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募兵制度提升部隊戰力
2020.10.23
瀏覽數
244
壹、新聞重點
由於台美關係升溫及共軍軍機動作頻繁,兩岸衝突問題引起熱議,也連帶引發恢復徵兵制的討論。據《ETtoday新聞雲》9月30日至10月1日調查,有44.9%的民眾表示若爆發衝突,願意讓自己及家人上戰場保衛台灣。但調查結果交叉分析發現,不同年齡層存在不同的「雙重標準」。例如,18至19歲的族群儘管願意自己或家人上戰場,卻強烈反對徵兵制。相反地,已經過了徴兵制的20至29歲族群,是最有可能要在第一批上戰場的人,儘管較為支持徵兵制,卻強烈反對上戰場。[1]主張恢復徵兵制的理由有:取消徵兵制不利於戰爭動員;少子化現象不利募兵;國民不當兵不利凝聚抗敵意志;少數人當兵不利於落實「全民國防」;為達成招募目標而降低錄取標準;若不想投降就恢復徵兵等等。
貳、安全意涵
一、人民的戰鬥意志是捍衛國家安全的根本
2016年12月以來,國家兵役制度從徵兵制改變為募兵制,反對的聲音從來不曾停歇。現今恢復徵兵制的呼聲隨著兩岸關係的緊張而升高,彷彿只要恢復徵兵制,國家的安全即能得到保障,反而忽略了捍衛國家安全的根本要素其實是人民的戰鬥意志。倘若人民缺乏共識,抗敵意識薄弱,任何兵役制度都將無法滿足國土防衛的目標和需求。因此,當前的重點應該是設法凝聚和鞏固人民的思想鬥志,而不是在兵役制度作文章。更何況國家兵役制度的變更,牽一髮而動全身,影響層面廣泛,實在不宜在短期內變來變去。
二、民調結果透露役齡青年拒服兵役的心態
東森民調顯示,台灣年輕族群願意上戰場,但反對徵兵制;非役齡青年支持徵兵制,但反對上戰場;年長者支持徵兵制,也願意上戰場的比例則居多數,尤其是那些曾經與國家共同度過風雨飄搖歲月,如今已屆除役之齡以及那些年逾花甲的族群。相比之下,保衛國家更須依靠的年輕力壯青年,所表現出來的想法卻是「可以上戰場,但反對徵兵制」以及「支持徵兵制,但反對上戰場」。這些態度看似矛盾,其實透露出來的意涵卻是役齡青年普遍存在「不管是志願役,還是義務役,我就是不願意」的拒服兵役心態。
三、「全民國防」與全民皆兵的徵兵制無關
戰爭動員肯定是「地不分東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的全民總動員。歷史的經驗證明,所有反侵略戰爭都是需要全體百姓義無反顧群起響應和參與的,不論他們有無服役過。抗敵意志絲毫不受兵役制度的影響。《國防法》第3條規定,「全民國防」是指包括軍事、政治、社會、經濟、心理和科技等直接或間接有助於達成國防目的的事務;這表示能不能落實「全民國防」跟多少人有沒有當過兵無關,而是跟全方位和各領域能不能共同達成國防的目的有關。
參、趨勢研判
一、募兵制是因應少子化趨勢的最佳路徑
少子化是一個短期內難以逆轉的趨勢。義務役士兵服完役期退伍離營之後留下的空缺,往往會因為替代役的選項導致軍隊的兵源不足、徵不足額,而無法得到充實。另一方面,募兵制卻具有長留久用的效益;如果軍隊的制度夠好,部隊的環境能夠吸引留營,求退者少而想當兵者多,軍隊就擁有更大的篩選空間,進而可以提高招募的標準,為強化軍隊的專業化和高素質建立一個良性的循環。由志願者組成的軍隊也才可能透過基礎、專長、進階和專精訓練,循序漸進累積武器裝備操作的經驗、戰鬥技術和戰術戰法,整體的戰鬥力才得以維持並且向上提升,從而擺脫部隊戰力受到兵員頻繁輪替影響,始終處於波峰和波谷之間擺盪的困境。
二、智慧科技運用將取代大規模兵力需求
隨著科技不斷發展,武器裝備性能越來越先進,具備強大功能的武器裝備往往取代了人力需求。例如,20世紀上半葉的機械式火炮要靠人力搬運彈藥,靠人力搖動炮管的射角和方位對準目標,操作一門炮需要一個炮班;20世紀中葉,類比式火炮具備自動上彈和指揮炮塔追瞄目標的功能,節省了一半兵力;20世紀下半葉,數位化設計取代大部分兵力,無人炮塔已經普及;21世紀,智慧型無人載具的運用如火如荼,建造無人戰車和無人艦艇的技術已臻成熟,這些無人載具不約而同地列為各國軍火庫的清單。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亦不可避免地被廣泛應用於軍事領域,戰鬥機器人的出現不僅可能,未來還是一個趨勢。這些智慧科技的大量運用,將取代大規模的兵力需求。
三、精兵主義是新世紀軍隊發展建設趨勢
歷代兵家莫不強調「兵貴精,不貴多」的精兵主義,21世紀的軍隊發展建設尤其如此。現代化的軍隊應該強調高素質和專業化,人多固然可以勢眾,聊備一格的短期充員兵實則於事無補。若從充實守備部隊的角度來看,所有被動員的都是經過較長時間訓練的志願役退伍軍人,恢復他們的戰鬥力也會比動員退伍的義務役士兵來得有效力。軍事科技的發展給建設精兵體制提供了一條坦途,彌補了少子化可能給軍隊帶來的隱憂。在國家的兵役制度走上募兵道路的當下,應該給予試行除錯的空間,不應急於追求短期成效。當前的首要之務應該是結合軍事科技發展趨勢,提供更好的軍隊治理,讓更多優秀青年樂意投身軍旅,使募兵制步上精兵之路。
[1] 李芯,〈ETtoday民調/恢復徵兵制聲浪漸大民眾卻存在「3大雙重標準」〉,《風傳媒》,2020年10月4日,https://www.storm.mg/article/3083307。