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潛艦科技對我國造艦之效益
2018.07.20
瀏覽數
123
壹、新聞重點
媒體報導6家公司已經為潛艦國造提交規劃書,包括2家美國廠商、2家歐洲廠商、1家印度廠商、與1家日本廠商。印度團隊擁有目前現役潛艦的設計經驗,其提案擁有核能潛艦的設計技術元素(推估應為潛深或靜音),而日本團隊包括擁有在三菱與川崎重工設計經驗的退休工程師,是由美方代表台灣與日方談判帶進來的團隊。華府除了提供行政協調協助之外,先前4月批准潛艦國造的技術行銷許可證,預期將會由通用電力公司提供AN/BYG-1潛艦作戰系統。初步設計工作預計將於2018年底完成,而第1艘潛艦建造工作預計將於2020年開始。
貳、安全意涵
一、核心技術
台灣從荷蘭取得劍龍級潛艦,屬70年代改良的設計,美、印、日3個願意提供潛艦設計與技術團隊,都擁有90年代現代潛艦的科技水準。雖然目前規劃的技術轉移,隨未來局勢的變動具有不確定性,但是仍然有機會提升台灣造船業對水下先進科技的掌握。這些科技包含現代柴油電動機、戰術電腦、聲納、潛望鏡水密技術,以及值得爭取的絕氣推進(Air-Independent Propulsion)系統等「紅區」裝備,也包括操作系統、閥門、金屬材料,螺旋槳等的兩用科技。這都有利於台灣自身的研發工作,也可能產生連動效應,包括增加對國內供應商的外包,從而鼓勵軍事和軍民兩用技術的研發。
二、國外科技對我國造船業的提升
台灣自製潛艦,缺乏特定的專業技術、基礎設施、經驗等。有外國提供的技術轉移協助可為在地工業提供先進軍事技術的經驗、加快未來的發展進程、避免台灣從零開始發展現代軍事造船業。技術轉移可進一步擴展軍備製造必要的基本工業與技術,並對產業創造技術升級等外溢效果。
三、外交協助突顯台美互信
儘管早期美方在軍事技術轉移有美中關係、技術擴散、情報安全的擔憂,華府仍然在台灣軍備自製計劃中,透過技術轉移手段提供援助,甚至代表台灣與日方談判。援助同時還突顯了美方、以及身為中國競爭對手的印度與日本、與兩個歐洲國家提供台灣軍事技術援助的意願。這都展現台灣強化保密、反制滲透的成效,以及台美雙方互信的提升。
參、趨勢研判
一、反制中國海權
潛艦國造與其它軍事自製計劃的持續成功將加強台灣的軍備整備,可更加乘嚇阻中國對台軍事行動,對中國擴張海權的威脅可產生戰略制衡,包括航艦在台灣海峽的挑釁行動、南中國海的主張和軍事化,並協助潛在盟國維持第一島鏈的控制等。
二、提升台灣在區域安全地位
由於我國國際外交地位的敏感性,台灣參與亞太地區安全合作經常受限。前述提供協助的3個已知國家也恰好是「自由與開放的印太區域」戰略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Quad)中的3個成員,表明這3個友好國有支持台灣在亞太地區安全扮演更重要角色的意願。潛艦國造如果成功,將來也能提升國軍的戰略價值,可與鄰國在亞太地區安全領域合作更密切。
三、潛艦國造對經濟的效益
潛艦國造與其它國內研發製造計畫的進展可促進台灣的國防經濟進一步升級。僅建造國產潛艦艦隊將涉及大量包商和中小型企業,年內可帶動的相關產業產值,依照公開資料將有2000億至4000億元規模,台船公司將公告招考200人,洛馬公司未來在台組裝新戰略系統預估可提供300個工作機會,未來外溢效果將可增長。雖然台灣成為軍備出口國的可能性較低,但包商和中小企業吸取的技術及經驗可結合台灣強大的高科技製造業,創造軍民兩用技術在國內外商用市場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