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中的「混合戰」運用
2022.04.14
瀏覽數
1885
壹、新聞重點
自2014年俄羅斯以民兵結合當地勢力併吞克里米亞以來,俄羅斯與烏克蘭及西方民主國家間的對峙始終未有消弭。烏東地區親俄分子更在俄國支持下成立「頓涅茨克共和國」(Donetsk People’s Republic)與「盧甘斯克共和國」(Luhansk People’s Republic),接受俄國之軍援並持續與基輔的衝突。[1]俄國多次警告北約不得「東擴」,並將此視為不可跨越的底線;北約主要領導者美國則拒絕提供此項保證,並強調會遵循成員國意願及民主機制審視新成員國加入。整體危機中的幾個重要戰役,包含2014年的克里米亞吞併,以及烏克蘭政府軍與頓巴斯(Donbas)民兵間的衝突,包含當前俄國進軍烏克蘭下,「混合戰」都是俄國的主要攻擊手段,本文嘗試解析整體事件中「混合戰」手段運用,及其對於我國就安全意涵上的參考價值。
貳、安全意涵
一、「混合戰」中軍事戰的作為
此次入侵的實際軍事作為,俄國首先以「軍演」為名展開部隊調動,但軍演後部隊並未回防駐地,而是在烏克蘭邊境停留並且駐紮、興建營舍等,[2]隨之而來的是更多的軍事集結,[3]配合外交的聲討與輿論塑造,公開指責烏國侵犯俄國國家利益等。同時,在俄國進行軍事部署與外交指控的同時,其網路戰、宣傳戰皆仍持續進行。即便正在進行大規模軍事調動與部署,克林姆林宮仍對外指控西方世界對於俄國將入侵烏克蘭的說法都是在讓情勢升高的不負責任作為。[4]
北京冬季奧運結束後隔天,2月21日,普欽透過電視轉播向世界宣告將簽署杜馬通過的法令,並承認烏東二共和國的主權地位;24日,普欽指示俄國防部派軍進入烏克蘭協助二區域進行「維和行動」,接著空襲烏克蘭重要據點藉以消除烏國空防力量;最後以混編戰術營從上述部署地點,由坦克為主的機械化部隊採行閃電戰術,以大規模火力壓制烏軍反擊,從白俄羅斯方向、蘇梅(Sumy)與米達列斯(Kharkiv)方向、烏東佔領的兩區、克里米亞半島,以及奧德薩(Odessa)四個方向,嘗試沿著聶伯河直取基輔進行包圍;與此同時,俄國或可說親俄分子同時在基輔等重要大城進行破壞與滲透。[5]
二、「混合戰」中網路戰的作為
自2014年克里米亞衝突以來,俄國透過「混合戰」運用展開對烏克蘭包含烏東及其他地區的攻勢,而網路攻擊背後的行為者雖難被區分究竟為國家、團體或個人所為,但攻擊後多國仍經由蛛絲馬跡將來源指向莫斯科。實際作為包含,透過常見的 Windows突破訪問權限工具「Mimikatz」,用以竊得憑證後大規模入侵電力公司系統;或透過「NotPetya」假勒索真破壞的程式使烏克蘭的郵局、銀行、地鐵、支付系統甚至電力系統皆受嚴重打擊。「NotPetya」偽裝成勒索軟體,其運作模式違反一般勒索駭客重視贖金取得會留下聯繫線索或匯款資訊的特性,甚至實際支付贖金後也仍造成資料永久且不可逆的破壞,並由於全球受害的對象有高達60% 皆是烏克蘭基礎設施,因此專家將源頭直指莫斯科認為是假勒索真破壞的網路戰手法。[6]
在2022年初俄國進行軍事部署同時業已開展新一輪網路攻擊,透過「分散式阻斷服務(DDoS)」攻擊烏國的政府單位及銀行等,企圖造成社會內部動盪。在第一波 DDoS 攻擊後,隨之而來的是名為「HermeticWiper」的惡意數據清除軟體,資安公司認為此種針對烏國的攻擊恐已進行一段時間。[7]在「HermeticWiper」 攻擊的同時,也有另一個編碼程度較為簡單的惡意軟體「PartyTicket」與之進行搭配,但被認為只是為了占用受害者的系統資源以利「HermeticWiper」的攻擊能更有效進行。[8]以網路行動而言,當前仍未見有較大規模的硬殺,例如先前針對電廠,抑或是其他關鍵基礎設施等的攻擊,此點或與俄軍想同步進行宣傳戰有關。另一方面,烏國則公開號召全球有志之士共同加入「網路戰隊(IT Army)」,並定期公告俄國目標供成員對俄國進行網攻。[9]
三、「混合戰」中輿論與宣傳戰的作為
自2015年起,克林姆林宮就不斷對世界宣告烏克蘭正在成為「新納粹主義」的溫床,[10]尤其指控2014年成立駐紮於馬里烏波爾城(Mariupol)對抗俄軍的亞速營(Azov Battalion)更是極端民族主義、白人至上主義及新納粹主義的堡壘;與俄國有特殊歷史、文化與認同情節的二區域更是俄國宣傳戰的重點。在入侵上述二區域後,俄國關閉當地烏克蘭語的媒體僅留下俄語頻道用以限制居民資訊來源,控制其觀點與莫斯科一致。[11]此外,聖彼得堡與烏東地區反抗分子製作一系列被認為是造假的影片,主要目的是附和莫斯克指控親烏分子在烏東地區犯下各種極端犯罪與種族、反人類等罪刑的指控,並且這些資訊透過媒體與駭客進行散布。[12]在「反西方」、「基輔威脅」、「極端主義」的威脅下,俄國進軍克里米亞與烏東地區時,在俄國國內與此二區皆未遭到太大阻礙。
2022年入侵烏克蘭前的輿論戰,俄國依靠相同手法操控國內民眾對烏克蘭的看法。當俄國準備入侵時,國內對烏的好感度明顯降低,除上述包含極端主義指控外,更譴責烏國多次違反《明斯克協議》在烏東挑起流血衝突;俄國國內極右派脫口秀主持人早在節目多次宣傳,當烏克蘭尋求加入北約時,莫斯科應毫不猶豫以軍事打擊懲罰這種行為,[13]顯然企圖透過娛樂節目效果進行輿論形塑。對於此次的入侵,克林姆林宮再次加強輿論與新聞的用詞控管,所有說法都必須要以普欽的「特殊軍事行動(special military operations)」為主,戰爭、入侵、攻擊等用語都會被視為違反莫斯科政策而遭受管制。[14]
