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定位系統的篡改與全球對俄制裁現況觀察
2023.07.27
瀏覽數
5775
壹、新聞重點
2023 年 5 月底,美國《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揭露,今 年 2 月一艘懸掛賴比瑞亞國籍船旗,實際由中國操作的「國泰鳳凰 (Cathay Phoenix)」號大型油輪,在日本海極度不尋常的「徘徊」與「原地打轉」一段時間;後續藉衛星偵照發現,疑似該船刻意 「竄改(spoofing)」定位系統,擾亂外界對其可能的偵查,實際船隻位置是在俄國遠東的科茲米諾港(Port of Kozmino)。[1]
由於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並且戰事持續,美歐各國紛紛對俄祭出經濟制裁,除將俄國國家銀行逐出「全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使其無法進行跨國交易與匯兌外,更將制裁項目擴及至鑽石、石油天然氣以及軍民兩用的產品與奢侈品等。[2]然制裁能否徹底落實,關乎俄國的戰爭意志能持續多久,及是否有盟友暗中提供協助。
貳、安全意涵
一、制裁後整體石油天然氣輸出未降反升
自 2022 年俄國在入侵烏克蘭,並承認烏國自治區頓內茲克 (Donetsk)與盧甘斯克(Luhansk)的「自決獨立」並將其併入俄國後,歐盟、日本、美國首先祭出一連串制裁,對象包含俄國中央銀行、寡頭、立法者,以及與軍事有關或得以進行軍民兩用生產之企業等;制裁項目則涵蓋金融、貿易、高階電腦、精密機械、電信與航空設備等,台灣亦於第一時間加入晶片制裁的行列。[3]端看俄國在戰前經濟基本高度依靠包含「天然能源」在內的「原料( raw materials)」出口,以帶動整體國內產業的發展,石油、天然氣與煤炭等出口在高峰值期間,甚至佔據俄國全年出口總值的一半。[4]
根據上述研究,戰前俄國出口其石油天然氣目的國以歐洲為大宗,途徑則藉由「海底管線」、「路上管線」以及「海運」等;根據出口目的地統計與分析結果,包含美、日、英、加,以及西北歐與北海諸國等,整體自俄國進口份額自 2022 年 2 月後急遽減少,惟 地中海周邊諸國仍維持約每月 50 萬桶左右的進口,未有明顯變化。 但從海運總體出口運量觀察,俄國「天然能源」自 2022 年 1 月出口 量至今不僅未有減少,甚至在 2023 年的 4 月仍維持有每周 440 萬桶的海運出口量。
二、擾亂海上秩序更使監管困難
從總體進出口的數據觀察,俄國天然能源基本依靠 3 大途徑: 向歐盟國家輸出的「友誼輸油管道」(Druzhba Pipeline)、向亞太國家輸出的「東西伯利亞—太平洋石油管道」(The Eastern Siberia- Pacific Ocean Oil Pipeline, ESPO),以及向全球其他國家與地區輸出的海運。主要制裁影響最大的是向歐盟輸出的「友誼輸油管道」, 對亞太國家輸出的 ESPO 管道,由於日、韓原佔有份額本就不高, 因此中國的加大進口即足以彌補缺額。
但該船之所以竄改其海上定位,並隱藏其進入俄國科茲米諾港蹤跡,主要因素在上述 ESPO 管道係由俄國「國家石油管道運輸公司」(Transneft-Tsentralnaya SIBIR)興建並營運,而該公司已於2022 年的 2 月受美國財政部與歐盟制裁。[5]除此公司外,制裁名單尚包含興建並經營對歐「北溪一號」管線的「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以及俄國最大的碳氫化合物海運公司「現代商」(Sovcomflot)等。
而若他國違反上述制裁並持續藉此管道向俄國進出口能源,不 僅將面臨違反制裁的進一步制裁與懲罰性行動外,更可能面臨西方 國家船運保險公司的高額保費甚至拒絕加保;而海上運輸保險成本 在一般海運約為貨物總價值的 0.5%,但由於上述歐美對俄國的制裁, 導致整體海上運輸保險成本上漲約 11%。[6]因此「竄改」行徑除了為繞過歐美的制裁避免進一步裁罰,但最主要的因素恐怕是避免面臨 高額的保險費用而使總體運費上漲,犧牲俄國本身可獲得的利潤與 利基。
但此種「竄改」行徑,極可能擾亂既有海上航程安排,造成海 上交通危險。雖船隻除定位系統外有其他輔助系統可相互定位,但 仍可能造成其他船隻忽略其存在的危險訊號而致事故產生。重點在 於若有更多船隻採取相關行為,一方面造成海上交通混亂與危險外, 另一方面更挑戰歐美監管的能力,其整體制裁的成本亦勢必升高。
參、趨勢研判
一、避免全球經濟崩盤的兩難政策選項
歐美等國為避免對俄的全面制裁導致全球金融與經濟大規模震盪,美財政部與歐洲祭出所謂「價格上限」政策(Price Cap),亦即在俄國原油出口價格低於一定程度的前提下,世界各國仍可從俄國進口相關產品;例如,石油與其產品的每桶上限金額為 100 美元, 而原油則為每桶 45 美元,但整體歐美國家對於海運的進出口禁令仍維繫不變,[7]也因此若造成船運保險成本提高,將使得俄國自身獲利更為下降。
亦即,歐美國家一方面要抑制俄國藉原油出口至歐美賺取利潤, 用以維持對烏戰事;二方面又要確保全球經濟不致因制裁受嚴重衝 擊,而降低自身取得俄國原油的總量。同時,使得較便宜的原油可 以出口至印度、土耳其以及其他中低收入國,才導致前述俄國總體 出口量未降反升的情勢。單從天然能源角度看,俄國整體的輸出總 量上升,但單價維持低點的情形下,或可推測俄國從中獲利的利基 確實受到影響。[8]
二、中俄合作是否真無上限?
