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領域作戰概念」下的美軍作戰想定與準則發展方向
2020.03.27
瀏覽數
143
壹、新聞重點
美軍近年最熱門的作戰概念:「多領域作戰」(Multi-domain Operations)最早係由美陸軍於2016年提出。自此以降,各軍種無不卯足勁開發相關系統,並提出對「多領域作戰概念」的詮釋,以擴張自身影響力並爭取更多預算。除了陸軍為「多領域作戰」定調的兩份白皮書,[1]美國空軍參謀長高德芬上將(David Goldfein)於2020年3月5日簽署並發布了關於空軍在「多領域作戰」的「聯合準則備忘錄」(Joint Doctrine Note)。[2]由於美空軍所開發的「先進作戰管理系統」(Advanced Battle Management System, ABMS)率先完成史上首次「多領域作戰」演習,在「多領域作戰」的發展取得領先,因此該「準則備忘錄」對未來美國防部的「多領域作戰」準則的制訂有關鍵意義。
本文試圖從幾個重要的官方文件歸納出美軍對於未來的作戰想定,以及包含如何達成軍種融合、作戰場域、指揮體系變革等準則發展的可能方向。
貳、安全意涵
一、涵蓋全作戰領域的大國間衝突
五角大廈關於「多領域作戰概念」的幾份重要文件,如《多領域戰鬥:21世紀整合兵種》(Multi-Domain Battle: Combined Arms for the 21st Century)白皮書中皆明確指出,美軍未來作戰最大的挑戰來自於以中、俄為首的「旗鼓相當對手」(peer competitors),而不再是恐怖主義等非國家行為者的威脅。[3] 中國與俄羅斯在「陸、海、空、太空、網路」這五大作戰場域皆足以挑戰美軍的優勢地位。以解放軍來說,近年來其戰場覺知能力(situational awareness)大幅增強,搭配運用精確導引武器(precision-guided weapons),能夠限制美軍在海外的武力投射與部署。當美軍的作戰模式高度依賴以網路、衛星通信及海空力量的協作,來確保地面部隊的進展,中、俄便有動機發展對太空、網路空間和電磁頻譜的干擾能力,以期能挫敗美軍的行動。現在,這些美軍長久以來的強項反而變成了潛在的弱點。
經過19年的反恐戰爭,美國的軍力結構已經和發動反恐戰爭之前差異甚大。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麥利(Mark Milley)便憂心地指出,長期的反恐任務,讓美軍在因應可能到來的大國間傳統戰爭顯得捉襟見肘。此種情勢若未能逆轉,美軍將在2035年左右喪失其優勢。這也是五角大廈曾經積極推動「第三次抵銷戰略」(the Third Offset Strategy)的原因。作為各主要軍種所能接受的策略,「多領域作戰概念」強調在所有的作戰領域同時對敵人施加壓力。聚焦於單一作戰域容易為對手突破,多領域的聯合則能創造戰略縱深,讓競爭對手必須同時面臨多重壓力,跟不上己方的進攻速度和節奏,從而在顧此失彼中被擊敗。
二、必須在不利的環境獨立作戰、存活並整補
儘管美軍目前仍享有無可匹敵的海外投射能力,由於競爭對手在「反介入/區域拒止」(Anti-Access/Area Denial, A2/AD)能力上的大幅提升,未來戰場上,美軍將難以在各領域維持現有的優勢與暢通進入(unimpeded access)。尤有甚者,根據美國國會「政府課責審計署」(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 GAO)的數據,美軍現行的海運能力已降至1,200萬平方英尺貨運面積以下,無法滿足1,530萬平方英尺的基本要求。如果問題得不到解決,2035年將進一步下降至750萬平方英尺,不到美軍打仗需求的一半,這意味著美軍將可能在衝突的場域面臨補給嚴重不足的挑戰。[4]
根據「多領域作戰概念」的設想,未來的美軍必須以較現行編制規模更小的分隊,在更廣的範圍進行分散式作戰。目前,一支約1500人左右的「多領域特遣隊」(Multi-domain Task Forces, MDTF)正在印度太平洋戰區測試與演練如何突破競爭對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策略。此種小規模的分隊除了配備長程精準武器與特種部隊,更具有優異的「情報、資訊、網路、電戰與太空」(Intelligence, Information, Cyber Electronic Warfare and Space, I2CEWS)能力,足以在五大領域獨立作戰,發揮現行4000人規模部隊的作戰效益,並為海、空軍的行動開路。更重要的是,「多領域作戰概念」要求戰鬥部隊必須在劣勢的戰場環境,沒有額外補給的條件下,進行長達7天的獨立作戰行動。五角大廈責成「陸軍未來司令部」(Army Futures Command)研究解決方案,包括:(1)降低武器系統的耗能,並提升打擊精準度,以減少對彈藥運補的需求; (2)引入新科技,例如使用模組化、可3D列印維護的醫療與後勤設備,提升就地維修救治的能力,減少對後方運送需求; (3)使用機器人和自主系統進行偵察及運輸,以降低士兵的體力消耗和面臨的風險。[5]
三、以彈性整合兵力因應常態化的中低強度衝突
