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美國F—35無法滿足戰備保證的因應措施
2021.08.06
瀏覽數
259
壹、新聞重點
美國海軍為了解決航艦戰鬥機不足的問題,海軍軍令部轄下的空戰司(Air Warfare Division, OPNAV/N98)擬妥了一份因應計畫。2021年7月13日,司長洛伊塞勒少將(Rear Adm. Andrew Loiselle)告訴眾議院軍事委員會陸空戰術部隊小組(Subcommittee on Tactical Air and Land Forces),海軍各航空隊原兩個中隊各10架F-35C閃電II型聯合打擊戰鬥機(Lightning II Joint Strike Fighter)將整併為一個中隊共14架,部署於卡爾文生號航艦打擊支隊(Carl Vinson Carrier Strike Group),做為F/A-18E/F超級大黃蜂(Super Hornet)和F-35C執行混編任務的示範,再從空軍和空中國民兵接收F-16接替執行地面飛行訓練任務。[1]
洛馬(Lockheed Martin)和波音(Boeing)於1990年代開始競逐聯合打擊戰鬥機(JSF)的研發,2001年確定由洛馬公司的X-35勝出,其後定型為F-35五代匿蹤戰機,並決定同時發展傳統跑道起降型F-35A、垂直起降型F-35B以及航艦起降型F-35C,以節省研發成本、提高裝備互操性及維修單一性。以下分析美國史無前例的同時為海空軍和陸戰隊發展三個不同起降能力的戰機,評估美國海空軍對F-35無法滿足戰備保證(Operational Readiness and Assurance,OR & A)任務所採取的因應措施,其安全意涵以及可能的發展趨勢。
貳、安全意涵
一、 共同研發分攤經費降低成本
基於F-35聯合打擊戰鬥機的研發預算不菲,初步估計超過400億美元,在降低成本的考量下,破天荒在一個機型上同時為空軍、海軍陸戰隊和海軍發展不同起降功能的戰機。美國政府採取的三個關鍵性步驟為F-35最終能夠成功投入量產奠定了基礎:第一,聯合有意願的盟邦分攤經費並參與部分次系統的研發與生產製造;第二,共同分攤研發經費;第三,單純採購(價格相對更高);相關國家參與投入的情況按前述步驟區分為三個等級,如附表。雖然個別機型在研發、測試和交付服役的過程問題頻生,後勤支援措施也面臨瓶頸,但上述研發戰略構想確實已經大幅降低了F-35的生產成本。
二、 發動機及後勤系統進度落後
儘管美國發展F-35 JSF的全般戰略構想相當可行,然發動機生產進度嚴重落後,而洛馬公司開發用來取代原有自動化後勤資訊系統(Autonomic Logistics Information System,ALIS)的作業資料整合網絡(Operational Data Integrated Network,ODIN),研發和測試進度僅達42%,嚴重制約了F-35的戰備保證。[2] 空軍為此開始尋找可行的替代方案;另為促成伊莉莎白女王號航艦(HMS Queen Elizabeth, R08)部署到西太平洋地區,借一個中隊F-35B給英國,因此遲滯了美國海軍陸戰隊艦載機的部署進度;而海軍原規劃F-35C於2025年全面取代F/A-18的計畫也同樣受到延宕。美國眾議院警告,若不能控制成本上的問題,將考慮不再撥款給洛馬,並可能「另起爐灶」。[3]
參、趨勢研判
一、 延後現有戰機除役的時間
F-35雖具研發成本低、裝備互通性高等特點,服役後卻面臨操作和維修成本昂貴的困擾,成本效益(Cost Effectiveness)偏低的問題不斷侵蝕美軍的後勤維修預算。空軍為克服F-35A Block IV高昂的操作與維修成本,在第六代機問世服役之前,只能讓尼克森(Richard M. Nixon)到雷根(Ronald W. Reagan)政府時期生產的F-15C/E、F-16C/D戰鬥機和A-10攻擊機暫緩除役。海軍和陸戰隊也不得不啟封部分封存機況較好的F/A-18,並將內華達州法隆(Fallon)海軍航空站訓練用的「超級大黃蜂」戰鬥機調回艦上;為了彌補陸基起降訓練飛機的不足,只好調撥F-16充應。儘管F-35已陸續交付海軍和陸戰隊,全面取代F/A-18的時間最快要到2030年才能完成。
二、 新一代戰機計畫加速進行
