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空軍強化海上遠程打擊能力
2020.03.20
瀏覽數
191
壹、新聞重點
為應付中國及俄羅斯海上擴張,美國空軍擬強化遠程對海打擊能力,除開始部署AGM-158C長程反艦飛彈外,也發展其他空射式反艦武器,如空投水雷、極音速飛彈等。美國空軍參謀長高德芬上將(David Goldfein)2020年3月3日在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作證時指出,除正在部署的AGM-158C外,他不能討論其他發展中的武器,這顯示美國空軍正在發展其他仍屬機密的空射遠程打擊武器。此外,這些反艦武器由轟炸機攜帶,可以發揮其長航程、載彈量大的優勢,強化空軍的制海能力,反制俄羅斯與中國在海上作戰能力及活動,以「由空制海」的不對稱優勢,抵銷俄、中海上擴張。[1]
貳、安全意涵
美國過去也曾使用轟炸機搭載炸彈或魚雷執行制海任務,由空中攻擊水面船艦,後來不再重視,也未發展專用的制海武器。然而中國及俄羅斯海軍不斷擴張,以轟炸機攜帶反艦武器執行「由空制海」任務,日益受到美國空軍重視。不過在空射的遠程對海打擊武器方面,除魚叉反艦飛彈外,目前僅有正在部署的AGM-158C長程空射反艦飛彈。但美國空軍參謀長高德芬上將2020年3月3日在參議院武裝部隊委員會針對2021財政年度預算作證,回覆議員有關空軍武器採購的質疑時指出,有關空軍部署反艦武器,除已採的AGM-158C外,他不能討論其他發展中的武器,媒體認為這顯示美國空軍正在秘密發展其他型式的空射反艦武器。
一、美國空軍尋求其他反艦武器
目前空軍已公開的新式長程反艦武器,僅有甫部署的AGM-158C,可由各型海空軍戰機及轟炸機攜帶,已由B-1轟炸機試射成功,空軍已經採購2,000枚。在非機密的反艦武器方面,預算中提到海軍「快打ER」(Quickstrike-ER)空投式水雷,目前空軍正嘗試將其與空軍武器系統整合。
此外,海軍BGM-109「戰斧」(Tomahawk)巡弋飛彈的反艦衍生型,也有改裝為空射型,在轟炸機上掛載的潛力。空軍也可能整合海軍秘密發展中、被稱為「海龍」計畫(Sea Dragon)的反艦武器,發展空射型。「海龍」計畫可能是一種超音速反艦飛彈,外界對其發展情況所知甚少,計畫始於2012年,2015年開始編列採購預算,2018年進行展示,2019年預算顯示將進行測試,但該年度預算被刪減。海軍另還擁有標準6型多用途飛彈,雖然原任務是艦射防空飛彈,但可以供反艦之用,未來也有可能發展成為空射極音速反艦飛彈。[2]
二、極音速武器將擔負空中反艦任務
美軍目前有數種型式的極音速武器,可能會用以擔任空射反艦武器,其中空軍為「極音速進氣式武器概念」(Hypersonic Air-breathing Weapon Concept, HAWC),由國防先進研究計畫署(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DARPA)領導,空軍可能會發展反艦衍生型。 美國國防部目前有7種極音速武器正在發展中,其中部分仍屬機密項目,其他包括已賦予AGM-183編號的「空射快速反應武器」(Air-launched Rapid Response Weapon, ARRW),以及「極音速傳統打擊武器」(Hypersonic Conventional Strike Weapon,HCSW),兩種都屬於「推進—滑翔」載具(hypersonic boost-gilded vehicle),技術風險較低。其中HCSW是空射型,陸軍的陸射衍生型稱為「長程極音速武器」(Long-Range Hypersonic Weapon, LRHW),海軍的海射衍生型則稱為「傳統敏捷打擊」(Conventional Prompt Strike, CPS)。[3]
在美國國防部的戰略規劃中,極音速武器具有戰術及戰略雙重目的。戰術上,國防部希望獲得新的武器選項,當海軍水面艦隊遭到敵極音速飛彈威脅時,能有相應的反制武器;在戰略上,美國可能將搭載核彈頭,作為嚇阻武器。另有兩種尚無正式名稱,代號為HACM及HCCW,其角色及發展現況仍未被外界知悉。
三、轟炸機將是擔負遠程反艦任務要角
