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欲推出新晶片管制:美中科技戰衝突升高
2023.07.27
瀏覽數
4285
壹、新聞重點
《華爾街日報》2023 年 6 月 27 日報導, 美國政府可能對中國出口人工智慧( AI) 晶片推出新一波限制, 最快將在 7 月份實施, 包括輝達( Nvidia) 、超微( AMD)及英特爾( Intel) 等晶片製造商將被限制。相較於去年年底禁止高階 AI 與伺服器晶片出口中國的規定, 這次美國可能擴大禁止範圍, 這代表輝達為了中國市場特別降低規格的「 客供」A800, 或是其他降規後的輝達 H800 以及英特爾部分產品都將被納入這次的管制。[1]
此消息傳出後 AI 概念股大受波及, 輝達於 29 日發出聲明, 其財務長更說出重話, 強調此政策若真正實施不僅將嚴重影響輝達未來財務狀況, 亦將導致美國晶片產業永久失去在世界最大市場競爭和領先的機會, 長遠來看將對美國帶來巨大損失。[2]
美國政府為何在此時考慮擴大禁令? 上述的禁令極可能對美國的半導體與高科技產業造成衝擊, 而中國雖然在AI 軟體發展, 特別是人臉辨識上發展迅速, 也有大數據蒐集與利用的優勢, 但總體而言中國在 AI 的發展上仍舊與領先的美國有一段距離。[3]換言之,若是單就科技與產業層面來看, 美國政府看似推出了傷人不利己的政策。 以下將簡 述美國思考對中國實施更加嚴格的 AI 晶片禁令的戰略邏輯, 及美中先進科技競爭的可能發展。
貳、安全意涵
一、全面圍堵:美國先進科技戰略思維轉變
美國自 2018 年以來實施一連串的半導體禁令,在前期這些禁令主要針對特定中國企業,限制美國企業將晶片以及零件銷售給列入管制名單的企業。但 2022 年 10 月份的禁令則大幅度擴展了禁令的範圍——凡是使用美國技術的公司都需配合禁令,且限制的項目涵蓋晶片成品、設備、技術、甚至人才,其目的要積極遏止中國在先進晶片的發展——不再只是避免中國崛起,而是要讓中國與美國為首的世界半導體強權之間的差距持續擴大,確保中國永遠都追趕不上。[4]此禁令因而對中國半導體發展產生關鍵性的衝擊。
習近平上任後,中共就將半導體等先進科技視為關鍵,甚至很早就將先進科技與國家安全相聯結,並以科技國產化為終極目標。2014 年 6 月 9 日,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的開幕典禮講話時指出,「只有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我們沒有別的選擇, 非走自主創新道路不可」。[5]這樣的思維在美國對中國的中興集團實施制裁後更加明顯。2018 年 7 月 21 日,習近平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強調,「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對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必須切實……把科技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6]
不過美國一直到了近年才開始從地緣政治的角度看待半導體及 相關先進科技,並因此調整其策略。美國的思維轉變與下列原因有 關。第一、中國在科技產業實施的巨額補貼、快速併購,並透過反 壟斷等法律行政手段對外國企業施壓,強制技術移轉,甚至在本土 企業茁壯後將外國企業逐出市場等手段幫助本土產業快速崛起,不 僅危害到美國企業的利益也造成了中國科技產業的崛起及後續競爭。半導體而言,中國已是成熟製程的要角之一,2019 年的分析指出, 中國在 45 奈米以上的晶片產量佔全球的 23%,28 至 45 奈米則占了全球 19%,兩者皆高於美國的產能占比。[7]
第二、中共在「十九大」提出「加快軍事智能化發展」,大數據、量子力學、特別是 AI 成為解放軍智能化發展的重點項目,加上中共自 2015 年起強調軍民融合為國家戰略,「十九大」更指出黨國將高度重視並主導軍民融合的整體戰略,這些策略的實施代表著中共可 藉由與外國科技產業的互動快速學習先進技術與設備,並將這些學 習應用在其軍事及武器科技上,若成功中共將快速提升其軍事實力 並超越美國。
二、困獸之鬥:中國以加快科技國產化因應
2022 年 10 月的美國禁令反而加深中共達到先進科技國產化的決心。「二十大」報告顯示,黨在科技發展中將扮演戰略設定與資源統籌分配的關鍵角色,領導政府部門、學界與業界達到科技創新與科 技自主目標。今年 3 月,國務院宣布重新組建科技部,而中共中央、國務院宣布《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包括組建中央科技委員會, 落實黨對科技發展工作的領導以及推動舉國體制達到自立自強的目 標。同時也有消息傳出,中共將針對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華為 等特定廠商提供補貼,不僅放寬對這些企業的補貼條件,更宣布補 貼將無上限。[8]上述的機構改革與新的補貼措施可能緩解中國半導體 產業存在已久的資源配置不當以及地方政府補貼亂象的結構性問題, [9]幫助有實力的企業提升其科技研發的能力,強化中國在半導體甚至 AI 部份的技術。
