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期
壹、新聞重點
美國陸軍為強化2014年啟動的「太平洋棧道」(Pacific Pathways)部署行動,且欲將該行動聚焦於「多領域作戰」(Multi-Domain Operations)之發展,故計劃部署更多美國本土部隊至太平洋海外駐地,同時也宣稱印太地區2.5萬個島嶼上,都將有美國陸軍加入友軍戰鬥的身影。依據2019年4月7日《星條旗報》(Stars and Stripes)報導,時隔37年之後美軍於4月13-19日首次派遣200名官士兵,前往太平洋棧道之一的帛琉(Palau)參加軍演,除展現美軍維護印太地區之承諾,也透露出強化印太戰略之訊息。而我國「敦睦遠航訓練支隊」的三艘軍艦(磐石軍艦、武昌軍艦、田單軍艦)也恰於4月18-20日造訪帛琉,未來是否有機會參與類似軍演,仍待觀察。[1]
貳、安全意涵
2015年4月8日,時任國防部副部長沃克(Bob Work)在美國陸軍戰爭學院演講時提出「空地整體作戰2.0」(Air-Land Battle 2.0)的概念,希望美國陸軍能藉軍種「跨領域」的融合,突破敵人「反介入區域拒止」(Anti Access/Area Denial, A2/AD)的戰略手段。[2]由於在歷經1990-1991年的「沙漠風暴」(Operation Desert Storm)、2001-2002年的「持續自由」(Operation Enduring Freedom)及2003「自由伊拉克」(Operation Iraqi Freedom)等行動後,潛在敵人早已熟稔美軍現行作戰模式與各階段的兵力運用,故為確保美軍的作戰優勢,勢必要發展新的作戰理論,這也是美國陸軍2016年10月提出朝向「多領域戰鬥」發展的原因。從美軍透露部署地面部隊至太平洋島嶼進行訓練之訊息,以及近期發展「多領域作戰」之事件來看(參見附表1),安全意涵大致有三:
一、美軍強調超越軍種的多維空間作戰
美國前國防部長蓋茨(Robert Gates)於2012年1月在西點軍校講演中指出:「重複另一場阿富汗或伊拉克戰爭的可能性非常低,今後不大可能有機會投入大規模機械化地面戰爭,最有可能發生的高端衝突,將係以海、空軍為主」。2015年1月8日美軍將「空海一體戰」(Air-Sea Battle)之概念更名為「全球公域介入與機動聯合構想」(Joint Concept for Access and Maneuver in the Global Commons)後,無疑讓各界認為美國陸軍在未來戰場的角色逐漸式微。
然美國陸軍於2016年提出「多領域戰鬥」概念後,隨即於2018年編成首支「多領域特遣隊」至海外驗證,2019年4月1日透過《即時防務》(Breaking Defense)之報導,讓世人知道「多領域特遣隊」表現優異,已至少在10場兵棋推演中扭轉局勢(game changer)。這一連串的動作,似乎在向世界宣告美國陸軍仍係未來主導戰場的關鍵,並試圖讓美國海、空軍打破軍種本位主義接受這個最新的作戰概念。[3]「多領域作戰」原先的概念係為了提升陸軍在聯合作戰中的貢獻度,欲打造一支超越聯合作戰的軍種,但其核心確係期許軍種打破藩籬,摒除舊有相互「輸血」支援的觀念,要以合作「造血」的觀念與海、空、水下、網路、太空、電磁頻譜等多維作戰領域緊密地聚合(convergence),進行整體行動。
二、快速兵力投射為「多領域作戰」發展核心
面對中共在西太平洋地區的威脅,美軍必須強化其兵力投射之能力,俾使其軍機、艦能在第一島鏈自由航行,而太平洋地區星羅棋布的島嶼,戰略價值相當高,若能有效掌控,將有助於圍堵中共。以帛琉為例,其地理位置在第一、二島鏈中間,如美軍能在這些島國(嶼)駐紮輪訓,一旦印太地區發生戰事,便可快速集結進行兵力投射。而從「太平洋棧道」計畫自2018年起演習涵蓋國家變少,但駐軍停留時間卻增加的情況可看出,兵力快速投射掌控優勢地理位置已是「多領域作戰」發展之重點方向。
三、強化盟國作戰能力
美國陸軍訓準部於2018年12月出版《2028年美國陸軍多領域作戰》(The U.S. Army in Multi-Domain Operations 2028)手冊,內容提及未來戰場環境更加複雜,故須加強與盟國之關係。為落實其概念,2018年7月「環太平洋多國海上聯合軍演」(RIMPAC),美國陸軍與日、澳盟軍共同進行實彈擊沉演習(SINKEX),以強化盟國「島鏈防禦」能力。而身為美國盟友之一的日本,也在2018年12月出版的《防衛計畫大綱》(National Defense Program Guidelines for FY 2019 and Beyond)中提出自衛隊要發展「多領域作戰」能力,以實際行動支持美軍。[4]
