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期極地科學考察之評析
2021.10.15
瀏覽數
468
壹、新聞重點
2021年9月28日,中國北極科學考察隊完成第12次北極科學考察,乘坐「雪龍2」號極地科學考察船,返回上海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本次考察係中國啟動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簡稱《十四五規劃》)後,首次展開的北極科學考察活動。考察隊於7月12日從上海起航,歷時79天,航程1.4萬浬。期間,考察隊就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面向,在北極公海區域採取走航觀測與斷面調查等式,完成楚科奇海(Chukchi Sea)的大氣、海洋與生態等綜合觀測。報導宣稱中國乃「近北極國家」,是陸上最接近北極圈的國家之一。北極的自然狀況及變化,對中國的氣候系統和生態環境有直接影響,進而影響其各領域的利益。[1]
中國迄今已完成12次北極科考與37次南極科考工作,做為極地域外國家,中國卻非常積極地推動極地科考工作。本文擬探究中國近期推動極地科考之意涵,以及後續可能變化。
貳、安全意涵
一、藉科學考察獲取極地話語權
極地蘊藏的豐沛自然資源早已引起各國關注,有能力者莫不爭先恐後。就參與極地開發而言,科學考察無疑是最佳途徑。極地科考對中國尤具多重效益,此既為強國的指標與象徵,亦能合理化域外國家─中國於此間的存在。在累積一定的科研成果後,中國更有機會設定議程並改寫規則,進而轉變其域外國家的先天不利條件。此即中國積極推動極地科考工作之故。
二、中國極地科考能力大幅提升
今次北極科考完成後,中國並未對外大肆宣傳所獲成果,卻不代表其極地科考並無進展。自從中國自主建造的首艘極地科考船「雪龍2」號於2019年交付使用後,中國的極地科考能力其實已經大幅度提升。「雪龍2」號係世上首艘備船艏和船艉雙向破冰能力的極地考察船,能原地360度轉動,擁有很強的冰層切削力。其船體強度滿足PC3級破冰船結構設計要求,能在1.5米厚度冰、0.2米厚度雪的海況下,以2至3節航速連續破冰行駛。故其安全性不僅大為提高,亦有很強的防寒能力。過往礙於氣候環境因素,中國科考隊伍多於融冰期間前往極地,但配備「雪龍2」號後將能更早進入與更晚離開。另在先進考察裝備的協助下,其科考作業範圍亦能擴大,並展開更充分的調查研究。[2]
在甫於2021年5月結束的第37次南極科考中,「雪龍2」號更首次完成單船環南極考察任務。此一單船考察舉措不僅突破他國慣用的雙船或多船功能互補搭配模式,亦驗證「雪龍2」號的優越性能。俄國極地專家即坦言「雪龍2」號的性能比南極強國所有的船隻都要優越。[3] 在最先進科研裝備與最新技術的加持下,中共極地科考能力已大幅提升,有利其未來的極地科考工作。
參、趨勢研判
一、中國將加大參與極地開發力度
極地探測在中國《十四五規劃》裡被列為科技前沿領域攻關的項目之一,亦攸關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未來的強化。極地立體觀監測平台與重型破冰船的研製無疑是下一步推動項目。就參與極地開發而言,《十四五規劃》則將相關規劃列入參與全球海洋治理範疇。首先是積極發展藍色夥伴關係,以深度參與國際海洋治理機制和相關規則制定與實施,從而推動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此亦中國推動極地科考的最終目的。爰此,《十四五規劃》倡議在北極要參與務實合作,並建設「冰上絲綢之路」;在南極則要提高參與此間保護與利用的能力。[4] 故中國加大極地開發力度已是能預見之事。
二、中國與極地國家衝突終將難免
中國雖為南極科考的後進者,但其科研與探索成就與他國相較卻不遑多讓。中國能於此間大展身手之故,在於南極現今仍屬無主地。[5] 目前中國已躋身南極強國之列,除正興建第五個科考站,也準備在俄羅斯的協助下於南極興建永久機場。
反觀在北極則不然,中國雖於2018年公布第一份官方北極政策文件─《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並主張自己為「近北極國家」,[6] 惟該主張卻屢遭質疑。其因在於北極主權糾紛迄今方興未艾。此前中共數度申請成為北極理事會(Arctic Council)觀察員未果,即為遭受俄羅斯與加拿大阻撓所致。直至承認北極國家主權、主權權利與管轄權後,中國才如願以償。惟觀察員身分雖能參與會議,卻不包含部長級會議在內,亦無決策權。中國自然不甘委曲求全,更亟思改變,然迫於現實僅能先與北極國家合作,此即中國為何與俄羅斯共建「冰上絲綢之路」。
有別於在南極的合作,中俄北極合作最終卻可能出現衝突。俄羅斯內部即有異音,質疑其在西方制裁下加速「轉向東方」(Pivot to the East)是否正確。蓋因俄屬北極亟需中國投資的部份未符預期,反倒是中國斬獲頗多,其因在於中國於此間的投資僅著重對己有利之處。2021年6月〈中俄關於《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簽署20週年的聯合聲明〉便提及要在互利與尊重沿線國家利益基礎上,就利用北方航線(Northern Sea Route, NSR)加強協作,推動北極永續發展。[7] 除未採用中國「冰上絲綢之路」一詞外,其更強調要尊重沿線國家俄方的利益。這份中俄合意提出的重要外交聲明反映,縱使俄羅斯亟需中國的資金挹注與協助開發,其仍堅持主權與主導地位。
階段中國有求於俄羅斯,故尚不至於反目交惡,然而他日中國若真能藉科考成果取得極地話語權,乃至於能改寫極地治理規則,則恐又不然。中國內部已有反彈聲浪,質疑北極治理的開放性不足,機制又存在缺陷。未來中國的極地科考成果越多,類似的不滿亦將與日俱增,國內要求在極地治理有一席之地的要求也將愈強,而此又將強化中國參與極地開發的力度。如此一來,中國與極地國家的衝突終將難免。
[1]〈中國第12次北極科學考察圓滿完成〉,《新華網》,2021年9月28日,http://www.news.cn/politics/2021-09/28/c_1127913677.htm。
[2]〈科技日報:國產科考船極地破冰〉,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2021年6月30日,http://www.sasac.gov.cn/n2588025/n2588139/c19389028/content.html。
[3]〈中國南極科考新突破〉,《俄羅斯衛星通訊社》,2019年10月26日,https://sptnkne.ws/Hxkn。
[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21年3月3日,http://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5] 1959年《南極條約》(Antarctic Treaty)暫時擱置各國於此間的主權聲索,中國則於1983年6月加入《南極條約》,並於1985年10月取得協商國地位。2017年5月,中共更首次發布白皮書性質的南極事業發展報告─《中國的南極事業》。參見〈國家海洋局發佈《中國的南極事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17年5月23日,http://www.gov.cn/xinwen/2017-05/23/content_5196076.htm。
[6]〈《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全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8年1月26日,http://www.scio.gov.cn/zfbps/32832/Document/1618203/1618203.htm。
[7]〈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簽署20周年的聯合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21年6月28日,https://www.fmprc.gov.cn/web/zyxw/t188756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