此次俄國入侵期間,在各大社群媒體及俄國公司通訊平台 Telegram出現大量假帳號,以宣傳烏國政府崩潰、總統出逃、俄國包圍基輔、烏克蘭針對烏東民眾展開大規模非人道攻擊,或是俄國出兵目標是針對激進分子而非烏國人民等不實訊息,[15]一方面正當化俄國在烏國境內「維和行動」的說法,二方面瓦解烏國民眾及部隊的抵抗心防。然而在國際社群的幫助下,網路開始出現各種非官方組織的「事實查核」,甚至教導民眾如何分辨假訊息的跡象。[16]
另一方面,烏克蘭則是透過總統、部長直接以手機拍攝簡單卻真實的影片,透過西方媒體或平台傳遞烏克蘭勇者無懼的形象,[17]並且國防部與國安單位直接以 Facebook、Twitter 等社群媒體藉文字、圖片及影片等,向世界紀錄烏國奮勇抵抗的英勇、俄國無差別攻擊的殘暴以及俄軍節節敗退的戰情,這可以被視為烏克蘭針對俄羅斯以及全世界所做的「反輿論戰」的作法,但其中也不乏有待查證的疑似造假手法,但其主要目的乃透過此作為大量抵銷俄國宣傳及輿論戰所企圖達成之目的。
參、趨勢研判
一、網路與輿論戰或因軍事受阻連帶受挫
由於網路無國界,加上公、私領域難有清楚區分,上述的網路攻擊雖主要目標是烏克蘭,卻也在全球各地造成數億美元的經濟損失。當前戰爭下,俄國之所以未對烏克蘭進行大規模斷網或網路攻擊,推估為以下三個因素:俄國對於自我軍事行動過於自信,因此想透過網路將摧枯拉朽的軍事形象快速向烏克蘭以及其他世界傳遞,除阻斷他國介入的可能,還兼摧毀烏克蘭的心防。
根據烏克蘭提供的情資,普欽原有計畫是在48小時內占領基輔在內的烏國四大城市,進而逼迫澤連斯基簽署投降協議並建立親俄政權。[18]若按此構想,俄軍顯然想複製波灣戰爭由媒體大規模報導美軍空襲伊拉克,接著以坦克閃電戰術直取巴格達的案例,以媒體與網路社群傳播宣傳俄軍攻勢以達成上述目的。
其次,由於上述2014年後烏國遭受大量網路攻擊,甚至關鍵基礎設施遭破壞,因此烏國一方面加強核心網路保護能力,二方面透過北約或西方技術交流與支援進行能力提升與聯防,因此除部分有效防禦俄國的網路行動外,甚至有餘裕可向其進行反擊。而當俄國的實際軍事作為一再受挫,輿論與宣傳戰失去可以包裝的樣本與題材,自然難以有效發揮影響;再者,烏國以捍衛「歐洲」與「自由世界」為號召組成IT Army,提供目標給烏國以外之駭客對俄國進行攻擊,某種程度也對俄國造成一定打擊。
身為進攻方,俄軍實際上會比烏軍更需要建立部隊之間的聯繫與協同作戰;雖然整體協同作戰的能力在此次戰鬥過程備受質疑,但部隊間協調甚至與後勤補給間的協調決定了戰役的成敗,而當俄國進行大規模電子或頻譜壓制時,前線作戰的俄軍也將身受其害而與後方失聯,因此基於實際作戰需求也促使俄國並未發動大規模斷電、斷網等作為。在軍事行動未有實質進展的前提,網路或輿論戰將缺乏實質題材而受挫,難以對軍事行動有所助益。
二、社群媒體與通訊平台成另一變項
「混合戰」是正規戰的補充手段,用以加強正規戰所能造成的傷害、使敵方處於更不利的戰略環境,或者用以提升自我戰略環境之優勢。無論俄國對烏克蘭、或中國對台灣的「混合戰」,由於法規與監管逐漸嚴謹,過去透過電視台或官方媒體散布特定立場新聞的做法已逐漸下降,社群媒體、通訊以及網路等難由公權力監管之平台取而代之成為認知作戰發起與發酵的溫床。俄國入侵期間,Facebook、Twitter、Instagram、內容農場等社群,Line、Telegram等通訊平台,甚至 YouTube 影音頻道等出現大量假帳號、加速散佈的機器人帳號等,使一般民眾在人手一機的時代更易於受到認知戰的即時影響,而混淆部分真實的資訊也令常人難以判斷。
作為上述媒體擁有者,此類大型跨國企業似對於何謂「真實」與「虛假」也有了如同政府般的公權力,卻又難受到如政府或傳統媒體的監管。尤其這些媒體運作背後牽涉的是複雜「演算法」以及相對的金流關係,以人民幣或盧布收買境內行為者亦非難事。如同烏克蘭,以中國對台的可能攻勢而言,戰端一開,可以想見隨之而來的是排山倒海的「混合戰」攻勢,用以動搖民心士氣並造成社會動盪。因此,這次俄烏戰事對於「混合戰」的社群媒體與通訊平台操作,值得我方持續關注與檢視。
[1] Andrew E. Kramer, “Fighting Escalates in Eastern Ukraine, Signaling the End to Another Cease-Fire,” The New York Times, March 30, 2021, https://nyti.ms/3gyC30v.
[2] Eugene Rumer, “Even a Major Military Exercise Like Zapad Can’t Fix Some of the Biggest Security Challenges Facing Russia,”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September 21, 2021, https://bit.ly/3IRPZPO.
[3] “Satellite Images Show Russia Still Building up Forces Near Ukraine,” Reuters, December 24, 2021, https://reut.rs/3CnmQta.