參、趨勢研判
一、多維空間戰場難以掌握作戰重點
「多領域作戰」概念可將未來戰場解讀為多維空間(包括陸、海、空、太空、網絡及電磁頻譜等)及多方位角(沒有主要攻擊方向)。傳統作戰環境,陸軍會假定敵軍主要「接近路線」或我軍主要「攻擊軸線與方向」。但在「多領域作戰」環境,這條路線將更為模糊,或不復存在,因為所謂的主要攻擊可能係遠程火力或網路攻擊,亦可能是電磁頻譜攻擊。因空間多維,故沒有主要攻擊領域;因攻擊來自不同方位角,故找不出主要作戰方向。故對敵我來說,作戰重點極易被混淆。
二、「多領域作戰」將大幅縮短作戰時程
依據美軍《陸軍參考準則出版品作戰類-作戰大綱》(Army Doctrine Reference Publication 3.0, ADRP 3.0-Operations)所示,目前聯合作戰主要分為「形塑戰場」(shape)、「嚇阻敵人」(deter)、「掌握先機」(seize initiative)、「優勢作為」(dominate)、「維穩行動」(stabilize)以及「重建政權」(enable civil authority)等6個階段。依美軍過去作戰經驗觀察,「形塑戰場」階段會進行「地毯式」的情報蒐集及熟悉戰場知覺(battlefield awareness);「嚇阻敵人」階段則以海、空火力先期威懾敵方創造有利態勢;「掌握先機」階段將在海、空優勢下以兵力向敵方推進尋求決戰;「優勢作為」階段則進行主要作戰(decisive operation)與敵遂行決戰。然美國陸軍為發展「多領域作戰」能力,2018年7月成立首支「多領域特遣隊」,隨即於2019年在特遣隊內建立一支可整合「情報、資訊、網路、電戰與太空」(Intelligence, Information, Cyber, Electronic Warfare, & Space, I2CEWS)的營級分遣隊(detachment),未來將專司美國陸軍在印太地區「陸、海、空、太空、網路與電磁頻譜」等作戰領域的行動。[5]I2CEWS分遣隊不僅可持續蒐集情報,還能干擾敵方雷達、網路防護等系統,亦可主動利用網路與電戰手段癱瘓敵軍作戰系統,比起地面部隊投射兵力之能力更為快速、彈性。此種作戰模式在「多領域作戰」環境,推測將能同步進行「形塑戰場」或「優勢作為」等階段。換言之,未來敵我兵、火力正式交鋒前,衝突或戰爭幾乎就已宣告結束,作戰時程將大幅縮短。
三、美國與盟國在多領域作戰之合作將更為密切
從美軍2018年於環太平洋演習與日、澳進行實彈擊沉演習,以及2019年4月部署地面部隊至帛琉進行軍演,可推測未來印太地區如韓國、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等國都將會是美國驗證「多領域作戰」的合作國家。而多年來,美軍所提出的作戰理論,大多受各國推崇並跟進發展,如1997年提出的「軍事決策程序」(Military Decision Making Process, MDMP),直至現在日、韓、菲律賓、馬來西亞及台灣等國都仍在使用。故能推測,未來會有更多國家跟進發展「多領域作戰」能力。
國軍未來能否與美軍共同驗證「多領域作戰」,尚不得而知。然台灣係第一島鏈之樞紐,位處重要戰略地理位置,國軍能否順利發展「多領域作戰」,將會是「島鏈防禦」成功的關鍵之一。2019年4月4日《聯合新聞網》指出:「國軍將整編聯合兵種營,並於營內增設海、空軍、陸航聯絡官與UAV無人機圖資分析官,以及增編火力支援連(納編迫砲排、反裝甲飛彈排、刺針飛彈排及狙擊組)」。此番變革如為屬實,將是國軍朝「多領域作戰」發展的轉捩點,未來編成及驗證狀況如何仍需持續觀察。
附表、美軍多領域作戰發展事件
日期
|
事件內容
|
2016.10
|
時任陸軍訓準部指揮官帕金斯上將在陸軍年會宣布美軍將發展「多領域戰鬥」。
|
2016.11
|
陸軍表示將在太平洋司令部及歐洲司令部進行初步「多領域戰鬥」兵棋推演。
|
2017.3
|
陸軍聲明發展「多領域戰鬥」需要跨軍種磨合。
|
2017.4
|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為「多領域戰鬥」概念進行機敏性兵棋推演。
|
2017.5
|
陸軍正建立一支新的戰鬥單位─「多領域作戰特遣隊」。
|
2017.12
|
陸軍訓準部發行《多領域戰鬥:21世紀兵種協同》白皮書。
|
2018.1
|
美國陸、空軍欲研擬「多領域戰鬥」準則。
|
2018.4
|
軍種對多領域「戰鬥」或是「作戰」之名稱進行爭議。
|
2018.5
|
