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潛艦前進亞丁灣之政軍意涵
2018.12.07
瀏覽數
146
壹、新聞重點
2018年10月初,《今日印度》(India Today)引述印度國防部人士消息指出,中國派遣039A型元級攻擊潛艦及926型海洋島(舷號864)潛艦支援艦,進入亞丁灣執行反海盜任務。自解放軍海軍執行護航任務至今,已多次派遣潛艦進入印度洋水域。[1]
貳、安全意涵
一、藉參與聯合國行動提升潛艦部隊臨戰自信
中國前海軍司令員劉華清曾表示,潛艦活動不能侷限於黃海和南海,必須到東北、中部太平洋乃至印度洋去發展,為其海外訓練做最好的準備。[2] 2008年中國依聯合國決議執行亞丁灣護航,即著眼於打擊海盜兼具練兵效益的戰略思維。「遠海長航」可以考核潛艦人員的身心適應能力,為潛艦戰力之重點驗證項目。中國潛艦在遠離母港之陌生海域航訓,進行戰備操演,模擬各種突發狀況應處作為,加強潛艦作戰能力,把印度洋和亞丁灣當作潛艦磨練戰技的舞台,有利於提升其臨戰技能與決心自信。
二、以海軍力量保護海上生命線凸顯大國形象
利用亞丁灣海盜肆虐情況,中國將輿論導向其海上生命線遭受嚴重威脅,損害其經濟發展和海洋權益。中國以師出有名的海上行動保護其國家利益,並保障其非洲貿易投資的相對安全。另經由官方媒體刻意宣傳,包裝中國海軍成為海外華人、駐外人員及中資企業安全屏障之形象;透過艦隊與潛艦常態巡弋,鼓吹其遠洋行動能力,向世界傳遞中國實力不斷提升的訊息,形成穩定其海內外經貿市場,及宣揚負責任大國形象之效益。
三、炫示海上行動能力強化軍事威嚇效果
隨著中國海軍不斷發展,其艦船有逐漸在各海域留下航跡的趨勢;其行動亦有應對非傳統安全威脅的傾向。從中國海軍在亞丁灣的行動可看出其海權思想已經改變,基於海外利益拓展及維護海上生命線的需求,並且為了尋求國際社會的認同,其海上行動將以國際法為依據,使其行為更具合法性與正當性。當中國認為其海上生命線受到潛在威脅時,先透過對他國施壓、震懾對方心理與意志,必要時聯合友好國家採取必要手段,維護其國家利益。
參、趨勢研判
一、潛艦遠訓常態化獲得經驗累積
中國潛艦前往亞丁灣,首要工作是在越境航線及陌生海域蒐集水文資料,啟航前更需先對輪電裝備妥善、指管能力及後勤補給做好完整規畫。中國為實踐其「仗在哪打,兵在哪練」的戰略思維,判斷其潛艦在印度洋活動可能常態化,藉潛航越境及參與反海盜任務時機實施情報監偵、水文求取及航道熟悉,亦利用海上互訪機會,蒐整他國艦艇音紋,豐富威脅資料庫,獲得戰術與技術面的經驗累積,對未來戰場的可能情境預做準備。
二、標榜護航名義發展航艦戰鬥群
自中國投入亞丁灣行動開始,其海軍任務已從領海主權維護、支援陸上作戰等舊框架中抽離,轉而投入海外非戰爭軍事行動。觀察中國護航兵力分屬各艦隊主要艦艇及潛艦,可推敲其「海上練兵」已獲得初步成效。隨著遼寧艦(舷號16)加入海軍戰鬥序列,有利於履行其宣稱近海防禦到遠海防衛之戰略轉變,延伸其軍事投射能力。《詹氏防衛週刊》(IHS Jane’s Defence Weekly)報導,中國於吉布地(Djibouti)新建一座450公尺長的碼頭,[3] 可供驅逐艦和大型補給艦靠泊,且該碼頭長度可滿足航艦使用,判斷中國艦艇配合航艦部署於印度洋將更頻繁,使其航艦戰鬥群的戰力逐漸成形。
三、海軍欲將軍事觸角伸向印度洋
潛艦兵力的運用具有戰略意涵,以潛艦反海盜顯然有違常理。研判中國表面上假借護航名義,實際上係以潛艦實施航線勘查,蒐整他國潛艦可能之偵蒐、設伏的海域範圍,配合水面兵力之巡航經驗,為航艦出入印度洋預作規劃。俟中國在吉布地的碼頭設施完工,其航艦戰鬥群極可能頻繁部署於印度洋,意圖擴大在印度洋的影響力。
[1]Sandeep Unnithan, “China positions submarine and rescue vehicle in Indian Ocean,” India Today, October 15, 2018, https://www.indiatoday.in/india/story/china-positions-submarine-and-rescue- vehicle-in-the-indian-ocean-1368286-2018-10-15
[2]劉華清,《劉華清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4年),頁108。
[3]Jeremy Binnie, “China building pier at Djibouti base,” IHS Jane’s Defence Weekly, May 23, 2018,https://www.janes.com/defence/janes-defence-week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