美國空軍將在未來主要海上衝突,特別是在太平洋地區,扮演重要角色。[4] 1921年美國陸軍航空軍准將米契爾(BG William “Billy” Mitchell)以轟炸機擊沉一戰後俘獲的德國戰艦東佛黑斯蘭號(SMS Ostfriesland),使得轟炸機的打擊角色受到重視。由於長航程及載彈量的優勢,B-1等可以攜帶大量反艦飛彈,包括AGM-84魚叉飛彈及AGM-158C的轟炸機重獲重視,特別是執行海上打擊任務所扮演角色。
美國空軍退役中將、米契爾航太研究院(Mitchell Institute for Aerospace Studies)院長德普拉(David A. Deptula)指出,現在於太平洋部署轟炸機,與二戰及冷戰時代的角色十分類似,美國空軍與海軍可以在海上打擊任務中合作。他認為,未來轟炸機還可以配備海軍的「戰斧」巡弋飛彈的反艦型,這將使中國沿岸部署的解放軍海軍艦艇曝露在高度風險之下。1架轟炸機便能攜帶與一艘驅逐艦或潛艦相當數量的反艦飛彈,2架轟炸機則幾乎與一支作戰聯隊的武器數量相當,而且其射程與速度還可在海上任務發揮極大作戰靈活性,其不執行空中加油的最大航程約在2,500至4,500浬之間,可由不受敵威脅的遠方基地起飛,以敵方無法預測的方向,由多個方向同時發動襲擊,使敵猝不及防,增加轟炸機的反艦任務彈性,使轟炸機在海上打擊任務發揮不對稱優勢,強化美國海上打擊的能力。[5]
圖、以美國空中優勢抵銷中國的海上優勢
說明:圖左為2架轟炸機及2艘驅逐艦監視範圍比較,圖右為中國反艦彈道飛彈涵蓋範圍示意圖。 資料來源:舒孝煌擷取自David A. Deptula USAF (Ret.), “Maritime Strike, ” Air Force Magazine, September, 1, 2019, https://www.airforcemag.com/article/maritime-strike/。
參、趨勢研判
中國及俄羅斯海軍快速發展,對美國海上部署威脅日益增加,但美國海軍規模未能大幅提升,近年美國重新聚焦主要海上衝突,特別是太平洋地區,使得反艦作戰及新式反艦武器的發展日益受到重視。由於太平洋海域遼闊,未來美國空軍的遠程對海打擊能力,將由轟炸機搭載反艦武器來執行,此任務由現有B-1、B-2及B-52轟炸機擔負,未來B-21轟炸機服役,加上配備新式的遠程反艦飛彈、發展中的極音速飛彈或超音速反艦飛彈,將可大幅強化美國空軍在遼闊海域的遠程空中對海打擊能力。
一、美海軍無法應付印太地區挑戰
中國近年「反介入/區域拒止」(Anti-Access/Area Denial, A2/AD)發展,對美國海軍在印太地區部署構成極大威脅,除東風21D、東風26等反艦彈道飛彈,威脅美國海軍在西太平洋的部署外,另部署「長劍」系列超音速反艦巡弋飛彈,以及東風17極音速飛彈;解放軍海軍的艦艇數量亦持續增加,由2000年後至今,解放軍海軍艦艇規模增加達60%。除解放軍海軍外,俄羅斯海軍活動日益增加,特別是潛艦,其頻率已接近冷戰時期。且其新式潛艦較過去更安靜,最近也增加在大西洋海域的活動,對美國海軍水面艦威脅大幅增加。[6]
雖然俄中海上的挑戰增加,但由於預算及成本等因素,美國海軍艦隊規模不增反減,遲遲未能達到355艘艦艇的規模。而且美國海軍需全球部署,能運用在印太地區的艦艇數目,更捉襟見肘,因此強化空軍遠程海上打擊能力,協助海軍反制對手海上威脅,也成美軍當務之急。
二、美國轟炸機在印太區域活動將更頻繁
早在1983年,美國空軍即驗證以B-52即攜帶魚叉飛彈協助海軍反制前蘇聯海軍。這項概念是結合海軍的P-3C或E-2預警機,搭配空軍轟炸機執行制海任務。冷戰結束後,美國空軍縮減此一作戰編組的規模,但近期美國空軍轟炸機的長程訓練飛行頻次較過去大幅增加,也與日、印等盟邦進行聯合演習。另外也曾進行實彈投擲訓練,包括試射AGM-158等武器。這除展現對盟邦支持、宣示自由航行權、應對東亞地區局勢變化,而在展示遠距離部署實力時,也在訓練對海洋目標的廣範圍監視及追蹤能力。這些遠程飛行意在對中國釋出訊號,不會對解放軍在周邊的擴張坐視不顧。
三、B-21轟炸機服役強化遠程海上打擊能力
轟炸機可長程飛行,並攜帶較多大型武器,以AGM-158C反艦飛彈為例,美國海軍F/A-18E/F超級大黃蜂(Super Hornet)戰機僅能攜帶2枚,但B-1轟炸機則可攜帶24枚、B-2可掛載16枚、B-52在修改彈艙掛架後,可攜帶20枚、發展中的B-21攜帶能力尚未公開,相關設計細節及作戰能力均未公開,但預計其服役後,以其長航程、載彈能力、匿蹤設計,以及應具備與F-35等相同的監視能力,將有助從空中扼制對手的海上行動。目前AGM-158C僅能由B-1轟炸機攜帶,由於成本考量,B-1等不具匿蹤能力、維持成本高的上一代轟炸機將持續退役,改由新一代的B-21接手。
