發展現以美國為主(圖2)。
圖2、全球主要國家區域5G頻段
資料來源:蔡榮峰翻譯自GSMA, Study on Socio-Economic Benefits of 5G Services Provided in mmWave Bands, December 2018, https://tinyurl.com/y3ghbh5w.
根據全球行動通訊系統協會(Groupe Speciale Mobile Association, GSMA)報告《毫米波頻段5G服務提供的社會經濟效益》(Socio-Economic Benefits of 5G Services Provided in mmWave Bands),各國以頻段釋放為起始點所帶動的5G服務,可望在2020至2034年之間,為全球創造出5,650億美元的GDP與1,520億美元稅收。其中,位居領先的亞太將最先創造最大GDP份額,達2,120億美元;其次為美洲的1,900億美元。歐洲由「毫米波」產生的GDP成長率將高於其他任何地區,達到2.9%。[2]
在低軌衛星5G通訊技術尚無統一規格的情況下,台灣廠商要於發展初期搶先進入全球產業鏈,自然得「選邊站」,可能被迫從一開始就得依技術規格來選擇合作夥伴。
二、 美中5G商用頻段規格競爭
全球主要使用的「次6吉赫」頻段為3至4吉赫,這是因為使用這個頻段基地台覆蓋範圍相對較廣,有利節省基地台成本,目前由中國透過「一帶一路」計畫大力向國際推展。然而,3至4吉赫頻段在美國多屬於聯邦政府專用波段,美國私部門企業轉而發展24吉赫以上、更利於建置低軌衛星5G網路的「毫米波」頻段。
值得觀察的是,美國國防部評估美國無法憑藉其國內市場,承擔單獨發展「毫米波」所有技術之成本,如何維持國際支持美國商用5G規格將是成功關鍵。此外,如果未來越來越多國家於「次6吉赫」頻段技術採用中國領導發展的規格,而使得中國規格逐漸成為「次6吉赫」的全球規格,未來美國聯邦政府恐需依賴中國設備供應鏈,對其國家安全無疑將是一大風險。[3]掌握4G LTE技術的日本、韓國的發展策略是在「次6吉赫」與「毫米波」兩大類頻段技術皆有所兼顧,未來台灣產業發展也應該將此資安風險及潛在需求納入考量。
[1] Caleb Henry, “What the satellite industry needs to know about where 5G stands,” Space News, October 1, 2018, https://tinyurl.com/yylzjt49.
[2] GSMA, Study on Socio-Economic Benefits of 5G Services Provided in mmWave Bands, December 2018, pp. 6, 21, https://tinyurl.com/y3ghbh5w.
[3] Milo Medin and Gilman Louie, The 5G Ecosystem: Risks & Opportunities for DoD, Defense Innovation Board, April 3, 2019, p. 4, https://tinyurl.com/y4l9kh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