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論
2022.12.30
瀏覽數
3741
本年度報告以 2021 年 10 月至 2022 年 9 月為期,針對中共政治外交、軍事和科技社會經濟三個面向之相關議題,提出多種多樣的觀察與分析。
首先,針對中共防疫清零和封城監控政策,研究人員分別從中國內政、就業、輿論、社會關係等角度,分析該政策之政治角力和社會經濟影響。研究認為,該政策因為與習近平個人政治聲望和醫療資源質量綑綁而頑固僵化,執行官員只能創造不同名詞爭取有限的彈性空間。這同時也暴露出中共領導高層之間、中共政權和全體人民之間、中國實情和國際形象之間的種種政治矛盾,考驗習近平的執政能力和權力基礎;其次,在疫情 封控和經濟嚴重衰退下,中國青年和農民工的失業問題嚴重惡化,長期而言將帶來更多的社會不滿和抗爭。同時,各種「政治防疫」措施忽略人民生命財產和民生經濟發展,引發民眾不滿,若不能正確對處民意,恐將挑戰中國的社會穩定。然而,網格化管理等封控措施終究屬於臨時性對策,在習近平於中共二十大後連任及基礎行政能力無法提升之下,防疫控管可能逐漸放寬,並與國際接軌。
其次,針對中共對台工作和論述,研究認為習近平時代對台「反獨」和「促統」兩大目標,雖然基本框架不變,但比重已有所變動,特別是其「反對外部勢力干涉」之論述日益升高,且與「反獨」相互扣連。目前,「一國兩制台灣方案」進入中共議題設定範圍內,在二十大確認且公開內容之後,中共對台在強化軍事施壓之際,也將加強「一國兩制台灣方案」之政治灌輸,以及謀求「心靈契合」的「促統」「促融」。
第三,在對外方面,中國除了面對新冠疫情全球影響及中美關係惡化之外,亦需要因應國際局勢的變化,特別是美國自阿富汗撤軍與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衝擊。雖然在核心利益和重要外交議題,如:民主、人權、新疆、台灣、印太戰略、半導體等上,中國與美國展開激烈競爭,但是雙方仍保持高層溝通管道以管控分岐。整體而言,中國重申對美外交的目標,寄望與美國維持和平穩定關係,但卻且面臨新的限制與挑戰。此外,俄烏戰爭雖然對全球能源、糧食和金融造成嚴重衝擊,但是中國因為購買俄羅斯原油及小麥等原物料,經濟衝擊得到相當的緩和。在金融方面,俄羅斯受西方金融制裁而大幅依賴人民幣,因而有助於提升人民幣國際化。再者,2022 年中國在南太平洋區域取得重大進展,和索羅門群島簽署《安全協議》,船隻可停泊該國港口。原本中國想進一步與南太十國簽署《全面協議》,卻在美國快速外交回防下未能成功,可以想見南太平洋區域未來仍然是美中等大國競逐之場域。至於「一帶一路」建設之成果,除了造成沿線國家債務陷阱和主權流失等重大問題之外,在美中「脫鉤」和俄烏戰爭等國際局勢衝擊下,其前景之預測難以樂觀。
至於軍事方面,解放軍加強實戰化訓練,且在中國軍事戰略發展下,必然擴大其在台海周邊和東海、南海等相關區域之軍事存在,預料在演習貼近實戰化之訓練方式下,解放軍未來在台灣周邊海空域之軍事活動將有增無減。其中,解放軍航母編隊「繞台」及穿越台日之間海域,除了測試台灣海空反應及展示武力之外,意味其近海訓練轉為遠海部署,牽制美國與日本之軍事干預,並形成海空常導打擊群。但是,從航空母艦和兩棲攻擊艦的數量和總噸位來看,解放軍仍屬區域性海軍性質。另一方面,中共艦艇數量快速增加,其人才培養之數量和品質恐無法充分支應,且「預算變數」的不確定性也可能增加其建軍之風險,對解放軍海軍「走向深藍」整體發展帶來不利的影響。此外,解放軍在南海空域「以訓促戰」和實施戰巡,主要目的是對抗美國在南海實施的航行自由任務,傳達威嚇意象,並強化其灰色地帶作戰布局,為日後「南海空域」之軍事鬥爭做準備。
最後,鑑於科技領域成為美中對抗之核心,研究者對於習近平時代中國科技體制改革和「天宮」太空站建設加以探討。中國為了達成關鍵核心技術自主,由中央主導推動一系列科技體制改革,如:以科技計畫重新整合和布局、建立國家科技管理平台、重新定位科研主體等,以期成為世界科技強國。但是,中國也面臨對世界自由秩序構成挑戰、挖角海外人才引發各國警覺,以及科研體制鬆綁和習近平抓權性格之矛盾。至於「天宮」太空站建設,則實際說明了中國如何挑戰美國霸權和大國地位,企圖展現中國在科技、軍事、經濟和政治等方面之實力。
總之,本年度報告匯集本院相關研究成果之大成,若能增進絲毫我國對中共各方面現況之瞭解,將是各位著者莫大的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