近年來,中國與俄羅斯頻繁使用通常由偽裝民兵、駭客攻擊等非軍事組織或代理方執行的不對稱手段,分別在烏克蘭、中東與南海擴大利益,造成區域的不穩定以挑戰美國所建立的秩序。此類不對稱手段刻意將衝突強度控制在觸發目標國的軍事打擊的門檻下,讓目標國缺乏進行直接軍事報復的理由及有效應對措施,故又被稱為「灰色地帶衝突」(Gray-Zone Conflicts)。
此種中低強度的衝突已然成為中、俄削弱美國軍事優勢的慣用手段之一。對華盛頓而言,更為棘手的情勢在於,美軍過去所依賴先進昂貴的武器載台為作戰核心,如F-35、M1A2等,在面對中、俄的不對稱手段時顯得綁手綁腳,不夠靈活,且一旦這些武器載台被敵方摧毀,則整個「擊殺鏈」(kill chain)就等於斷線,任務很容易失敗。此類主要新武器系統的研發和部署亦非常緩慢。
在「多領域作戰概念」的背景之下,美國「國防先進研究計畫署」(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DARPA)提出了「馬賽克作戰」(Mosaic Warfare)的模式,將原先單一高端載台所承擔的作戰任務,分拆由數個相對低成本的武器系統動態組合而成的「火力網路」來執行。正如同馬賽克簡單、可快速拼裝等特點,前線部隊可以依需求隨時更換、組裝出適合當下戰場環境的火力搭配。其核心思想是,與其為特定作戰目標開發昂貴的高端載台,不如將小型無人系統與現有的武器平台進行靈活的組合,也就是「軍事互聯網」(mIoT)的概念。搭配低成本的無人自主系統的人機編隊,其戰場覺知與反應速度是對手無法匹敵的,敵人亦難以預測已方的作戰計畫,故能有效擾亂對手的決策。
簡單地說,DARPA所開發的「馬賽克作戰」與「多領域作戰」是一體兩面的概念。「馬賽克作戰」為美軍在因應中低強度的衝突,提供廉價而有效的解決方案,讓多領域戰鬥部隊有更多工具選項。
參、趨勢研判
一、「偵攻一體」將成為促進軍種融合的關鍵
「多領域作戰概念」的批評者認為,協同作戰與情資共享是美軍長久以來的運作模式,此概念不過是「新瓶裝舊酒」,實乃美陸軍為了突出其軍種地位,並爭取更多軍事預算之舉。「多領域作戰概念」的確可視為是「聯合作戰的進化版」。然而,若從美軍不斷追求提升聯合作戰能力的趨勢來看,這正代表了五角大廈認為傳統的聯合作戰模式已不足以因應未來的衝突。這種不足一方面來自於技術上的困境,例如美軍現行的武器系統的「原始碼」(source code)大多不相容,造成系統之間無法進行通聯,甚至同一軍種、同一家廠商所生產的武器載台都有此種問題。例如洛克希德.馬丁所設計與生產的F-22和F-35的資料鏈所使用的程式語言並不相容,造成兩個平台之間無法進行資料交換,也影響了聯合作戰的進行。
另一方面,美軍的聯戰準則尚不足以反應未來戰場所需。以現行的「聯合作戰準則」(Joint Publication 3-0)所揭示,每個軍種仍有自己的「主領域」(designated domains),作戰時亦有明確且固定的「主/輔攻」角色(supported/supporting)及進攻順序 (sequence)。例如作戰第一階段由海、空軍取得制海和制空權,再對敵人的地面部隊與防禦設施進行打擊,最後才進行登陸搶佔據點及後續運補。這種階段式、分批的協同作戰流程的每一步都容易受到競爭對手的A2/AD能力,如遠距離精確打擊導彈的威脅而失敗。
「多領域作戰概念」強調因戰場情勢而隨時變動的「主/輔攻」角色,利用新軟體、通信設備和「整合式雲端系統」(cloudONE),將多種分佈於空中、地面、海上的傳感器(sensors)和武器平台聯網,進行戰場情資即時分享。接著再由當下最適合的武器載台反制來犯的攻勢,進行「偵攻一體」(any sensor, best shooter)的作戰。只要共同作戰圖像與資料共享系統建置完畢,陸基系統可以用來攻擊水面艦,防空任務亦可由水下的潛艦執行。儘管仍有名義上的軍種之別,此種「偵攻一體」的作戰思維有助於打破軍種藩籬,達成真正的聯合作戰。「偵攻一體」的概念已陸續在各軍種的文件呈現,並於2019年12月在美空軍主導下的演習實驗,成功演練如何讓操作各武器平台的人員在跨陸、海、空等作戰領域分享共同作戰圖像,合作反制對美國本土的飛彈襲擊。未來有望通過影響新版「聯合作戰準則」的制訂,協助軍種融合的發展。
二、指管體系的變革將成準則修改的重點
美空軍為了「多領域作戰」所開發的「先進作戰管理系統」,在於提升作戰時的目獲能力並對敵目標展開聯合火力發揚。因此,空軍必須解決許多棘手的問題,包括決定收集與連接那些資料、誰負責儲存與分析情資、目標的優先等級、誰有權連接多個司令部之間的感測器和武器平台、誰有發動攻擊的決定權等。此外,「多領域作戰概念」要求將網路與太空作戰場域與傳統意義上由地區司令部指揮的陸、海、空作戰域進行整合。這些狀況都與戰場指揮權有關,例如連接不同作戰場域的感測器和武器載台之關鍵,在於各軍種間的橫向關係,甚至需要在現有作戰司令部之間建立新的多領域作戰組織架構。可以預期對於新指揮關係的需求,將反映在新準則的修訂上。
三、電磁頻譜能否成為為獨立作戰域有待觀察
由於「電磁頻譜」(the electromagnetic spectrum, EMS)本質上屬於戰略資源,五角大廈關注的重點在於如何確保美軍在電子對抗的環境下,持續享有對特定關鍵軍事電磁頻譜的暢通進入(unimpeded access)和使用(use),而不是組織與發動電磁頻譜作戰。因此,目前美國國防部尚未賦予電磁頻譜獨立作戰域的地位,僅視為整體作戰環境(Operational Environment)的組成因素。