反觀中國藉由歐美國家制裁之際,強行推出對俄與中亞地區相關國家的能源與大宗物資交易「人民幣化」,企圖藉此加速人民幣國際化;不僅如此,相關中俄的金屬原料交易並未使用倫敦交易所的定價,而是採行上海期貨交易所的定價,企圖藉中國自身的貿易採購量提高定價的話語權。[9]此外,中國整體自俄國進口的天然能源總量雖增加,但在上述「價格上限」政策的嘉惠下,反而使整體成本低於以往,加上貨幣匯率的波動以及人民幣結算等,基本整體制裁反而使中國受惠。而歐美各國在制裁俄國的能源政策上,保持一致的態度並且採行一致的政策作為,但卻也導致自身難獲取低價並且品質穩定的原油,復以沙國與俄國連袂宣布後續石油減產,預計將持續提升國際市場油價,對歐美各國亦再形成經濟衝擊。
在當前美中經濟與貿易戰的板塊重組過程中,歐美對俄的制裁 反而加深自身的通膨壓力與經濟波動的危機,而中國藉由物美價廉 的俄國原油進口,減緩了對中東石油的依賴、加深了中俄夥伴關係, 卻也形成俄國對中的依賴,提高關係中自身的權力比重;或可說中 國此時的對俄「無上限」合作關係,不全然是「情義相挺」,更像是 權衡算計的結果。
[1]Christiaan Triebert, et al., “Fake Signals and American Insurance: How a Dark Fleet Moves Russian Oil,” The New York Times, May 30, 2023, https://bit.ly/43kpAEg.
[2]BBC Editorial, “What Are the Sanctions on Russia and Are They Hurting Its Economy?” BBC, May 25, 2023, https://bit.ly/45Ucjny.
[3]Minami Funakoshi, Hugh Lawson and Kannaki Deka, “Tracking Sanctions Against Russia-The Latest Sanctions and Actions Taken Against Russia by Countries, Major Companies and Organisations,” Reuters, March 10, 2022, https://bit.ly/3MXMien.
[4]Evgeny Gontmakher, “Russian Exports in Focus-The Structure of Russian Exports in 2020 Shows How Backward its Economy Is. Can the Country Make the Transition away from a Dependence on Fossil Fuels and Meet the Challenges of the Future?” GIS, May 25, 2021, https://bit.ly/3WX7Qwh.
[5]“Specially Designated Nationals and Blocked Persons List,” Office of Foreign Assets Control, https://bit.ly/45PjQUS.
[6]Mia Wallace, “Insurance Rates Jump for Ukraine War-Exposed Business – Report,” Insurance Business, May 31, 2022, https://bit.ly/3J1aOdA.
[7]Eric Van Nostrand, “The Price Cap on Russian Oil: A Progress Report,” US Department of the Treasury, May 18, 2023, https://bit.ly/3qyoxlR.
[8]基於俄國資料的封閉性,世界各國對其總值皆難以進行預測,僅能從市場交易額度與總量進 行估算;但後續牽涉到中俄交易人民幣與盧布計價等複雜因素,因此亦難對總額進行系統性 的統計。相關數據見註 7。
[9]“Factbox: China’s oil, Commodities Import from Russia,” Reuters, May 11, 2023, https://bit.ly/43KcK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