掌握空優或制空權是阻絕敵人進入所望空域活動的關鍵能力。由於美國空軍F-22的數量不是太多,而等候F-35的時間又太長,為確保美軍在空中、海空及地空作戰的絕對優勢,美國防部於2019年提出「下一代空中優勢」(Next Generation Air Domain,NGAD)計畫,為海空軍六代機和B-21轟炸機爭取預算。鑒於NGAD對美軍作戰的勝敗具關鍵性,儘管預算年年被刪減,仍然年年增列,並加快研發進度,以因應中國和俄羅斯的挑戰。美國六代機可能採隱形無人構想,也可能是有人和無人合組機群系統,雖仍處於概念設計階段,在尖端科技的支持下,可以想像這些飛機具備良好匿蹤性、強大的偵察和打擊能力以及即時分享情資的功能,將是必然的趨勢。
肆、政策建議
美國F-35戰機因籌獲期程太長導致第三代和第四代戰機仍需老驥伏櫪,特別是在外部環境變化和挑戰之下,缺乏足夠的五代機,難保不會影響戰備保證(OR & A)的任務需求。國軍F-5E/F也面臨同樣的問題,在新戰機交付服役之前,仍然必須展現「烈士暮年,壯心不死」的精神,繼續為換裝培訓戰機飛行員以及支援演訓任務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然而,讓國軍飛行員冒著高風險操作那些老舊的飛機,終究不是個辦法。較佳的選擇和作法建議如下:
一、 在飛機籌獲階段,即應設定飛機的壽期,並評估新一代戰機籌獲的期程;假設飛機壽期為20年,新機籌獲期程需5-8年;那麼在這批飛機壽期屆滿之前8年即需著手下一代飛機的採購計畫。
二、 除非性能提升或延壽計畫同時進行,否則飛機的既定壽期不能受到該計畫的影響,仍須按壽期屆滿前的時間節點,規劃新一代戰機的採購計畫,力求規避飛機逾齡可能形成的安全隱患。
三、 鑒於人工智慧的應用與無人化已成科技發展趨勢,再基於「國防自主」的需要性與必要性,國家科技資源應重點支持相關軍事科技領域的研究,以利於促進國防工業實現跨越式的發展。
附表 F-35聯合戰鬥機發展計畫參與的國家與內容
參與區分 | 參與國家 | 參與內容 | 備註 |
主合約商 | 美國 | 負擔大部分預算約350億美元以及大部分的研發與製造 | |
一等 | 英國 | 25億美元,部分研發 | 享在地製造權利 |
義大利 | 10億美元,部分研發 | 享在地製造權利 | |
二等 | 荷蘭 | 8億美元,部分研發 | |
加拿大 | 4億4,000萬美元,部分研發;2020年追加7,010萬美元 | 尚未決定採購 | |
土耳其 | 1億7,500萬美元,部分研發 | 2020年被美國排除F-35供應鏈 | |
澳洲 | 1億4,400萬美元,部分研發 | ||
挪威 | 1億2,200萬美元,部分研發 | ||
丹麥 | 1億1,100萬美元,部分研發 | ||
三等 | 以色列 | 採購 | 第一個交機國家 |
新加坡 | 採購 | ||
日本 | 採購及大部分在日本製造 | 採購單價較高 |
資料來源:江炘杓根據網路公情製表。
[1] John Grady, “Navy Adjusts F-35C Squadron Size to End Fighter Shortfall by 2025,” USNI, July 14, 2021, https://news.usni.org/2021/07/14/navy-adjusts-f-35c-squadron-size-to-end-fighter-shortfall-by-2025#more-87278.
[2] Valerie Insinna, “F-35 program office announces a ‘strategic pause’ on new logistics system,”
Defense News, April 22, 2021, https://www.defensenews.com/air/2021/04/22/f-35-program-office-announces-a-strategic-pause-on-new-logistics-system/.
[3] Valerie Insinna, “‘Don’t expect more money’ for additional F-35s in FY22, lawmakers tell an embattled Lockheed,”
Defense News, April 22, 2021, https://www.defensenews.com/air/2021/04/22/dont-expect-more-money-for-additional-f-35s-in-fy22-lawmakers-tell-an-embattled-lockh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