然而,由於「多領域作戰概念」的核心在於以新的通信架構將「陸、海、空、太空、網路」融合為單一作戰域,「電磁頻譜」可說是美軍之於競爭對手最大的突破口,其攻防成敗將對作戰行動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在2019年10月28日~30日舉行的「國際電子戰協會」(Association of Old Crows)第56屆國際研討會上,美國各軍種的代表們就「是否應將電磁頻譜確立為獨立的作戰域」這一議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甚至在許多場合和出版物中也討論了是否應擴大電磁頻譜域的範圍,將網路場域納入其下。例如,空戰司令部(Air Combat Command, ACC)的指揮官James M. Holmes在2019年「空軍資訊技術和網路能力」(The Air For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Cyberpower Conference, AFITC)大會上表示,由於網路可視為電磁頻譜的一個子集,美空軍正考慮以電磁頻譜一詞代稱網路空間。海軍則以部長令的形式確立電磁頻譜為「發展完備的作戰空間」(full-fledged warfighting domain)。2020年3月空軍參謀長亦以軍種準則備忘錄的形式,將電磁頻譜確立為與其它五個領域並列的作戰域。如果空軍的文件成為「多領域作戰」聯合準則的藍本,電磁頻譜確實有可能在未來被確立為獨立的作戰域,即便仍維持原先的五域架構,電磁頻譜的關鍵性不言可喻。[6]
[1]“Multi-Domain Battle Combined Arms for the 21st Century: 2025-2040,” TRADOC, December 2017, https://www.tradoc.army.mil/Portals/14/Documents/MDB_Evolutionfor21st%20(1).pdf; “The US Army in Multidomain Operations 2028,” TRADOC, December 2018, https://www.tradoc.army.mil/Portals/14/Documents/MDO/TP525-3-1_30Nov2018.pdf.
[2]Theresa Hitchens, “Gen. Goldfein Launches Air Force Doctrine For Joint All-Domain Ops,” Breaking Defense, March 18, 2020. https://breakingdefense.com/2020/03/gen-goldfein-launches-air-force-doctrine-for-joint-all-domain-ops/.
[3]“Multi-Domain Battle Combined Arms for the 21st Century: 2025-2040,” TRADOC, op. cit..
[4]“Navy Readiness: Actions Needed to Maintain Viable Surge Sealift and Combat Logistics Fleets,” 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 August 2017, https://www.gao.gov/assets/690/686733.pdf
[5]Sydney J. Freedberg Jr., “Army Secretary Ramps Up 3D Printing,” Breaking Defense, October 4, 2019. https://breakingdefense.com/2019/10/army-secretary-ramps-up-3d-printing/. Sydney J. Freedberg Jr., “Army’s 3D Printing Hub Will Be Rock Island: Gen. Perna.” Breaking Defense, October 23, 2019. https://breakingdefense.com/2019/10/armys-3d-printing-hub-will-be-rock-island-gen-perna/.
[6]Kimber Nettis, “Multi-Domain Operations: Bridging the Gaps for Dominance,” Air Forces Cyber, https://www.16af.af.mil/News/Article/2112873/multi-domain-operations-bridging-the-gaps-for-dom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