此外,中國並非完全無法在 AI 技術尋求突破,實現國產化。外媒報導,中國雖然自去年 10 月禁令後無法使用最先進的晶片,但輝達客製的 A800 以及 H800 依舊比中國自製的晶片好。[10]雖說這些晶片速度較慢,成本也較高,但在中共「舉國體制」之下,加上更精準的補貼以及資源的配置,企業可以砸錢買更多的晶片來完成 AI 訓練以及相關研發。中共的野心以及其政策可能會幫助中國在 AI 科技方面取得進展,縮短與美國之間的差距,促使美方考慮推出更嚴格的禁令因應。
參、趨勢研判
中國科技脫鉤形勢已成 美中踏入「修昔底德陷阱」?
中國官方近期宣布,8 月 1 日起將管制鎵和鍺及其化學物出口。鎵和鍺廣泛用於太陽能板、雷射、夜視鏡和計算機晶片等產品中,實施後將可能大幅增加晶片的生產成本,因而被外界視為中國針對近期美國晶片出口禁令做出反擊。11此舉顯示中共已決心以硬碰硬回應美方的限制,再加上近期中共的一系列政策,中國在半導體與 AI 等先進科技上已逐漸與全世界脫鉤。雖說目前還無法確定美國是否會採取上述的禁令,但美中近年來在半導體及 AI 科技之間的互動顯示,中國在半導體科技上的崛起引發美國的關注與反制,反而加速中共在半導體的投注,中國脫鉤的情勢不僅已形成,中共也開始反制美國。兩者似乎已踏入「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美中在先進科技上恐不免於一戰。
[1]李書良,〈美國擬擴大禁止 AI 晶片賣給中國 輝達 A800 恐無法登陸〉,《工商時報》,2023 年 6 月 29 日,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30629000119-260202?chdtv。
[2]莊貿捷,〈白宮傳擴大對中 AI 晶片禁令,輝達警告將打擊美國晶片產業、永遠失去中國市場〉, 《關鍵評論》,2023 年 6 月 29 日,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87863。
[3]Daniel Castro and Michael McLaughlin, “Who is Winning the AI Race: China, the EU, or the United States?—2021 Updat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Foundation, January 5, 2021, https://itif.org/publications/2021/01/25/who-winning-ai-race-china-eu-or-united-states-2021-update/.
[4]Gregory C. Allen, “China’s New Strategy for Waging the Microchip Tech War,”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May 3, 2023, https://www.csis.org/analysis/chinas-new-strategy-waging- microchip-tech-war.
[5]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人民 網》,2014 年 6 月 9 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610/c1024-25125483.html。
[6]〈習近平:提高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 為我國發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人民網》,2018 年 7 月 14 日,http://cpc.people.com.cn/BIG5/n1/2018/0714/c64094-30146941.html。
[7]林佳宜,〈新冠疫情下的半導體產業供應鏈發展現況〉,《國防安全雙週報》,第 38 期(2021 年 10 月 1 日),頁 9,https://indsr.org.tw/respublicationcon?uid=12&resid=829&pid=1459。
[8]劉忠勇,〈FT:中國大陸將向關鍵半導體業者提供「無上限」補貼〉,《經濟日報》,2023 年 3 月 21 日,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599/7046172。
[9]湯士萱,〈中國大陸推動半導體產業之發展與影響〉,國家發展委員會,2021 年 9 月 7 日, https://reurl.cc/zYKLyk
[10]〈美國對中國晶片戰 業內人士:減緩發展影響有限〉,《中央社》, 2023 年 5 月 4 日, https://www.cna.com.tw/news/ait/202305040278.aspx。
[11]〈晶片製造關鍵金屬 中國 8 月起禁出口 〉,《 自由財經 》, 2023 年 7 月 4 日, 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4352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