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軍擴大使用小型UAV
2020.01.17
瀏覽數
108
壹、新聞重點
據《詹氏》(Jane’s)報導,解放軍陸軍及武警單位正擴大運用小型偵察無人機,用以強化其情監偵能力;[1]小型偵察無人機(small reconnaissance UAV)已廣為多個國家的地面單位採用,技術與介面均持續精進,使部隊能大幅強化戰場覺知、取得作戰時的優勢。對台灣而言,除了應加強規劃地面部隊的小型無人機運用外,由於解放軍在中國的龐大相關產業支持下,可在無人載具上快速取得相當能力,國軍應及早因應、強化反制解放軍小型無人機在地面作戰上帶來之威脅。
貳、安全意涵
一、無人載具帶來的戰場覺知能力為未來戰場必備條件
在常見的中大型無人機外,小型無人機逐漸為各國地面部隊所廣泛運用。從《詹氏》報導所援引的照片,可知文中的小型無人機,非指先前在共軍地面部隊常見的ASN-206/207等無人機,而是更小的四軸飛行器(quadcopter),搭配平板顯示器並整合於士兵背包運用。然不僅中共,西方多國早已整合地面部隊與小型偵察無人機進行運用,如美國陸軍購買9,000套迷你無人機系統(每套兩架無人機),並將無人機配發至步兵班中;將來包含極微小的FLIR System公司「黑黃蜂」(black hornet,搭配單兵攜帶式感測器Soldier Borne Sensors運用)或較大型的RQ-11「渡鴉」(Raven)等系統,都將成為美軍步兵基層單位大量使用的無人裝備;[2] 而敘利亞等中東衝突,以及各民兵組織乃至於「伊斯蘭國」武裝分子對小型無人機的運用更顯示其戰場潛力。
更進一步來說,透過無人載具的整合應用,帶來戰場覺知能力的強化以取得先機,在未來將可能成為戰場決勝關鍵。根據美國軍事新聞網站Breaking Defense報導,[3] 美國陸軍於2019年在班寧堡(Fort Benning)進行的電腦兵推中,裝備無人機器人載具的40人排級單位進攻並擊敗了120人兵力的連級單位守軍。藉由無人載具如UAV及無人地面載具(UGV)的應用,攻方戰場覺知能力大幅提升、使接戰距離從500公尺提升至5,000公尺,不但得以擊敗多達三倍之守軍,並使此排級單位可掌控之地域範圍大幅提升,足見無人載具的運用可為地面作戰帶來之效應。儘管這次模擬作戰中所部署的裝備與技術遠超過美軍目前之配備,然已可預見未來地面作戰之趨勢。
二、中國無人機產業為後盾使共軍快速發展無人機戰力
近年中國在無人機產業上蓬勃發展,目前在國際市場中,單以中國「大疆」(DJI)生產的小型多軸無人機即在國際民用市場上佔據了超過七成以上的市占率。[4] 而在軍事應用面上,中國生產的中大型的軍用無人機如「彩虹」、「翼龍」等系統皆更因美國軍用無人機對外輸出的嚴格限制,而使其外銷成績優異,並成為中東及北非戰場上經常可見的作戰裝備。在龐大的無人機產業軍民融合的支援下,解放軍在發展無人機戰力時,能得到極大助力,能快速裝備大量較不需高技術門檻的中小型軍用無人機、甚至更小型的多軸型機種,正符合中共在軍改中「2020年達到基本現代化」目標中、對「感知能力」之需求。換言之,在未來台海的可能衝突上,台灣將必須面對數量龐大的各型無人機。其中《詹氏》報導中提到的小型多軸無人機更因其造價便宜、便於攜帶,並難以偵測,如大量裝備中國人民解放軍地面部隊,將成為國軍在地面戰場上的挑戰。
參、趨勢研判
一、小型無人機的戰場運用為台灣須及早考量之迫切問題
從前述報導中,中共陸軍及武警部隊擴大使用小型無人機,加上西方多國早已大量配備同級先進裝備的情況中,可以注意到台灣將面臨的兩個問題:(一)台灣將需持續加強地面部隊(包含陸軍及海軍陸戰隊及憲兵等)在此方面上的能力,以避免地面戰劣勢;(二)戰場上對抗大量小型、甚至迷你無人機之需求,以避免敵方透過此種裝備強化目獲在內、各種戰場覺知能力。換言之,國軍需進一步在強化己方無人機運用能力的同時,加強反制手段對抗敵無人機優勢。
就前者而言,在目前陸軍的聯合兵種營規劃下,陸軍及海軍陸戰隊等主要地面部隊皆開始走向小型、靈活化的改革方向,並開始加強運用UAV;共軍持續強化其無人機能力,將可能造成壓力,使國軍更重視大量採用更小型無人機配屬地面基層單位運用。台灣應有效利用中科院及雷虎等官方、民間無人機研發能量,或是尋求對外採購等方式,強化籌獲無人裝備。
而在反小型無人機技術上,目前國軍雖配發反無人機槍等裝備,但在實際地面衝突中,將可能需要參考西方國家的發展方向,進一步研發、配備各種軟硬殺系統,以滿足基層單位在前線實際對抗敵小型無人機之迫切需求。
二、無人載具戰場應用短期內仍難有大幅進展
前述美軍在班寧堡進行的電腦兵推模擬儘管預示了未來在高度自動化及人工智慧(AI)輔助的戰場環境下,與無人載具搭配的部隊將發揮遠較傳統地面單位為高的戰力,然而這些未來作戰能力需要強大及安全的資通網路,以及人工智慧等技術上的先決條件,目前仍有待發展。此外,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在2019年12月發布的分析報告顯示,儘管美國在《2019年國防授權法案》(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 for Fiscal Year 2019)中要求加強AI研發,目前投入的AI發展,如監督式機械學習(supervised machine learning),尤其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等仍未達軍事應用要求,同時美國國防部也仍缺乏適當規劃及指標協助研發人工智慧。[5] 換言之,即使美國軍方在AI的軍事應用發展上也仍存在相當進步空間,因此可預見在短期內,各國在小型無人機的軍事運用發展上仍將受限,主要功能上暫時難有重大突破。
[1]Andreas Rupprecht and Samuel Cranny-Evans, “PLAGF, PAP special forces broadening use of small UAVs,” Jane’s, January 8, 2020, https://www.janes.com/article/93591/plagf-pap-special-forces-broadening-use-of-small-uavs.
[2]Sydney J. Freedberg Jr., “Army Buys 9,000 Mini-Drones, Rethinks Ground Robots,” Breaking Defense, June 17, 2019, https://breakingdefense.com/2019/06/army-buys-9000-mini-drones-for-squads-rethinks-ground-robots-for-2020/.
[3]Sydney J. Freedberg Jr., “AI & Robots Crush Foes In Army Wargame,” Breaking Defense, December 19, 2019, https://breakingdefense.com/2019/12/ai-robots-crush-foes-in-army-wargame/.
[4]Andrew Gaule, “Enter The Dragon: Chinese Tech Giants Challenge The West,” Disruption Hub, December 16, 2019, https://disruptionhub.com/enter-the-dragon-chinese-tech-giants-challenge-the-west/.
[5]Danielle C. Tarraf, et. al., “The Department of Defense Posture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ssessment and Recommendations,” RAND Corporation, 2019, https://www.rand.org/pubs/research_reports/RR4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