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中國太空站建設之意涵
2022.12.30
瀏覽數
3886
PDF link:第十一章 中國太空站建設之意涵.pdf
前言
中國預定於 2022 年 完 成「 天 宮 」 太 空 站(Tiangong, China Space Station, CSS)之建造,在載人航天工程立項 30 周年時完成其「三步走」策略之第三步。「天宮」太空站是由「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及「夢天」實驗艙三大部分構成,正式建造始於 2021 年 4 月 29 日「天和」核心艙發射入軌,2022 年 7 月 24 日「問天」實驗艙發射升空,並於 25 日與「天和」核心艙對接,10 月底則發射「夢天」實驗艙且在軌組合成功。中國建成離地 400 公里、約 90 分鐘繞地球一圈的太空站,成為繼美國、舊蘇聯之後第三個獨力建設太空站的國家。
太空站建設其實是一國綜合實力之展現。不僅涉及機械、電子、材料、通訊、基礎科學研究、運載火箭等領域之先進技術,還包括物資和人力之調度配置、計畫執行和管控等組織運籌能力,更必須有充足的預算和經濟實力來支撐。由於目前唯一在軌營運、多國聯合建造的「國際太空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ISS)已屆退役階段,雖經美國以《2022年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 of 2022)宣告延役至 2030年,但是部分結構和零組件老舊導致問題層出不窮。若「國際太空站」無法支撐至 2030 年,且俄羅斯、印度等其他國家亦未能在此之前建造完成獨自的太空站,中國「天宮」太空站可能成為「國際太空站」退役後,全球唯一在軌運作之太空站。
太空是美中科技戰的主要場域之一,中國建成太空站,無疑嚴重威脅美國自冷戰以來的太空霸權地位。中國如何在 30 年內達到獨力建造太空站之能力?太空站應用了哪些先進科技?如何應用?中共太空站建設對於全球之政治、經濟、科技、軍事等面向具有何種意涵?以下將進行初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