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加強管控網路自媒體
2018.11.30
瀏覽數
87
壹、新聞重點
2018年11月10日,中國央視節目《焦點訪談》發聲批評中國網路自媒體亂象,《人民日報》也刊發文章,批判中國網路自媒體社會危害問題。11月12日,中國國家網信辦指出自媒體整治行動專案,自10月20日執行至今,已查封9800個網路自媒體帳號,並約談微信、微博等網路自媒體平台業者,對平台管理缺失提出嚴重警告。[1]
11月15日,中國國家網信辦和公安部聯合發布《具有輿論屬性或社會動員能力的互聯網信息服務安全評估規定》,針對包括部落格、論壇、公眾帳號、網路直播、聊天室及通訊群組等網路資訊服務,以及提供公眾輿論表達管道,或具有發動社會公眾從事特定活動能力的其他網路資訊服務,規定自11月30日起,加強網路平台自身的安全管理評估。[2]
貳、安全意涵
一、網路自媒體打破中國政府由上而下輿論傳播
自媒體(we media)是全球化下網路科技的產物,也是公眾分享事實與資訊的新興輿論傳播途徑。[3] 就傳播主體而論,自媒體不同於傳統媒體如報紙、電視,也相異於以網路為媒介的新媒體如電子報、新聞網站,其不再經由專業的新聞機構與工作者所控管,而是透過網路論壇、部落格等網路社群媒體分享資訊,強調個人直接的發聲。另一方面,以傳播方式來說,自媒體也顛覆了傳統一對多的單一線性傳播,形成一對一、一對多與多對多的多元傳播模式。由此觀之,在中國官方過去壟斷輿論傳播管道,以及持續限縮網路言論空間的政治背景下,網路自媒體百花齊放的特性,打破了中國政府監管下輿論宣傳的格局。
二、網路自媒體社會動員造成中國政府維穩壓力
網路自媒體的傳播性質與影響力,牽動著中國網民線上輿論情緒,更進一步轉化為中國社會動員的動力。例如2018年6月,中國鎮江老兵維權事件,便是以網路自媒體-微信做為社會動員基地,大量傳發維權相關資訊、新聞與影片,並傳遞號召與集結的訊息,鼓勵更多民眾前往聲援,使整起事件擴大為全國性的維權運動。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政府對此施行一貫的網路封鎖,但微信在初期卻罕見地無法完全被禁封,顯示網路自媒體的社會動員能力,成為中國政府社會維穩的一大挑戰。此次中國網監單位與公安部門聯合出手整肅自媒體,並推出網路平台安全評估新規,規範具有輿論性質及社會動員能力的網路平台業者,針對網路平台中違法有害資訊,進行防範措施與記錄留存,以強化自媒體社會動員的事前預防效果。
參、趨勢研判
一、網路平台自我監督將成為中國政府網控常態
中國政府面對自媒體對於政權穩定的威脅,強調「自媒體並非法外之地」,從官媒的議題引導,到行政的執法整頓如刪除帳號、約談業者等。此次新規突顯網路自媒體平台業者的管理角色,要求業者提交安全評估報告,內容包含用戶帳號登錄日誌資訊、發布內容紀錄保存,以及要求自媒體平台業者,配合政府執法提供技術支援,必要時執法機關還可至業者公司所在地,進行現場檢查。顯示中國政府的網路監管政策,透過規定網路平台自我監督與審查,要求網路平台業者提供資訊與技術,使中國政府得以更深入地滲透網路輿論傳播,此將成為中國官方網路控制政策之常態。
二、中國政府將擴大監管境外網路自媒體
中國政府進一步加強對網路自媒體的監控力度,不只限於國內自媒體,甚至將輿論審查之手,伸向境外網路自媒體平台。例如2018年11月,中國政府強迫多名異議與維權人士,關閉境外自媒體-推特(twitter)帳號,並要求逐條刪除推文。值得注意的是,推特做為中國海內、外異議人士最主要的自媒體發聲管道,早已引起中國政府的關注,中國官方過去對於國外網路自媒體平台,礙於管控權限與技術考量,一直苦無有效壓制之對策,而今祭出強制性行政手段,對其用戶進行約談、拘留,甚至逮捕,已然形成寒蟬效應,長此以往,對於中國自媒體發展的影響,猶待持續觀察。
[1]〈國家網信辦「亮劍」自媒體亂象 依法嚴管將成為常態〉,《人民網》,2018年11月13日,http://media.people.com.cn/BIG5/n1/2018/1113/c40606-30397483.html。
[2]〈具有輿論屬性或社會動員能力的互聯網信息服務安全評估規定〉,《新華網》,2018年11月15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11/15/c_1123719346.htm。
[3]Shayne Bowman, Chris Willis, “We Media:How audiences are shaping the future of news and information,” The Media Center at The American Press Institute, July, 2003, http://www.hypergene.net/wemedia/download/we_media.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