「多領域戰鬥」更名為「多領域作戰」。
|
2018.7
|
第17野戰砲兵旅為核心組成首支「多領域特遣隊」,並納入「環太平洋軍演」進行驗證。
|
2018.9
|
陸軍辦理「多領域作戰」論壇並規劃推出新的「多領域作戰」戰略。
|
2018.12
|
陸軍訓準部發行《2028美國陸軍多領域作戰》手冊。
|
2019.1
|
美軍於「多領域特遣隊」內成立首支I2CEWS營級分遣隊。
|
2019.3
|
美國陸軍聲明將計畫部署更多位於本土的部隊至太平洋海外駐地。
|
2019.4
|
印太陸軍司令認為「多領域」I2CEWS營級分遣隊在兵推表現亮眼,將會是未來改變戰爭局勢的關鍵。
|
2019.4
|
美國陸軍表示,未來戰爭計畫需與其它軍種及盟國進行無縫的網絡、人工智慧合作。
|
資料來源:陳鈞奎整理自網路公開資料。
[1] 「太平洋棧道」係透過創新和實驗性的多國夥伴合作關係,由美國與各盟國間相互簽約協議,同意美軍在盟國領土上進行移地訓練並與其軍隊實施軍演,以提高美軍的戰備能力。 “US soldiers return to Palau for exercise after 37-year hiatus,” Stars and Stripes, April 7, 2019, https://tinyurl.com/y5rvhdd7; “Army plan would tap thousands of mainland soldiers for short-term Pacific rotations,” Stars and Stripes, March 20, 2019, https://tinyurl.com/y6adlk29;〈敦睦艦隊18日訪帛琉 見證美軍與帛琉警方聯合演習〉,《自由時報》,2019年4月13日,https://m.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2757651。
[2] Kelly McCoy, “The Road to Multi-Domain Battle: An Origin Story,” Modern War Institute, October 27, 2017, https://mwi.usma.edu/road-multi-domain-battle-origin-story/。美軍依據二戰、韓戰、越戰等過往的戰爭經驗,創立了由地面部隊配合陸軍航空、空軍遂行作戰的「空地整體作戰」概念,隨後更新其概念開創了由陸、海、空軍種相互協作的「聯合作戰」理論。2016年提出的「多領域戰鬥」概念,則係指打破軍種及作戰領域的界限,期望各軍種在陸、海、空、太空、網絡及電磁頻譜等領域拓展能力。然「多領域戰鬥」概念提出後,各軍種對其名稱存有疑義,故美國陸軍於2018年5月將其更名為「多領域作戰」。
[3] Sydney J. Freedberg JR., “All Services Sign On To Data Sharing – But Not To Multi-Domain,” Breaking Defense, February 8, 2019, https://breakingdefense.com/2019/02/all-services-sign-on-to-data-sharing-but-not-to-multi-domain/.該文內容表示陸軍、海陸、空軍已對多領域作戰有所共識,但海軍卻未正式對多領域作戰進行背書,顯見海軍似乎仍無法接受這個最新的作戰概念。
[4] “The U.S. Army in Multi-Domain Operations 2028,” U.S. Army Training and Doctrine Command, December 6, 2018, https://publicintelligence.net/usarmy-multidomain-ops-2028/, p. 6; “National Defense Program Guidelines for FY 2019 and beyond,” https://tinyurl.com/yyhew9mz, p. 10.
[5] Colin Clark, “Hack, Jam, Sense & Shoot: Army Creates 1st Multi-Domain Unit,” Breaking Defense, January 24, 2019, https://tinyurl.com/y3mcsgn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