[4] “Vladimir Kuznetsov, Nancy Cook, U.S. Ramps Up Ukraine Warnings as Russia Denies Invasion Plans,” Bloomberg, February 17, 2022, https://bloom.bg/3pLBiWM.
[5] Lily Hyde, “Saboteurs Spark Suspicion and Solidarity in Kyiv,” Politico, February 26, 2022, https://politi.co/3CoXriH.
[6] Iain Thomson,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About the Petya, er, NotPetya Nasty Trashing PCs Worldwide,” The Register, June 28, 2017, https://bit.ly/3HDkTtI.
[7] HermeticWiper, “New Data‑wiping Malware Hits Ukraine,” Editor of WeLiveSecurity, February 24, 2022, https://bit.ly/3Kc3Osn.
[8] Juan Andrés Guerrero-Saade, “HermeticWiper | New Destructive Malware Used In Cyber Attacks on Ukraine,” Sentinel Labs, February 23, 2022, https://bit.ly/35HJkc7.
[9] “Ukraine Creates ‘IT Army’ – Aays ‘Hack these Russian Companies’,” The Stack, February 26. 2022. https://bit.ly/3vOeObu.
[10] “В МИД РФ назвали Украину «полигоном неонацизма»,” NTV Russia, December 17, 2015, https://bit.ly/3hDvY3o.
[11] 吳宗翰,〈情緒政治與不對稱戰:以2014年烏克蘭危機為例〉,《國防情勢特刊——不對稱防衛的思維與應用特輯》,財團法人國防安全研究院,頁62。
[12] Andrei Soshnikov, “Inside a Pro-Russia Propaganda Machine in Ukraine,” BBC, November 13, 2017, https://bbc.in/3vHqLQf.
[13] Roman Goncharenko, “How Russian Media Outlets are Preparing an Attack on Ukraine,” Deutsche Welle, February 16, 2022, https://bit.ly/3KxH8Dp.
[14] Andrew Roth, “‘Don’t Call it a War’ – Propaganda Filters the Truth about Ukraine on Russian Media,” The Guardian, February 26, 2022, https://bit.ly/3sEgHp9.
[15] Rebecca Kern, Mark Scott, and Clothilde Goujard, “Social Media Platforms on the Defensive as Russian-based Disinformation about Ukraine Spreads,” Politico, February 24. 2022, https://politi.co/35rYD97.
[16] Melissa De Witte, “Seven Tips for Spotting Disinformation Related to the Russia-Ukraine Conflict,” Stanford News, March 3, 2022, https://stanford.io/3sCuXim; Alan Yuhas, “Russian Propaganda over Crimea and the Ukraine: How Does it Work?,” The Guardian, March 17, 2014, https://bit.ly/3sHZyv6.
[17] Vera Bergengruen, “How Putin Is Losing at His Own Disinformation Game in Ukraine,” TIME, February 25, 2022, https://bit.ly/3hLRNO7.
[18] Larisa Brown, “Ukraine Resistance Shatters Putin’s Plan for Victory in 48 Hours,” The Times, February 28, 2022, https://bit.ly/3sUpWB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