美國空軍對B-21一直保持神袐,但在1月31日時其發展廠商諾斯洛普格魯曼(Northrop Grumman)突然公布部分實機細節,顯示該機曝光時間已經接近,美國空軍預計今年開始試飛,預計將採購100架,美國空軍已視B-21計畫為高度優先,可能調整部分預算科目,增加B-21採購數量,未來B-21等長程轟炸機,以及新一代長程反艦飛彈,將構成美國印太區域空中打擊的主力,以抵銷俄羅斯及中國海軍的擴張威脅。[7]
[1]Joseph Trevithick, “Air Force Boss Alludes To Work On New Top Secret Air-Launched Anti-Ship Weapons,” the Drive, March 3, 2020, https://www.thedrive.com/the-war-zone/32453/air-force-boss-alludes-to-work-on-new-top-secret-air-launched-anti-ship-weapons.
[2]Steve Trimble, “Document Likely Shows SM-6 Hypersonic Speed, Anti-Surface Role,” Aviation Week, March 12, 2020, https://aviationweek.com/defense-space/missile-defense-weapons/document-likely-shows-sm-6-hypersonic-speed-anti-surface-role.
[3]Steve Trimble, “Clues Emerge In Search For Pentagon’s Classified Hypersonic Programs,” Aviation Week, July 26, 2019, https://aviationweek.com/defense-space/clues-emerge-search-pentagons-classified-hypersonic-programs.
[4]Joseph Trevithick, “New Pentagon Map Shows Huge Scale Of Worrisome Russian and Chinese Naval Operations,” the Drive, February 10, 2020, https://www.thedrive.com/the-war-zone/32145/new-pentagon-map-shows-huge-scale-of-worrisome-russian-and-chinese-naval-operations.
[5]David Deptula, “Maritime Strike,” Air Force Magazine, September, 1, 2019, https://www.airforcemag.com/article/maritime-strike/.
[6]Joseph Trevithick, “Admiral Warns America's East Coast Is No Longer A “Safe Haven” Thanks To Russian Subs,” the Drive, February 4, 2020, https://www.thedrive.com/the-war-zone/32087/admiral-warns-americas-east-coast-is-no-longer-a-safe-haven-thanks-to-russian-subs.
[7]Tyler Rogoway, Joseph Trevithick, “What Secretive Anti-Ship Missile Did China Hack From The U.S. Navy?” the Drive, June 8, 2018, https://www.thedrive.com/the-war-zone/21414/what-supersonic-anti-ship-missile-did-china-hack-from-the-u-s-nav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